家乡回想

2014-07-23 22:37何天赐
美文 2014年3期
关键词:绿豆糕馓子套圈

何天赐

我的家乡位于淮北平原,一年四季都有多彩的习俗。那些对家乡细碎的回想,自然也是丰富的。

春节还未到,打春前,每家每户都要用羽毛和花布做迎春鸡缝在孩子的衣服或帽子上。迎春鸡基本都是红色和绿色,寓意来年红红火火,朝气蓬勃。谁的鸡好看,在这一年里,他就是孩子们的头儿。当然,太小的孩子是不行的。在我们那儿,打春是很重要的。而迎春鸡,则是为孩子祈福,驱除晦气的。我小时候就特别盼望立春的到来,在帽子上缝着个春鸡。

除夕前,各家的女主人都要蒸许多馒头,这在别处都有。可在我们那儿,馒头也要蒸各种形状。妈妈有一双巧手,她总会蒸出许多新奇的东西。肉馅儿的青蛙,糖馅儿的小鸟……总能满足我好奇而又贪吃贪玩的心。然而,光蒸馒头是不够的,还要炸肉圆子、菜圆子,炸麻糕、麻叶子,油馓子……炸了一锅又一锅。炸好了都放在篮子里挂在房梁下,一有人来做客,就会抓出一把来给人品尝。我总是想着法儿偷吃,经常眼巴巴望着房梁直咽口水。有一回妈妈不在家,我就叠了几张凳子爬上去,手一点一点就快要够到了,凳子忽而一动,差点儿就摔了。幸好妈妈及时回来,接住了我。现在想想,再馋也安全第一啊。

炸完油食,就该腌了,要腌许多鸡鸭鱼肉,留着过年时请客。

除夕的早上,一般都要吃馓子。馓子是用面炸的。有铁条和泡条两种。铁条馓子有一根笔芯粗,质焦脆,色嫩黄,小孩子都喜欢直接吃。而泡条的,最细也得有大拇指那么粗,草黄色,质酥软,是老年人常吃的食品。如果当早饭吃,一般都要用开水加糖泡食,甜而不腻。

正月初一,是新年,一家人聚在一起,女人们做饭,男人们搓麻将。吃饭前一定要放鞭炮,放了鞭炮祭神后才能吃饭。吃过了饭也要放鞭炮。到了晚上,一大家子吃过饭后就都围坐在一起,听老人们讲天神的故事。尤其是我们小孩子,虽然怕得很,但还得听下去。初一至初三是不准扫地的,地上的垃圾越多反而越显吉利。大人们说,那都是来年的财运。当然,我是不信的,但我从来不管这些。过年的那会儿,孩子们是不愿在家的,都到别人家里,吃得肚子鼓鼓的,嘴上一层油,心满意足。

过完年,小孩子们便第一盼望农历三月三的集会了。三月三,在我们那儿算是鬼节。全镇及周边的人们都去镇里赶集,除了老人外是不能呆在家里的。于是,街上人山人海,到处都是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尤其是大坝上,到处是演各种戏种的,玩杂技的,套圈的,买衣服的,卖食品的……热闹得不得了。大坝下是套圈的天地,数千米河堤下,琳琅满目的商品、花花绿绿的套环,在坝上看尤其壮观。当然,小孩子可不能贪玩,否则容易走丢的。所以,大人们都格外小心,你看他们在人堆里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的神情。热烈的氛围到了晚上愈加浓烈。除了白天的热闹,还多了晚间灯火的辉煌。要是在最高的坝桥岩上看,一点一点的光是流动的,眼睛也梦幻了。

到了端午,习俗也都跟别处差不多。就是每家的每个人都要随身挂着艾香包。那段时间,到处都涌动着艾叶的香气。还有,家家都要吃绿豆糕。我小时候,做梦都盼着端午,好吃绿豆糕。那是嫩绿色的,没有一点油腻,散发出诱人清香的绿豆糕,那是方方正正,入口细软,糯糯的,好吃得让人直咂嘴,唇齿留香。现在想想还真挂念呢。

农历六月六,家家都要晒衣服。在场地上,用根木棒做临时木桩架起绳子,一行行的全是颜色各异的衣物。小孩子呢,就在衣服的森林里捉迷藏。不过要小心点,要是撞倒了临时木桩,所有衣服就都像骨牌一样倒下去。后果嘛,可想而知了。

至于中秋这样的节日,我还是到与家乡远隔千里的这里才有了点认知。

到了冬天,冰天雪地的,咱们庄的人家都喜欢上街和辣汤,吃麻饼,喝狗肉汤来暖和身子,热气沸腾了大街小巷。

大概就是这样,一年又快过完了。

对于家乡的记忆还有许多,但印象深刻的就是这些了。好久没回家了。一旦想起,思念便泛滥了。想着肉馅儿的“青蛙”,想着焦脆的馓子和清香的绿豆糕,不知集会还是否热闹,也不知道是否还有孩子在衣服间捉迷藏。

(江苏南通通州区新联中学初一(2)班)
(荐评人:丁锋)
【荐评理由】
小作者是一位随父母异地就读的学生,她对家乡的回想自然流动着丝丝缕缕的怀念与向往。文章重点写了家乡淮北乡村给作者留下极深印象的节日与习俗,这些浓缩着吃、穿、住、行的家乡民间文化,在作者远距离的守望中显得温情、有趣和诗意。

猜你喜欢
绿豆糕馓子套圈
清凉绿豆糕
一起来套圈
你的和我的
你的和我的
帽子,这样玩
常吃常香常想的“馓子”
快乐的节日
山河故人,不过一碗馓子茶
山河故人,不过一碗馓子茶
山河故人,不过一碗馓子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