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实践研究与思考

2014-07-22 16:10黄小璜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技术学校常州教学管理

黄小璜

导读: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五大任务,全面阐述了本届政府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路径、改革重点。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中国教育最高管理部门终于实质性地对职教体系重新设计。而在江苏,现代职教体系构建早在两年前已试水“3+4”,2012年江苏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5市先行试点,本科院校将教学要求渗透到中职或高职院校,学生升学只需要通过衔接院校的选拔。

面对“3+4”这个新生事物,中职校及本科院校都面临难题:分段目标怎么界定,衔接之桥是什么,“3”内教学管理呈现何种特点,教学随目标调整又会有什么困难,等等,所以对“3+4”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有些地区专门成立“3+4”协作会,有些学校与本科学校建立联席研讨制度、学业考核制度,有些老师申报了各级“3+4”研究课题。这些措施和研究保证了“3+4”模式的正常运行。本期主题论文聚焦“3+4”,所选论文针对“3+4”有效运行,侧重教学管理研究、课堂教学问题对策研究、课程衔接研究,希望对实施“3+4”的相关学校和教师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在试点实践中,中职校和本科校要真正弄清楚为何衔接贯通、何为衔接贯通、如何衔接贯通3个基本问题,既探索实践经验,又进行理论思考,为其他院校提供典范与示范。这也是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构建试点工作所希望看到的。要根据“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对应演化规律,从教育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架构人才成长立交桥等角度,去正确认识“3+4”衔接贯通的目标任务、重要功能和长远意义。

(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耿 淬)

【摘 要】中高职有机衔接的“3+4”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实践中,要合理制订“3+4”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衔接;制定“3+4”模式课程标准,实现教学内容与课程衔接;制定“3+4”模式课程考核机制,实现教学过程与评价衔接;制定“3+4”模式教师培训制度,实现教师培养和培训衔接。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3+4”模式 教学管理

一、“3+4”模式内涵及面临的教学管理难题

(一)“3+4”模式简介

“3+4”模式指的是中职学校和本科高校分段合作培养的“中职3年+本科4年”中高职一贯制衔接模式。“3+4”中的“3”是指初中毕业生在中职学校学习三年,完成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相关课程和技能训练,“4”指三年制中职毕业生经考核合格后,直接升入高职本科院校学习四年,合格后可取得本科文凭。

常州市从2012年8月开始实施中高职衔接的“3+4”模式,首批共有两个试点学校: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溧阳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两所职业学校对接的本科院校都是常州工学院。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的专业为数控技术应用,在常州工学院对接的本科专业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该“3+4”试点班在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共有45名学生,隶属于学校机电工程系。2013年8月,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原有“3+4”实践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3+4”分段培养试点班,共有45名学生,也隶属于机电工程系,对接高校为常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

(二)面临的教学管理难题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以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为主体的职业技术学校,在五年一贯制教学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对于学校来说,“3+4”培养模式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并且由于实施该模式的主体是中职和高职两所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会面临诸多新问题,在如何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教学内容与课程衔接、教学过程与评价衔接、教师培养和培训的衔接等方面遇到很多困难。

二、“3+4”模式教学管理实践探索

(一)合理制订“3+4”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衔接

人才培养方案是服务于人才培养模式,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培养目标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前提,也是课程衔接的基础。因此,合理制订“3+4”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衔接的关键所在,也是实施“3+4”模式首先要解决的任务。

在“3+4”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面,经协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由常州工学院牵头,联合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溧阳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及相关行业、企业人员,共同探讨企业就业岗位对中高职两个阶段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制订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模式七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中职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具有较好文化科学知识和数控技术方向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技能的准高级数控应用型人才;高职培养目标是面向区域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具有创新品质和先进制造技术核心能力,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应用方法和基本技能,在机械行业生产一线从事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机械制造工艺设计,以及机械行业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3+4”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由常州大学牵头,联合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及相关行业、企业人员,共同探讨企业就业岗位对中高职两个阶段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的要求,制订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中职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健康身体和心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必要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维修电工中级职业技能,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高职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控制仪表、过程控制、电机拖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能在工业过程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机控制、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开发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

“3+4”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明确了人才培养的规格、中高职不同阶段的目标、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较为科学的课程体系,为实现“3+4”中高职模式有效衔接明确了方向。

(二)制定“3+4”模式课程标准,实现教学内容与课程衔接

课程标准是职业教育的灵魂,课程标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3+4”模式人才培养计划能否落实。为了防止中高职两个层次知识和技能的重复或断层,衔接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衔接。有学者认为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本”,“标”是制度的衔接(姜大源,2011)。没有课程衔接,中高职协调发展必然流于表面,只有课程的衔接才是最根本的。因此,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问题,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3+4”模式的教学,参与培养院校采用一套课程标准、分段实施的办法来进行。课程标准的制定根据专业的不同,分别以常州工学院和常州大学为主,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及相关行业、企业参与、讨论、修改,最后付诸实施。共同参与课程标准制定,有利于中高职院校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合理的教学分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为了确保课程标准的落实,保证教学质量,常州工学院和常州大学定期对“3+4”试点班教学质量进行检查。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中职学校主要从事职业基础教育,包括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基础教学;常州工学院和常州大学则是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包括文化基础的提高、专业理论的加深和专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制定“3+4”模式课程考核机制,实现教学过程与评价衔接

根据中职3年学习阶段人才培养的特点,由市教育局、市职教所牵头,高等院校相关人员参与,以中职校教学骨干为主,组建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校际教研协作组,包括德育、语文、数学、物理、信息技术应用、职业技能培养和英语教学研究协作组。其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标准和进程安排,组织研制各学科(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及评价方式,提出教材选用建议,制订校际教研计划,以及跟踪教学过程和调研教学成效等。

1.对教师考核

建立健全对任课教师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开展校内督导教学制度。对教师的考核,不仅要考量其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量情况,更注重对其教学质量情况进行测评、考核、反馈,以期达成教学目标。

2.对学生考核

学生平时考核由常州××职业技术学校组织进行,学生阶段性成绩考核采用高校参与,全市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由学校具体组织考试、集体阅卷的方式进行。

“3+4”试点班学生必须达到中专毕业要求,即学完教学计划规定课程(包括实践、实习及毕业设计),取得规定学分,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必须取得本专业技能中级工证书;必须通过高等学院组织的专业核心课程及相关通识课程考核。

关于转段考核的安排,在中职入学招生方面,即由合作双方学校根据有关政策协商制定招生章程。同时,高等学院将该本科指标列入当年国家高等教育公办招生计划。学生完成中职学习后,将通过必要的考核机制选拔进入本科教育。考核和选拔将由高等院校组织,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将由合作院校共同协商确定,学生修满必要的学分获得相应绩点是必要条件,同时将对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等进行过关性考评。

(四)制定“3+4”模式教师培训制度,实现教师培养和培训衔接

在生源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只有高质量的教师才能办出高水平的学校。为切实做好“3+4”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学校在师资配备和培训上做了大量工作。

1.加强教师的培养与管理

为保障“3+4”试点班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专门为该班级配备了工作经验丰富、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班主任;师德高尚、文化素养好的文化课教师;技术过硬、敬业精神强的专业课老师。学校成立专门的课程组,定期开展针对性强的教研活动,邀请校外专家引领,催化教研氛围,提升教研质量。

2.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外出学习和培训

在平时务实教研的基础上,学校利用暑期组织文化课和专业教师参加各类业务培训。2012年暑假,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和“3+4”项目组教师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升研修班”学习;2013年暑假,学校组织在北京教育学院进行了有关中高职衔接和信息化内容的骨干教师培训。两次集体培训对于“3+4”项目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学校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出国考察,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拓宽视野;学校出台了《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有关规定》,定期组织部分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全面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学校出台了《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进修的有关规定》,鼓励教师学历和专业水平的提升,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校出台了《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研活动有关规定》,专门对“3+4”项目教师的校内外教研活动进行了规定;定期选派教师到对接高校进行访问,加强合作学校的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武春平.科学发展视阈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实践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30-32.

[2]汤霞,王新桥.物流管理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问题探讨[J].职教通讯,2012(23):1-3.

[3]李玉珠.中高职发展踏上“和谐号”[J].教育与职业,2011(33):28-34.

[4]陆玲珠.如何加强教学管理与研究[J].教学育人,2010(29):41-43.

本文为江苏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中高职有机衔接模式与运行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b/2013/03/015。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技术学校常州教学管理
常州的早晨
美丽的常州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Class Struggles
浅析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祖孙乐
The Oppression over Women and the Opposition of Women in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云教学管理平台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的运用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校歌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