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柳平
与许多艺术家相比,杨炳南先生是个总是快乐的人,之所以总是快乐,因为豁达;之所以豁达,因为宽厚;之所以宽厚,因为他的人生与艺术紧紧相依。而艺术,尤其是书法,总是能让他物我两忘。
每一次拜访杨先生,他的笑容总会让你如沐春风,但每一次看他的作品所受到的感动却不一样。这一次在他的书斋,当他仍然笑容可掬地把他的新作展开,那个时刻我如醍醐灌顶:先是一幅小行草《兰亭序》亮开双眼,整幅字一气呵成,鹅黄的绢底上行云流水着这些精致的墨迹,恍然不是字,而是浅草修竹立于眼前,干干净净、散散淡淡,名士风范,呼之欲出;眼光移到另几幅小行草长卷:完完整整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论语》等中国文化的经典流于他的笔端,都让他演绎得如此雅致。我心想创作这等长作,本来就需要十分功力,而且作品章法、结体都十分讲究,通篇观遍找不出半点败笔,不知下了多少苦功,全文起伏跌宕,有精彩也有平淡,想来创作时并非一帆风顺,炉火纯青的功力却是显露无遗。我不由感叹:“杨老师,且不说作品本身堪称完美,您的勤奋更是时代的楷模。”杨先生哈哈一笑:“谈不上楷模,只是很幸运,可以爱我所爱,又能为我所爱,所以也没觉得辛苦。你们说我勤奋,我还是笑纳,我们这一辈总要有点东西给后辈看看,有点精神给后辈说说,就当是为了当今的艺术风气做点什么吧。”
书法艺术本身就是一门特殊的艺术,代表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也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它所包含的空间综合了文学、绘画等各种视觉艺术。王羲之曾说:“夫书者,玄妙之技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即要求学书者须学识通达,有志于学。杨炳南先生的艺术能力无疑是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他始终推崇传统,喜欢颜体的庙堂之气,也喜欢欧体的中正温厚。他从这两大家入手,将书法技巧运用自如,后兼工篆隶行草;他也重视创新,但强调以传统为基础,他认为书法艺术发展至今,几千年的文化沉淀都含在笔锋的起承转合之间,古之大家的作品至今让人激动,因为古典的美是无法替代的。先生向往大美的境界中,决不拘囿于“笔笔有来历”“笔笔中锋”的保守,铺毫行笔中注入了他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坚持,也曾试着对古典笔法有所改变,篆书《无为》就可看出他想用民间书法的率真替代历代文人的清高,酿成天趣,传达着诗的乐感;《前后出师表》中,一派大家气象,体势在草行之间,既有军人的厚重踏实,又有中国文人的清灵飘逸。
学书之人没有不爱草书的,心神凝聚于笔锋之间,藏露侧中,任意挥洒,在挥戈走笔中激情飞扬,张旭、怀素是先生的最爱,“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笔如云烟”的潇洒是每个书法家的梦想,但不是每个学书法的都能达到的境界。先生对两位草圣艳羡不已,长期的军旅生涯使他未能有草圣的狂傲无束,但凭着这股追思古人的精神,杨炳南先生的草书遒劲妍逸,落笔干净超然,备受书法界推崇,被称为“基础深厚、风格独具、气势磅礴、苍劲有力”。近作长卷《兰亭序》《前后赤壁赋》都是小草,不任意、不旷达,但点画随意中含寓着一种清健的神气,结字十分的平易优美、朴实清雅,仿佛为书写性灵之作。《岳阳楼记》是他的激情之作,却以大草而书于册页,页面虽有限,未能圈住灵动的精彩,摊开观之,满纸烟云雀跃,让人怦然心动。正如杨先生所说,七十而从心而欲,不逾矩。这也许是他对自己的草书艺术新的诠释,不能转换的艺术家是欠缺艺术表现力的,在不同的阶段转换着自己,他的作品实际上在更好地体现自我,平和、豁达、宁静,还有对艺术永不松懈的执著。
近期杨先生举办的书法精品展,展示他笔耕不辍的成果和几年来对艺术新的感悟。艺术的表现力是心灵的折射,他以奔逸的笔姿、放旷的气势却又收敛于雅致宁静的笔意之间,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在无声无息中自有一种穿透力和感染力,感动着他身边的亲人、朋友和学生。
先生一直以来,除了戎马倥偬,就是笔墨人生。前半生是无数男儿的梦想,后半生他回到了自己的梦想。因为实现了保家卫国的崇高理想,因为经历了烽火狼烟的生死考验,红尘中的种种痛苦与诱惑都被他化为淡淡的云烟,消散于字里行间,显得如此的闲逸潇洒,他将对世事的感悟转化成美的创造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精神具备永恒的意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