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成晓++++周帅
阐述目标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探讨目标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思考其在学生管理中的实践价值。目标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全程化建设,注重目标引导,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强化目标,促进班级绿色管理,服务学生成长。目标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生思想建设的有力途径,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高校目标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自我效能感绿色管理大学生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和宝贵的人力资源。目前,我国已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部分学生出现压力过大、自暴自弃等不良状态。这不仅对和谐校园的建设造成很大影响,对学校正常教学、日常管理造成诸多的不便。人因为目标而有动力。这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目标,缺少奋发向上的动力。目标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明确大学的目标,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在学生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为了让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学生整体素质,努力完善高素质人才成长需要的软实力和硬实力条件。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正确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目标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目前,关于目标引导式人才培养的界定不多。有学者认为,目标牵引式人才培养是指以学生成长目标为导向,贯穿大学全方位和全过程、将专业学习与课外素质拓展有机结合的系统工程,培养过程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分阶段实施。笔者认为目标引导式人才培养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入学初期对大学生涯甚至终生进行职业规划,制定可行的阶段目标,出现偏差适当调整目标,矢志不渝地实现目标,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学生是学生管理的内因,起决定作用,而辅导员的引导与督促、班级学风的建设等,则是学生管理的外因,起辅助作用。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知识的乐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第一堂班会让学生了解大学的定位,例如考研、升本、就业、考证、考取事业编制、应征入伍、志愿服务西部、三支一扶、到村任职等等,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学生如果处于生涯辅导的达成状态、早闭状态固然是好,明确的目标让其有奋进的动力。如果处于延缓状态、扩散状态,则需要辅导员进行思想工作,进行职业指导,让学生做出正确选择。
目标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目标引导、目标定位、目标调整、目标实现四个阶段。目标的定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反馈、调整、修正;目标的实现并非一帆风顺,在成功的道路上鲜花和荆棘并存。目标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务处、学生处、图书馆及相关部门,需要学校各部门共同配合协作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二、目标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学生思想建设的有力途径
随着当今大学生群体以“90后”学生为主,研究“90后”大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至关重要。此时,不仅要提高学校各方面的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等软件建设也必须重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校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服务学生健康成长。目标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正确引导学生,是学生管理人员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途径。
(二)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在学生管理中不难发现,每个学生都独一无二、各有特点,这需要辅导员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差异,因材施教。通过目标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明辨是非,健康成长,使学生行为规范得到深化和内化,形成学生自我要求、自我行动、自我实现的良好氛围。根据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特点逐步实施目标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和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择业和就业积累资本,增加就业砝码。
三、目标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一)全程化建设:细化新生入学教育和生涯辅导教育
1.创新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提高新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利用目标引导的管理方式,在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机会,让学生从入学伊始明确大学的目标,逐步适应大学生活。规划自己的目标,制定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等,让学生有目标、有方向的去努力,主动的去学习。遇到挫折及时调整目标,调整状态,不断前进。尤其是每学期期中时,学生往往处于迷茫状态,此时及时召开主题班会,找学生谈话,用目标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2.生涯辅导教育开展的前提
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注重目标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全程化。目标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贯穿学生大学在校期间甚至终生,不断丰富内容建设,是一项滴水穿石的工程。
面对未来生涯的准备、规划、决策,生涯辅导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系统的教育学生成长成才。针对在校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活动,开展专题讲座、团体辅导、模拟演练等活动,让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
(二)目标引导: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在优秀的榜样中让学生获取力量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1977年提出,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感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目标引导激发学生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创造更多的奇迹。
“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榜样示范的替代性经验,对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改变影响很大。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往往具有更大的激励效应。榜样是最好的教员,榜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各类优秀的典型在学习和生活中起着榜样的作用,在班级中树立标杆学生、明星学生,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环境,无形中教会学生做事、做人,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2.在积极的鼓励中激发学生斗志
每一个学生犹如一本教科书,需要我们仔细地、用心地去研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不能因为学生的一次错误而全盘否定学生,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事实证明,给予学生适当的发展机会,鼓励学生,肯定学生,不能无限制地纵容学生,有利于学生重塑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具有积极作用。
每个学生渴望辅导员对其能力的肯定,对其努力的赞赏。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和能力发展水平,关注学生的优点,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辅导员要及时给以强化,有利于学生学会判断,不断修正自己的目标,不断进步。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风、班风
1.培养学习兴趣,有目标地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它伴随着求知的动机、理智的情感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面,也是对目标追求的表现。通过对目标的追求,学生将学习落实于行动,外显于积极上进的精神状态。
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对所学知识的乐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动机,实现既定目标,以打造优良的学风,发动集体力量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风。
2.打造优秀的学风、班风
在班级中树立学习的典型,向优秀学生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学生有较强的从众心理,注重学生目标的引导,如果学风积极向上,学生积极进取,无疑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
endprint
积极向上、遵纪守法、博学严谨、和谐健康的良好班风,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空间,是同学们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坚实后盾。辅导员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同学之间和睦、宽容、和谐相处,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爱的温暖,用一颗宽容和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使学生减轻无助感、迷茫感、孤独感,保留一份安全感、适应感、融入感,步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轨道。
(四)强化目标:促进班级绿色管理
1.完善班委轮流值班制
学生干部是老师与学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辅导员日常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目标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了学生干部的潜能,建立班委轮流值班制度,班级每天安排班委负责日常事务,充分调动每个班委的工作积极性,避免部分学生干部无事可做、形同虚设。
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学生干部积极贯彻落实目标引导式人才培养,深入了解学生的目标进展情况,第一时间掌握班级动态,让工作事半功倍,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2.积极开展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目标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班级绿色管理,学生共同努力,共同受益。绿色管理提倡人文关怀和良好的班级生态,关注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营造健康的班级氛围,达到班级管理无痕的理想境地。
为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和丰富课余生活,积极开展班级各项活动,通过班级活动让学生学习书本之外的知识,不仅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让学生体验快乐,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不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结束语
目标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一项短暂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反映了目标引导式人才培养的长久和持续的延伸,它的持久性在于坚持,在于对学生的引导与熏陶,在于润物细无声,在于细水长流。目标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完善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也不容忽视。
目标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辅导员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目标犹如学生学海中前进的指明灯,有了目标导航,方向明确,才能遨游学海,驰骋社会,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刘欣堂,夏晓虹.山东高校辅导员工作优秀案例集锦,2011,(10):21-26.
[2]厉成晓,张俊杰.浅谈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班级绿色管理[J].科技信息,2011,(16):52.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
[4]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7.
[5]徐晓曼.论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功能[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03):144-145.
本文系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