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错误”引发的教学思考

2014-07-21 21:37周晓强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认知结构平均分整体

周晓强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原因,才能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错误教学过程原因分析恩格斯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是从差错中学习。”特级教师华应龙也曾说过:“差错也是一种资源。”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对待错误,那就是抓住了学习的机会。在小学阶段,这样的错误研究是教师不可忽视的工作,它就对我们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很多老师、家长,包括学生自己都会认为是由于“粗心”。而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错误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

一、课程标准以及教学目标中对分数学习提出的要求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第一学段(1~3年级)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读写分数。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能通过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认识它的几分之一或者是几分之几。本单元是通过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通过操作,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通过经历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从具体实例分析学生出现的错误

例1.

①一堆小棒有12跟。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 12 和13 。

②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它上面的分数。

③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上面的分数。

其中①②为课堂练习中的两个小例子,③为课后作业(提高题)。

学生解决情况:①②基本都能够解决。③有很多学生答错或是没答。

分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初期,思维水平还不够成熟。①的正确表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具体运算能力,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平均分”。②的正确表明学生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直观的“平均分”成5份。而③的错误表明学生对“平均分”概念还没有完全“内化”,虽然已经知道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又受到“直观”平均分图像的思维定势,在此题中未能够找到直接平均分的方法,从而也没有通过具体的运算进行平均分来表示相应的分数,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平均分”思维表象的建立,帮助学生对“分数”知识的内化。对于第②题这种类型,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直接分成5列,涂色部分取其中的一列。有了一些这样的类型之后,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引入课后的提高题③,让学生思考该如何进行平均分,并且引导学生如果不能直观的平均分,应先做一些简单运算,促进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

例2.先分一分、涂一涂,再在横线上列出相应的计算式子。

分析:在第一课时,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时候,学生在涂色部分能够正确完成,而到了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却出现了错误。问题在哪里?还是在学生思维的认知结构上。前面认识几分之几,分数的表象就是平均分后取份数,因此不易产生错误。现在,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要知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在学生的思维中,分数的表象转为某个数,因此当他平均分6份之后看到一份就是2颗星星的时候,已经有2这个数了,把取2份中的2和这个2混为一谈了,也就是把“份数”与“个数”混成一体了,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布鲁纳认为,数学对象的表征有三类,即活动性表征、图像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当学生在解决该问题时,数学对象分数将以图像性表和符号性表征的形式出现,由于这种表象的不深刻性,学生往往在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出现混淆错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分数本质认识,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处理此类问题上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份数”与“数”的区别,强化其认知结构。

例3.比較大小错误

①a. 12____13b. 37_____ 47

②一堆大米的13与一堆面粉的12哪个多?

学生解决情况:①题时错时对,特别是间隔一段时间来做两小题

②因为13<12,所以一堆面粉的12多

错误分析:有关分数的比较,在教学时教师会采用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大小关系。为了不引起混淆,教师往往会选择整体时往往只会选择某一个。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巩固。理解是一个信息或要素组织的过程,需要认知结构的再组织,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认知结构尚不成熟,信息处理能力还在逐步发展中,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甚至仅凭记忆来进行比较大小:老师强调某一个整体,分得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于是在他心中有了这样一个“多——小”的“相反”心理表象。时间一长,看到37_____47这样的题目时,只关注3 <4,完全忽视分子分母,忽视“分”和“取”的对象,实质上忽视了分数的意义,便直接有了37>47这样的错误答案。而第②题的错误,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没有理解“整体”的概念,从而没有正确认识整体的几分之几究竟是什么。

思考:综合这两个问题,学生犯错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对“整体”和“部分”缺乏认知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从学生的思维出发,倾听其思考过程,强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比较分数大小时,不应该给学生相关的暗示: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而是应充分引导学生每一次比较大小,我们都必须回到分数的意义上去。而对于“整体”的把握。在课堂上,教师应举一反三,并且明确分数与某一个具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对教学的再思考

1.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会倾听学生的思考,把握学生的思维,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分数”的问题。教师自身应明确分数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在需要的时候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2.教师要对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错误,从学生错误的根源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辅导,体现新课程个性化的要求,同时也能够促进有效教学。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平均分整体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平均分一半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