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鹏鹏,王博睿,郭雅志
摘要:通过对我国学生诚信行为的文献进行整理,以识别出学者们研究学生诚信行为概念界定、缺失原因、影响因素、塑造途径等理论关注点,在分析其研究特点的基础上,展望未来学生诚信行为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学生诚信;诚信行为;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02-02
一、引言
当前,我国学生诚信行为存在较为严重的缺失现象,为此学生诚信行为越来越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学生诚信行为的研究不仅符合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对学生诚信行为的教育实践研究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对我国学者关于学生诚信行为的研究成果所关注的焦点及所阐述的观点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期能较为清晰地认知国内研究进展,最后提出几点研究展望以尝试性地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与启示。
二、文献研究的主要关注点
1.诚信行为概念界定。诚信,包含“诚”与“信”两方面涵义,“诚”是“信”的基础,“信”是“诚”在行为上的功能性体现[1]。“诚”更倾向“内诚于心”,“信”则侧重“外信于人”。诚信,即诚实守信,是指一个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及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真诚实意、信守诺言,是人的一种内在精神品质,其属于道德范畴。诚信行为,是指一个人诚信的内在精神品质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体现[2],即其外在行为表现符合诚信要求。从决策角度来讲,诚信行为的实现过程由作出承诺、履行承诺、兑现承诺三个阶段构成。[3]学生诚信行为,是指学生的诚信认知、情感、意志等内在道德精神品质在学校学习、生活、工作中的行为表现,是“知”与“行”的统一。
2.学生诚信行为缺失原因。我国较多学者指出学生在考试、贫困、贷款、科研、就业等方面存在诚信行为缺失现象,这其中隐藏着深层次原因。我国学者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自身等方面予以揭示。从学生考试作弊,以家庭贫困为由拖欠学费、贷款不还等现象一方面说明当代学生对社会无责任意识,在“义”和“利”面前,往往站在“利”的一边,其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偏离了诚信原则[4]。另一方面也表明学校在监管学生诚信考试与诚信贷款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工作疏漏。科研体制及其管理制度不健全、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全社会诚信意识以及制度环境是造成学生科研诚信行为缺失的主要原因[5]。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用人单位选择与聘用毕业生的不科学性等社会原因导致学生就业时诚信行为缺失[6],学校对学生缺乏必要的诚信教育及放松对学生诚信行为的管理和监督是又一重要原因[7],而家庭与学生自身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而纵容其不诚信行为[8]。
3.学生诚信行为影响因素。我国学者基于不同的学科理论与研究视角,从主客观方面探讨与揭示影响学生诚信行为的诸多因素。有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理论分析,认为与诚信有关的物质收益、精神收益、无关收益及个体诚信认识水平共同决定个体诚信行为的方向。[9]从心理学视角看,诚信行为的产生易受到特定人格特质、自我保护/提升动机、消耗自我控制资源、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等内在主观方面的影响。与此同时,学生的诚信行为易受到家庭与学校教育及与社会互动过程等外在客观方面的影响[2]。有学者综合考量,指出在影响学生诚信行为的过程中,诚信认知是先导、诚信情感是动力、诚信意志是关键、诚信褒奖是强化因素。[10]
4.学生诚信行为塑造途径。塑造学生诚信行为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协作与努力。家长与学校应率先营造与建立值得学生信任的生活与教育环境,这是诚信教育的重要起点。而塑造学生诚信行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1]。学校应从建立健全学生诚信评价机制与学生终身诚信档案入手,实现诚信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加强对学生诚信行为的外在控制,从强化情境以增强对学生诚信行为的约束力和消除学生不诚信行为产生的情境支持,两方面着手对学生的诚信行为予以必要的积极性强化,对学生不诚信行为给予必要而适当的惩罚[1]。控制、强化与褒奖学生诚信行为的首要前提是诚信教育的开展,因此学校应用心努力在教学中、在管理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实践活动中渗透、贯穿、体现与深化学生诚信教育。家庭是塑造学生诚信行为的第一重要课堂,家长的诚信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诚信行为。家长如同教师一样,要以身作则、诚实守信,起到榜样作用,并高度重视与制止学生不诚信行为。有学者强调,强化学生诚信行为的制度建设尤为必要。发挥政府在诚信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营造机制完善的诚信社会[9]势在必行。作为产生诚信行为的第一责任人,学生自身应有主人翁精神,将自己视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时刻谨记自己的一言一行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为使国家兴盛强大,要努力加强自律,多进行自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打造个人的诚信品牌。
三、研究特点
通过研究文献相关内容的分析、归纳与梳理,可较为明确地看到当前对学生诚信行为的研究特点体现在:研究文献在数量上相对丰富,期刊发表级别相对不高;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学生诚信行为的概念界定、缺失原因、影响因素、塑造途径等理论关注点;有关诚信行为基础理论研究不够充分,较难寻找到分析研究的理论依据,同时对学生诚信行为研究缺乏实证支持,使得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得不到有效保证。
四、研究展望
鉴于目前国内学者对学生诚信行为的研究存在如上特点,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研究深度。第一,加强对学生诚信行为的基础数据的搜集和整理,以期提升学生诚信行为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第二,运用适当的量化方法以及构建诚信行为评价标准,以实现适宜的奖与罚,从而激励学生诚信做人做事;第三,理清研究思路和逻辑顺序,以保证研究过程的严谨性及研究成果的可应用性。
参考文献:
[1]李德显,等.诚信的内涵考辨及其对学校诚信教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5):38-42.
[2]曾敏霞,等.诚信行为:心理学的解释[J].心理学进展,2012,(2):65-71.
[3]任科社,等.诚信行为过程分析及诚信实现途径[J].中国经贸导刊,2012,(2):40-41.
[4]蔡红梅.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诚信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5):183.
[5]邓心安,等.高校科研诚信问题的体制分析与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8):11-13.
[6]于超.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105-107.
[7]刘文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诚信问题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7,(11):130-131.
[8]李远林.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0,(9):73-74.
[9]曾玲娟.诚信行为的动力分析及维护策略探讨[J].学术论坛,2010,(6):48-51.
[10]刘强,等.大学生诚信行为的心理学考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2):128-130.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JK1250293B)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洪鹏鹏(1983-),女,黑龙江省佳木斯人,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王博睿(1986-),女,内蒙古人,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郭雅志(1987-),女,天津人,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