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邦
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雷建邦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政策和执行的程序,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程度的优劣,取决于对质量要素控制的手段和方法。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政策和执行的程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简称高职院校,下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高职院校内设审计机构为实现审计目标,采用科学的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以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的控制政策和实施的控制程序的总称。
审计质量包括审计人员质量、审计工作质量以及审计结果质量等质量要素,是衡量审计工作符合审计标准的程度;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既是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也是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审计质量控制只有紧紧围绕其审计质量各要素进行和开展,才能保证学校审计质量控制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和程序运行的有效性。
(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限,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够
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取决于其审计机构的管理模式,即由谁来领导内设审计机构所决定。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主要包括权利机构领导(如董事会)、院(校)长领导、分管副院(校)长领导、部门负责人领导(如纪检室财务处等)四种模式,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管理体制下,后三种模式是较为普遍的管理模式。因此,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机构不可能独立于院(校)长领导之外,是在院(校)长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审计工作,其独立性的受限程度显得比较大。尤其是一些高职院校对内部审计所提供的各种管理服务缺乏理解,把内部审计当成给自己挑毛病找麻烦的机构而对内部审计机构人员配置、工作条件改善等等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下,极大地制约了内部审计制度的发展,对内部审计质量提高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审计质量控制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评价标准和体系
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体系分为内部(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两个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机构现有管理制度存在的松散性和没有建立行业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各种评价都难以发挥很好的作用:在自我评价方面,不少学校没有制定审计质量评价标准或缺乏较为科学的、能够量化的审计质量评价标准,自我评价往往用开展业务量的多少、查处问题的多少等指标来进行衡量评价。外部评价方面,一是由于没有建立行业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考核评价形同虚设;二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不被重视,弱化了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机构选择外部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缺乏推动力是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机构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比较落后
高职院校在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大多采用审核、观察、询问、函证等传统方法。事实上,传统的审计方法已不能满足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和高职院校自身科学化管理的需求,审计人员凭借经验,仅仅利用传统审计方法通过对会计报表、凭证、内控制度等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往往抓不住审计重点,有的重大问题甚至没有查深查透,导致审计质量不高,也更谈不上审计质量控制的加强问题。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经济信息的日新月异,管理形式的不断改进,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打破传统落后的审计技术方法,才能保证学校管理和效益水平的提高。
(四)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已拓展到学校经济活动的各个工作领域,这对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知识结构陈旧单一,开拓创新意识、宏观大局意识不强,现代审计意识薄弱,缺乏综合分析能力的现象不在少数。这些人为因素的存在,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有序、持续向前发展,很难满足和适应现代高职院校发展形势的需要。
(五)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过程质量控制不够彻底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一般包括内部审计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以及外部评价三个方面。对于审计质量而言,明确控制标准是前提,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是保障。但在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实际工作中,审计行为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审计机构、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导致职责主体不明确的现象不胜枚举,极为容易造成因主体过错导致的审计风险。就过程质量控制不够彻底方面而言,主要是存在审前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制定的审计计划(审计方案)的适操性不够强,审计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给审计人员带来了不少的工作难度;在审计的实施阶段,则表现为提取的审计审计证据不充分,编制的工作底稿不规范,做出的审计结论不准确;在审计报告阶段,则是过度看重审计报告的表现形式,但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则没有注重整改落实等等。
(一)科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合理配备审计人员,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性
完善机构设置是搞好质量控制的前提条件,按照法律、行政规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高职院校,应当在完善内部审计机构,健全机制体制上下功夫。不能把内部审计工作当着内设纪检监察或财务部门的附带工作,要将审计工作置于学校权利机构的直接领导之下,要构建审计实施较高层次经济监督工作的良好环境,保证其独立地履行工作职责。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实现内部审计人员由单纯意义上的监督者向风险防护者角色的转变:要合理配备审计人员,依法实施审计,把政治素质高,审计业务精、综合能力强,热爱内部审计工作兼具会计、工程造价、计算机、法律等专业背景的人员充实到审计岗位上;要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政治经济待遇,确保队伍的相对稳定;要狠抓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做到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的“两手抓”,通过前者增强审计人员从事审计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通过后者促进审计人业务知识更新,进一步强化审计理论和实操经验的提高。
(二)制定和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强化质量评价机制建设
内部审计属于高职院校内部监督范畴,是内部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尚未建立行业质量控制标准的情况下,各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量身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以便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时对照执行,确保审计工作在质量控制标准约束下运行,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此外,省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审计职能部门应当把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纳入议事日程,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的行业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供学校参照执行。
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是有效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监督的主要手段,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高职院校进行日常的内审业务质量评价,评价要围绕审计计划制定、审计分工、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审计证据收集、审计定性、审计建议、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审计全过程要素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适当性来进行,要做到内外评价相结合,确保评价的真实可信。质量考核评价是高职院校内审机构强化自我约束、自我建设、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有力保证。
(三)提高内部审计技术,改进内部审计方法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不断发展壮大以及管理上的数字化、信息化需求,其内部审计对象也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审计技术与方法的创新力度。一是切实改变传统审计方法。学校应逐步推广先进的适合自身需要的现代审计方法,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水平。二是重视审计软件的开发应用工作。应根据学校自身业务特点,组织或委托开发内部审计应用软件,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三是改变或扩大审计的内容和范围。要实现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的改变,实现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的改变;要从体制机制和制度设计层面着手去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浪费和资产流失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措施,并深化贯彻落实,由此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促进学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四)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提高内审违规惩罚成本
要搞好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要搞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无以制度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围绕审计复核、审计督导、质量责任追究等控制要素来制定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对人员的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最为重要因素,通过较为完善的制度把内部审计人员约束控制好了,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质量提高就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违规惩罚成本的高低对内部审计人员重视审计质量及其强化控制至关重要,高职院校的内部审计人员的违规惩处,除了适用党、政机关颁布实施的有关处罚条例、规定外,应当从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角度和要求,以立法或行政手段,制定针对内部审计人员关于审计质量要求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明确审计人员在审计质量及其控制方面的责任义务和违背应受到的处罚,以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日常渎职、违规行为的管理。
课题名称:
本课题为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12ZC104。
(作者单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