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忠
摘 要: 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接通学生与创作者的心灵,引起共鸣,产生共振,丰富情感体验,如此才不枉经典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结合教学实践,作者提出了文本细读、知人论世的课前准备策略和深情导入、问题铺路、适时提升的教学过程策略。
关键词: 经典文学作品 教学策略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流传下许多文学作品,大浪淘沙,有些文学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被不同时代的人广泛阅读欣赏,于是成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当代无论何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都选入了一定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华中师范大学魏无天教授在《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中说:“经典文学文本,在某种意义上往往意味着是从未被‘正确阐释的文本,因此也可以说,它们是经受得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读者反复阐释的作品。”因而经典文学作品在当代有了重新阐释的可能。
一、经典诗文作品教学现状
现在的语文教材都选入了一定量的经典文学作品,考虑到全面培养当代学生的实际,也选入了非经典文学作品,还选入了非文学类作品。现状是有些语文教师把经典文学作品教得与其他作品一个样,或是文言知识的归纳概括,或是篇章结构的条分缕析,全是千篇一律的文言现象,不见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笔者曾在温州一所民办高中听过一节《始得西山宴游记》,该老师先谈登山的感受,接着分析题目的意思,看视频朗诵,然后进行作者介绍,最后让学生读第一段,分析一些字词句的意思。听后笔者在本子上写下这样的内容:想不到二十一世纪的温州,还有人如此教经典文学作品,各个环节完成割裂,一个个句子充分肢解,这是讲文章吗?完全把一篇体现创作者真性情的文章当做一具死尸,一刀刀下去,没有一滴血,没有一点肉末,只有块块白骨,这也不是残忍,而是彻底的冷漠。当然,这是极端的现象,但漠视创作者的心灵,把经典文学作品当做一般的文言文来教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于是,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没有特别的感觉,觉得只是古人流传下来的僵硬的文字。如此这般,智慧得不到领悟,情感得不到熏陶,性情得不到张扬,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二、经典诗文作品教学策略
经典诗文作品必定浸透着创作者自身的生命体验,其中有他的歌哭,有他的呼唤,有他灵魂的悸动。但课堂上学生头脑中没有出现鲜活的生命,只见冷漠的表情,这是由于执教者没有把二十一世纪的学生的心灵与千百年的敏感心灵相接通的缘故。
笔者认为只有把二者的心灵接通,从而引起共鸣,产生共振,丰富情感体验,才不枉经典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欲接通二者的心灵,笔者提出如下教学策略:
(一)课前准备策略
1.文本细读
欲接通学生与创作者的心灵,教出特色,执教者首先要把自己的心灵和创作者接通,第一步要做的是解读文本。英美新批评派提倡“文本细读”,指对文本进行详细的,甚至不惜篇幅的结构和语义的分析评论,而对文本外的因素不加考虑。虽然“对文本外的因素不加考虑”的做法有失偏颇,但“细读”的一些基本原则,如以文本为解读落脚点、以语言技巧的字斟句酌为解读核心等,值得我们认真吸收借鉴。国内大力提倡“文本细读”的是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教授,他的《名作细读》一问世,就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响巨大。一线语文老师在文本细读上最有成就的是从福州一中退休的老教师陈日亮教师,他出版的《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是文本细读的典范,最有教学借鉴价值。陈老师倡导“三以”读法,即“以心契心,以文解文,以言传言”,提出“在本文里潜心求索,而不必到本文外‘搬救兵”。只有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借助某个字词句切入文本,进入文本的内部结构,揭示深沉的、话语的艺术奥秘,触摸创作者的灵魂。
2.知人论世
中国传统的文学欣赏活动,讲究“知人论世”,也就是创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情感的变化、道德情操的陶冶等方面,这些会在他的作品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但高明的创作者都不会明显地显示,而是隐性地潜伏,所以解读者需要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创作者其人知人论世,找出潜藏着的蛛丝马迹,拨开迷雾方能直达心灵,读出创作者的内心秘密。
当然,有时我们的解读不免肤浅或有缺陷,因此还得参阅一些名家或其他人的解读作为辅助,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二)教学过程策略
1.深情导入
课堂导入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富含深情的导入语能迅速冲击学生的耳膜,抓紧学生的神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当然,这个导入语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创作者的人生经历提炼浓缩而成的。
笔者在执教《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时,就采用这种方式深情导入,“86年前,一个春天的日子,春光明媚,和风吹拂,在中国的北方,老舍、林语堂都很欣赏的一座古老的城市里,一群花样年华的热血青年出于爱国热情,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他们走上街头,一路走,一路喊口号、发传单,当他们走到当时执政的政府门前时,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了,当时的政府竟命令卫兵向请愿学生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鲜花一样灿烂的生命在鲜血迸裂中遽然凋谢,温和清婉的微笑,在一瞬间化为永不存在的尘埃。这就是使200多热血青年死或伤的‘三·一八惨案。几天后,报纸传播流言,说是共产党和少数群众领袖置青年于死地,大屠杀的惨相和卑劣的流言,使鲁迅忍无可忍,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名篇”。这样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介绍了作品的写作背景,更引导了学生进入作品情境,可取得一石三鸟之效。
2.问题铺路
执教者在课前准备阶段通过文本细读,挖掘的字词句篇,要转化为教学上有价值的内容,须设计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产生跟执教者相似的解读或更高明的解读,所以问题设计极为重要。设计的问题,必须能让学生迅速进入经典文学作品的内部结构,潜心探索字词句的语言形式负载的创作者的情感。
如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执教《始得西山宴游记》一课,设计的问题如下:endprint
(1)文章的标题能否改为“西山宴游记”?
(2)找出文章中最能表明作者两种宴游所得的句子。(明确: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3)与其说宗元游西山,不如说宗元?摇?摇?摇 ?摇西山?(填上一个表示情感态度的动词,说明理由)(明确:醉、知、归,等等)
(4)由形游到神游,从异态山水到怪特西山,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作者?
这样的问题设计非常大气,直指文本的内核,特别是第3个问题,在肖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找了“感”、“悟”、“醉”、“恋”、“忆”、“合”等词,在此基础上,对比前后都有“游”、“醉”、“知”、“归”,但情感是完全不同的,只有西山才与他有性格上的吻合和精神上的相互慰藉。通过这样语言文字的玩味,学生逐渐走进柳宗元的心灵,其实语言不仅是形式,更是内容,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
3.适时提升
由走近到走进,有时还需要一个课堂的总结,一般是通过一个问题诱导,通过思考这个问题,让学生表达他们的理解,也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展示高超深邃的感悟,以引领其他学生一起达到情感体验的高潮,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有这样有引领力的学生,所以执教者自己须准备总结提升语,适时提升,以促成学生与创作者的心灵联通。
如平阳中学陈伟赛老师执教《琵琶行》时准备的总结提示语:
情感的共鸣是不求身份的相同和地位的平等的。白居易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仕宦漂泊之恨,去体会琵琶女沦落江怨湖之怨;而琵琶女今昔生活的变迁,又成为白居易仕宦生活的写照。白居易借助琵琶女的琴声,认识了自我,从对方的身上看到自己的悲哀。这是音乐的力量、艺术的力量。人们总能够在艺术欣赏中拨动内心深处的琴弦,显露出隐藏最深的伤口,让艺术如同蘸着药水的棉纱,抚慰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是共同的人生遭遇让诗人与琵琶女在那一刻深深共鸣,又是共同的文化心理让千年之后的我们对诗人深深理解,而这正是文学艺术永恒的魅力。在青春期这个对文学艺术有天然亲近感的时期,愿文学和音乐长伴你的人生,让它丰富你多姿多彩的人生体验,让它抚慰你灵魂深处不可名状的伤痛。
高中三年,能让学生毕业后记住的课有几节?能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的又有几节?对于我们普通的教师来说,恐怕是少之又少,如果在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能接通学生和创作者的心灵,则很有可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并使学生提升审美情趣和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魏无天.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陈日亮.如是我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