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逆
一、注重情感教育,培养数学兴趣
受教育者对待外部的影响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实际上基于人在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某种“内部态度”。这种所谓的“内部态度”对人的积极性和个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要完成的不仅仅是教材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内部态度”。
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培养,情感教育是一条有效策略。教师通过给予学生友情感、亲情感等去感染学生,引起师生之间感情上的沟通和共鸣,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信任感,产生对数学的向往和追求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要舍得情感的投注,使之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学习境界。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并且是比课本知识广得多的知识、道理。从而使学生产生真正的内心需要,促进学生更积极的学习。
二、重视内容选择,挖掘数学内涵
数学里的人文教育需要理性的思考作为支撑,其中包括理性的教学设计。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幻想的,他们的世界是最千奇百态、色彩斑斓的。我们应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去捕捉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挑选一个个为他们乐于接受和思考的学习素材,从而挖掘出生活中的“数学美”。
1.呈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
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密铺”一课中,我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请开动你聪明的小脑袋,用你们灵巧的双手,设计出自己最喜欢的图案,把我们的教室装饰的更漂亮一点!”
这里我们让学生学有所用,用自己的双手来布置自己的教室,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也提了不少很好的建议,体现自己是学习主人翁的态度。同时体现学生能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而且使学生明白数学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充分展示了生活中的“数学美”。
2.创设富有童趣的故事情景
儿童兴趣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除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感染外,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关键。在教学中,创设富有童趣的故事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循环小数”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让学生反复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这样,“循环小数”不仅呼之欲出,而且被赋予了情感色彩。
三、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成长
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反对教师课堂“霸权”
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过程的展开,都应该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辅导者、合作者和朋友,教师不能搞“霸权”。学生是课堂发展的主体,不应当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师生之间应该真诚相待,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接受对方的情感和观点,才能体现出课堂上应有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成长。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反对教师包办代替
没有思考,不可能理解知识本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也在不断增强。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思维、智力的发展水平,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活动情景,使他们在这种活动情景中自主地进行数学学习,通过他们自己独立的思维活动来加深对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的理解,学会如何进行试验、猜想、联想、类比、合情推理。在我们平时教学中,学生能做到的,我们决不包办。同样在此教学过程中,杜绝教师包办代替,把现成结果直接奉送给学生,而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与能力,从而更好地自我发展,体现自身的价值。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反对教育标准化
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情感成分是千差万别的,正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多样性,课堂教学才会精彩纷呈。但我国课堂教学受功利主义影响,追求教育统一性和标准化,使学生接受为他预先设计好的标准化知识,发展为他设计好的才智,获得为他计划好的思想。这种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必然导致人性的缺乏,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保证学生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利,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交流环境,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恰当个人活动条件,要接受学生看待问题不同的方式方法,容忍学生有不同的个人见解,真正让学生个性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