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摘要】阅读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渠道,阅读能力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做到教读与自读结合并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及阅读习惯。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方法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106-01
阅读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渠道,阅读能力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是一个人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有研究指出:“在许多场合下,特别是在教育活动中,成功的智力操作显然是是以阅读能力为基础的,如果缺乏这种能力,那是一种极大的严重障碍。因为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林传鼎《智力开发的心理学问题》)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般认为阅读能力的结构要素有:知识、技能、策略、速率。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记忆力、注意力、情感激活力、意志力、创造力、评价力、阅读速度等。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在阅读教学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读和自读相结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自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钻研课文,理解课文。教读要求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教读带动自读,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自读是教读的基础,又是教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一方面,通过教读,教师给予学生以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又强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并给教师以信息反馈,从而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步骤、方法和进度,以促成更好的教读效果。自读和教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实践证明,自读和教读的有机结合,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教给学生们科学的阅读方法
(一)朗读
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更恰当地表情达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一般要经历准确的朗读、流畅的朗读和有表情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朗读有益于丰富学生的语音材料,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语音的含义和体会课文的精妙所在,进而提高鉴赏能力。
(二)默读和速读
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默读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阅读速度快而正确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度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记忆,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默读和速读,都要有专题训练,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进行,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三)复述和背诵
复述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培养好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语文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记忆力,主要是通过复述和背诵训练而实现的。反复诵读和深入理解相结合,能使背诵获得最佳效果。
(四)精读和评析
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评析是阅读中的一种鉴赏活动,它要求对文章特点作出评价。精读与评析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它们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并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中,把握阅读要领,提高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做笔记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同时,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摘抄要点、做读书笔记、制作卡片等。
(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预习和自学的过程中,运用工具书可以迅速解决随时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中学生应养成随手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三)阅读卫生习惯
阅读卫生习惯要求正确处理好阅读与环境、阅读与卫生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光线、位置、姿势,如不在直射或暗弱光线下看书,不要躺着、走着或在晃动的车子上看书;坐的姿势要端正,眼睛与书本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等。
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程,语文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读为主,以学生的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思想,坚决克服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阅读教学不阅读,尤其是不让学生阅读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