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智
【摘要】本文是我多年在一线数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尝试,分别从课堂规范——优化设计——创设情境——小组竞赛”这几方面探讨对建立“活”而不乱的课堂教学的认识,并结合具体教学例子,努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为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关键词】高效课堂课堂规范优化设计情境创设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53-02
素质教育提倡,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与辅助。大力推崇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积极交流,共同发展的主阵地。然而多年来,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依然还是以老师为课堂的主要角色,因此上很多的课堂都显的死气沉沉,提不起学生的劲儿来,对学生知识的接受也起到限制作用,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个很大制约。为此很多老师都想着能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使学生亲身投入到学习中去。但往往事与愿为,真的课堂“活”起来了,混乱的课堂局面却出现了,如何构建一个“活”而不乱的高效课堂成为了现在很多老师教研的问题。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在一线数学教学的经验,谈谈在构建“活”而不乱的高效课堂方面的几点认识。
一、建立“活”而不乱的课堂教学,完善的课堂规范是保障
无规不成方圆,想让课堂“活”起来是每一个想提高课堂效率的老师共同的目标。然而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竞相发言了,课堂非常热闹了,但是有效的控制学生行为却成了很多老师又一个难解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从自身经历进行反思,从学生的成长的发展规律来分析,同时也对现在的八年级的课堂上让学生“活”起来的老师进行了请教。老师们提出了共同的疑难,就是课堂“活”起来,学生的规矩没有了,一节课光提醒学生的行为就会花费很多时间。因此,规范课堂行为习惯,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建立高效课堂的保障。在这方面必须要理性对待,实施有效的教学,让课堂活而不乱。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也要让学生学会遵守课堂规则。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堂习惯、独立学习习惯、小组合作性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活起来的数学课堂才会更有效地构建高效课堂。
二、建立“活”而不乱的课堂教学,优化的教学设计是核心
有人说:“优化就是优势。”这句话一直印在我脑海之中,在我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深深的感受到这句话的深意。即在每一次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和技能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恰当的使用教学方式和运用教学手段,配合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绝对或相对的优势,从而学生能够快速、彻底、快乐的理解和掌握所学教学内容,并为学习新的内容辟出道路,指引途径。
例如有一道关于这方面的题:如图,一正方体纸盒的棱长为1米,一只小蚂蚁从正方体纸盒的一个顶点A沿正方体的表面爬到正方体的另一个顶点B,那么小蚂蚁所爬行的最短路线长为()米。
如果让学生这样去抽象的思考这道题有很多同学都会无从下手,或形成错误的思路。结合学生的实际出发,我让他们提前准备好一个小立方体,观察实际图形思考出——平面展开解决最短路程问题。
把此正方体的一面展开,然后在平面内,找出最短路线是连接A、B两点间的线段,利用勾股定理求点A和B点间的线段长,即可得到蚂蚁爬行的最短距离.在图形中很容易就可看出在直角三角形中,一条直角边长等于棱长,另一条直角边长等于两条棱长,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得。以下是解题过程:
解:展开后由勾股定理得:AB2=12+(1+1)2=5,故AB=米
当然,这种优化也可用在代数学习中,我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与能力,有的应用题也要优化成不同的小问题,让学生理解透了再完成例题,更加使学生好接受。
三、建立“活”而不乱的课堂教学,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动力
俗话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有兴趣,有好奇心,才能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为他们创造这样的条件便成了我驾驭课堂的手段,从而更好的创建“活”而不乱的课堂。
例如代表性的一课——《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这节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空间能力要求很高,而且把一个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有很多种方法,按学生的能力来说,独自思考而出的主要有以下两种:
但我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制作正方体,又以小组合作形式发挥了学生整体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你争我抢各抒己见,却成功的探究出其他的9种形式。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的去发表自己的想法,主动实践,得出结论,进而扭转了学生从被动变主动,从平面到空间,从抽象到直观的重要转折。同时也消除了学生潜意识中对几何知识的畏惧心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四、建立“活”而不乱的课堂教学,良性的小组竞争是手段
建立好的课堂氛围,得让学生有一定的压力,存在紧迫感,因此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是促进课堂学习的必然手段。小组争霸赛是我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方法。
经过这几年来的初步尝试,都能让我感受到学生有很大的变化,如积极但不做作,活跃但不零乱,主动的同时也很有秩序,慢慢形成了一种模式,因此让我对构建“活”而不乱的高效课堂充满了希望,我将更加努力的去研究,去探索,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添砖加瓦。
注释:
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2年1月
参考文献:
[1]《浅谈数学高效课堂》,出自《少年智力开发报》,尤新,2011年第4期
[2]《如何打造数学高效课堂》,出自《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7期
[3]《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出自《新课程(中学)》,李显华,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