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部队体能训练伤病防治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2014-07-19 17:38范丽萍戴昕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4年4期
关键词:运动性伤病体能训练

范丽萍+++戴昕

【摘要】部队体能训练中的伤病多发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影响训练效果,二是造成非战斗减员,三是危害官兵身体健康。广大官兵对此也都认识到训练伤病防治的重要性,但在防治问题上却存在着对训练伤病发生原因认识不正确、措施采取不得当,使训练伤病始终成为困扰部队体能训练的一个突出问题。

【关键词】体能训练伤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G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22-02

近年来,随着我军军事训练医学研究的深入与普及,部队军事训练健康保护水平逐渐提高,对提井部队战斗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军事训练病发生率的下降幅度尚不够显著,有些危及生命的严重训练伤病仍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部队的训练进程,影响了官兵的参训热情,部队组训部门和基层卫生单位也经常为此感到困惑与为难。根据当前部队实际,要进一步降低军事训练伤病发生率,缩短伤病员的康复过程,保持部队战斗力,还是应当在宏观上抓住一些共性的和突出的问题加以解决,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对运动性创伤与运动性疾病的认识

军事训练医学中提及“训练伤”较多,而较少提及“运动性疾病”。诚然,无论在体育界还是在部队的军事训练中,创伤均居首位,运动性疾病的发生率次之,但不能因此而忽略后者,有些运动性疾病的预后远较一般性运动创伤的预后差。运动医学界通常将“运动性创伤”与“运动性疾病”加以区分,后者是指因机体对运动刺激不适应或运动安排不当造成体内功能紊乱而出现的疾病、综合征或异常的现象。较为常见的运动性疾病有20余种,如过度训练综合征、过度紧张综合征、运动性贫血、运动性高血压、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运动性低血糖、运动性腹痛、运动性蛋白尿、运动性血尿、运动性血红蛋白尿、运动性肌红蛋白尿、运动性低热、运动性头痛、运动性心律失常、运动性哮喘、运动性晕厥、运动性中暑等。运动性猝死等少数病种尽管发生率很低,却极为凶险。

二、体能训练伤病发生的原因剖析

心理特征。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不同构成它们之间“易感性”的差异。另外,一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未受伤,而一部分身体素质较好的反而受伤,心理素质的差异在构成“易感性”方面的重要作用。社会心理学研究显示,个人的行为、命运由他人来控制或主宰,更容易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1、期望值过高。在运动训练中,不能客观冷静地分析运动中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过于自信,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对困难的估计不足、容易引起急躁、急于求成的心理,进而造成运动伤病。2、自信心不足。在运动训练中对自己信心不足,害怕失败,害怕受到批评和责怪、嘲笑等。3、动机不强。动机是行为的内驱力,是积极性的源泉。在运动训练中动机不强,会对运动训练掉以轻心、麻痹大意,注意力不集中,大脑皮质达不到应有的兴奋水平,其心理活动不适于动作的顺利完成。4、缺乏必要的心理指导。指导者应把握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了解不同运动员个性特点,并进行恰当、及时的心理指导。

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身体指数较高者由于缺乏经常性运动训练,如进行剧烈运动训练,由于重力作用和脂肪对周围组织的挤压作用,势必对韧带、肌肉等组织形成更大力量的牵涉,极易造成运动损伤。身材高、体质量轻者由于缺乏强壮肌肉、韧带和肌腱的强有力保护,在参加负重过大的训练时易造成伤病。力量素质或体质状况较差者,初次参加剧烈运动时易造成训练伤痛。

环境因素。训练场地训练器材和场地不符合安全要求。训练器材的牢固性和稳定性不够,场地器材有缺陷,如场地不平、器材旧损、场地设备器材的选择或布置上不当,容易造成在训练过程中受伤。季节天气冬天北方异常寒冷的天气,使地的硬度增大,人对外界的敏感性下降。如参加剧烈运动,易造成训练伤病。军事训练伤发生的原因与训练环境气温高、空气湿度大、驻地环境潮湿等有关。高温天气易使人疲劳,注意力下降,烦躁不安等,这些情况下易造成训练伤痛。

训练因素。体能训练伤病发生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在各种以身体运动为基本形式的体能训练中,训练负担及各种外界因素与身体机能的不适应。从对部队体能训练的现状调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一)组训过程科学性不够

部队体能训练中的伤病原因是多种的,但主要与组训过理中训练指标的确定、训练负荷的安排、训练手段与方法的选择等因素有关。

一是训练目的不明确、训练指标不准确。人体的基本运动素质包括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和柔韧。支持各项军事训练包括体能训练的各种身体能力,都是以一种素质为主,多种素质统一的体现。军事训练科目中需要军人发挥哪些主要的运动素质,日常体能训练中就应有效地针对该项目所依托的身体主要运动素质来完成。

二是符合强度控制不当,训练方法、手段单一。强度控制不当主要体现为局部负荷过大,比如单杠的训练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军人上肢的爆发力和绝对力量,如果在训练中动辄就安排每组上百个俯卧撑练习,既不能达到增强肩带、上肢爆发力和绝对力量的作用,还很容易造成一次过量的力量练习引起局部损伤。此外训练方法、手段过于单一,会造成参训者心理厌倦,身体局部承受过大负荷刺激,从而导致疲劳引起伤病。

三是准备活动流于形式。准备活动是提高循环、呼吸等内脏器官及肌肉工作的机能水平,使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为基本部分的训练做好充分的身体准备。方法多样、形式新颖的准备活动也可使参训人员的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得到新的刺激,产生适宜的兴奋性和愉快的情感体验,诱发训练兴趣。在训练前认证做好准备互动是非常必要的,否则有可能造成运动性损伤,常见有肌肉、韧带拉伤,肌肉痉挛,关节损伤等。部队在准备活动中往往只是简单的进行徒手操或慢跑,而且多数时候肢体操也存在着活动不充分或与专项训练结合不紧密,使准备活动常常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和目的。

三、训练伤病的预防与措施

对体能训练的伤病预防要有正确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同时需要科学的方法进行预防和应对。提高科学训练的能力。训练伤病的发生主要是因训练安排不当,引起负荷剌激与机体不相适应而出现的各种病症。组训人员遵循规律、科学施训是预防训练伤病的最有效措施。

一是心理咨询治疗。运动训练前应对参训人员进行训练心理状态的调查和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训练和卫生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使其增强信心,克服紧张心理。训练中,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心理咨询,确保参训者能以饱满的情绪和稳定的心态投入到训练中去。按照个人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用训练手段或良性的社会影响来健全他们的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于确实难于参训的“高危”个体应进行组织调整。

二是注重训练防护装备的使用。科学设计、研制预防训练伤病的作训装备,使装备的运动力学特征与运动肌肉用力形式相_致。在高强度长时间运动时不要穿新鞋或鞋底薄、质地硬的鞋,运动时与身体相磨擦频繁的部位禁忌使用质地较硬的服装材料,并在磨擦部位皮肤涂润滑剂等。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如膝关节、踝关节等处使用支持带,在运动中人体结构、力量相对薄弱的部位使用护具。根据训练大纲要求,规范训练场地。改善硬件设施,器械和障碍物要符合标准,特殊课目训练要使用防护器材;定期对训练场地、设施、器材、参训人员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

三是注重科学施训。充分准备活动 活动量和强度以身体微出汗及自己感到身体功能充分调动起来为度;适量全身性的有氧运动能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充分拉伸全身肌肉,能增加肌肉内的血流量,针对训练肌群做相应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后的时间在10~15 min,以使由准备活动激发的良好功能状态适时用于训练。

合理负荷、避免过度训练 要遵循大肌群在先、小肌群在后、轮流交替、循序渐进,循环训练的原则。强调运动训练从简单到复杂,克服单一动作、单一项目的长时间重复训练或单位时间内超负荷训练;训练中要控制节奏,逐渐加大运动量。加强训练中和恢复期的功能监测,对出现运动性疲劳者,给予适当的训练调整,并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恢复。

强调运动技能的学习有学者认为在练习者肌肉力量较弱、动作协调性下降的情况下,降低练习的难度和强度,运用正确的技术动作是预防运动伤病的关键因素。教练员在讲解示范时要强化对运动员运动技能的学习。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搞好预防训练伤病的宣传教育是关键。基层官兵健康保护意识和预防训练伤病能力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减少和防止训练伤病的发生。宣传部门要将预防训练伤病知识纳入部队经常性教育计划,列入健康教育的内容。医务人员要针对不同训练科目,充分利用广播、闭路电视、局域网、墙报等宣传载体,大力宣传体能训练伤病的预防知识,及时解答官兵在训练中遇到的难题。应加强科学训练、伤病防治的教育训练内容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曲锦域,高云秋,浦均宗,等.使用运动医学[M].北京

[2]董晓红.运动健身学[M].杭州

[3]韩一生.运动医学[M].西安

[4]高永喜,张明月.特勤人员均是体能训练教程[M].北京

[5]于素梅等.体育与健康课程[M].北京

猜你喜欢
运动性伤病体能训练
大牲畜闪伤病的中药疗法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健身不练肩 伤病在明天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伤病专家 格兰特·希尔
运动性血红蛋白降低的机理及营养防治
冬季项目运动性损伤防治研究
新兵体能训练的伤病防护
海军某部运动性中暑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