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昌++++余卉++++刘景明
【摘要】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加之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提高大学生择业能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是高校就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对于促进社会稳定、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1-01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人数的扩招以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转为大众教育,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以及稳定,因此得到各方的关注。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却在持续走低, 2003-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增加了303%,而大学生初次就业率逐步下降,从2005 年开始本科生、专科生就业率已分别降至70%和40%,部分地方高校可能更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特别是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的个体核心竞争力是高校面临的新任务,也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途经。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学生通过专业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开发,毕业时能实现就业,满足用人单位及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学习掌握能力;二、可迁移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写作能力、公共演讲能力等;三、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明确就业能力的组成部分,并运用相应的手段对其进行锻炼和提升,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1.初次就业率低,毕业生人数增长过快。据教育部统计,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2003年为212万,而2013年高达700万,毕业生人数每年都以高速在增长。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与之对应的是,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用人单位的需求却没有增加甚至还在减少。因此,高校毕业生出现了供大于求甚至供过于求的局面。
2.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结构性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就业的高校、学科、学历、性别、地域等方面的不平衡。例如2012年国家公务员招考最热职位6582人争夺。2012年29硕士研究生争相报考哈尔滨环卫工人职位,只因为是事业编制。大量的高校毕业生留在了大城市,中西部地区却无人问津。
3.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实际能力不匹配。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实际能力不匹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单位对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实际能力、社会实际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期望、高层次岗位数量和高学历就业人群、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和社会人才需求都存在不匹配的状况。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个人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不符。高校毕业生中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和就业目标,对自身认识不足,因此求职基本采取"从众"方式,再加上过高的个人期望值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着较大差异,导致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甚至屡战屡败。
2.缺乏健全的人格特征、求职技能综合素养有待加强。我国的高等教育准入制度的指挥棒"高考"虽然饱受诟病,却一直是体现我国复杂社会环境相对公平的教育制度,但大多数毕业生在进入大学前由于高考的巨大压力导致无暇顾及自身性格、兴趣的培养,进入大学后,由于环境的影响等多方面原因,性格的不足之处逐渐暴露出来,有点甚至因此无法继续学业。求职过程中,这部分同学逐渐暴露出巨大的性格问题,又因为求职技能不足,导致了就业困难重重。
3.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与各类职业技术学院不同的是我国高等教育育人机制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部分学科的理论更是存在更新速度慢,无法满足学科发展需要等诸多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实践需求较强的学科毕业生无法在校得到相应的实践提升,也无法在校外得到相应的锻炼途经,导致用人单位无法招聘到符合要求的毕业生。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
1.注重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课外教学实践环节,增加大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看重的是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专业课的学习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是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课外实践还能增强了学生热爱专业、学好专业的信心和决心,反过来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2.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培养一批专职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中坚力量。首先,配备专职的就业指导人员。就业指导人员要有较高的就业经验,针对大学生加强就业途径、择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大学生提高在人才市场的竞争能力;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双向选择的机会,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其次,加强学生个人生涯规划指导,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了新生入学教育和学生的限选课范畴,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清晰就业目标解决就业的盲目性。
3.做好高校第二课堂的职能建设,利用各类文化活动增加学生的求职技能。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充分利用各类社团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和锻炼自己的求职能力。通常有过学生干部工作经历的学生比一般同学会更加自信,处理问题更加高效,待人接物更加得体。综合素质的培养除了依靠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之外,还可以依赖选修课,高校应该把综合素质的教育嵌入到选修课体系中,把综合素质的培养融入到选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进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阐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论能力、信息搜集利用能力和竞争意识、开拓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达到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从而增加学生的求职技能。
4.了解自己的专业就业走向,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大学生一度被称为"天之骄子",毕业后不愿到车间等生产一线,只喜欢从事管理类工作。要教育学生毕业后首先应到基层锻炼,磨练自己,不要眼高手低,同时要端正心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高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就业意识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前景和就业形势;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制定出合理目标和实现计划。高校也要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引导大学毕业生正确处理个人志愿和国家需求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三、结语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目前国家、社会、各高等学校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手段,力求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主要依靠高校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楠,孙福权. 提升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职业时空,2009(11):67
[2]曹小艳,柴九昌.浅析高校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渗透.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50
[3]潘素芳,沈楠. 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5):753
[4]郑晓明". 就业能力"论[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1(3):91-92
[5]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编写.大学生就业足迹[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6]江洵.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