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红升
摘 要:社会的变迁、改革的深入及经济的发展对警察的综合素质、执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警察体育课程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依据警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员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对警察体育课程的建设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警察类院校;警察体育;课程建设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看,警察的警务素质和技能亟待进一步加强。这对警察类院校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警察体育作为警察类院校各专业的必修课,特别是警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需要根据和谐社会对警务人才的要求,对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以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转变教育理念,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突出课程的专业性
警察体育有别于普通体育,是警察教育与体育教学密切结合的一门课程,是根据警察的职业性质、身心素质和技能要求发展起来的,以运动技术为主要训练手段,以增强体质体能、提升实战技能、提高警务素质、感受警察文化、认同职业岗位而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体育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对抗性、实践性和竞赛性。然而,教学中“安全第一”的教学理念严重制约了警察体育的良性发展。有些学校把学员是否“受伤”界定为教学事故,甚至与教师的业务考核、职务晋升等切身利益挂钩,逐步形成了“安全第一、质量第二”的被动局面,过于防范损伤,减少了实战的对抗性,降低了教学难度,甚至刻意地规避身体的直接对抗,进而降低了学员的实战水平,导致严重偏离了“学为练、练为战”的教学目标。
警察类院校要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加大对用人单位和就业岗位的调研,根据职业岗位对警务人员的总体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警察类院校培养的人才除了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法律素质和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突出的实战技能。这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突出警察特色,将对学员的身体素质和实战技能的要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强化警务技能培养。因此,警察类院校应将警察体育作为警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加大课时量,延长授课周期,保证学员在校期间有充分的时间训练专业技能,才能切实提高职业能力,确保毕业时能快速适应岗位需要。
警察体育课程目标的定位对于能否发挥警察体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警察体育教学,除了要增强学员的体质锻炼,还应该培养学员的警体意识,使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掌握熟练的技能和战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兼顾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平衡,满足用人单位需要人才的规格标准。因此,在定位课程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激发学员的体育运动兴趣,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提高学员的身体素质,促进学员健康成长,为学员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帮助学员掌握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三是培养学员不怕苦不怕累、勇猛果敢、团结合作的作风,磨练坚强的意志品质。四是培养良好的警察素质,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社会稳定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提高警务素质,为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立足岗位需求,选择序化课程内容,突出课程的职业性
警察体育是伴随着警察队伍的产生而出现的。创建警察体育课程时主要借鉴了两种思路,即军事体育中加入普通体育的训练方法和普通体育中加入军事体育的训练内容。这两种思路在创建初期都具有一定的存在意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我国改变开放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诸多社会问题逐步呈现出来,警察的执法环境和执法特点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本的教学内容缺欠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和系统性,造成了教与用的脱节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进一步改进创新警察工作,要紧紧围绕科学、求实、依法来展开。科学强调的是要研究和遵循规律,求实强调的是要注重效果,依法强调的是要规范有序。这三个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对警察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改进创新警察工作的努力方向,更是我们选取教学内容的根本依据。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关键步骤,是对选择的内容进行序化的过程,也就是重构内容结构的过程。实践中,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立足岗位需要,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突出职业素养与技能训练。从目标定位、内容组织、教学设计、教学训练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警察体育课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两个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实现“贴近基层、贴近岗位、贴近实战”的“三贴近”,创建了以体能训练为基础、以警务实战技能为重点、以警察文化为核心、以警察心理为抓手、以警务化管理为平台的警察体育课程体系。
三、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突出课程的技能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将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确定为“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警察体育教学过程中,在深入研究“教、学、做一体化”这一教学模式基础上,积极借鉴同行业及其它兄弟院校经验,发展形成了更适合警察类人才培养要求、针对性更强的“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将教师讲授、示范演示、案例教学、模仿练习、综合演练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学员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现课程与职业岗位融通,使学员在学练一体、练战交融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学以致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遵循人才发展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增加新形势下符合警察职业需求的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能够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警察体质”的阶段过渡到“掌握基本理论、提高实战技能”阶段,采用“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员的意志,使其能够具备吃苦耐劳地精神,保证学员熟练掌握警务实战技能,具备能够处置突发事件的作战能力。二是梳理多样化、繁杂性的技术内容,使其向“简单、实用、一招擒敌”转化,突出技战术的实效性和综合性,突出警务技能在执法中的谋略性和战术性。充分利用学员不服输、好奇心强的心理,让学员在看似简单的训练中产生挫折感,让学员主动参与训练,自主分析解决问题,以此提高课堂效率。三是始终坚持“以实战需要为核心,以运用为重点,以情景实战训练为手段”,坚持“把课堂搬进训练场,把实战搬到课堂”,采取小组授课方式,依据学员的特长和差异,将上课班级分配成几个小组,共同学习,分别要求,组员相互帮助,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同时对小组之间的合作进行比较考核,提高学员的积极性,培养团队意识,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
四、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健全评价机制,突出课程的实用性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信息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也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实践中,要积极开展警察体育课程考试评价方式改革,建立一整套考试考核的评价体系。在体能测试达标的基础上,采取理论知识、实战技能和平时表现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对体能考核实行考查、考试“滚动制”,一个周作为一个考查期,一个月作为一个考试期。采取比赛制,针对体能教学的内容,经常性地组织各科目的小型比赛,比赛的结果记入平时成绩。在警务实战技能考核方面,通过设定一定的情境,让学员在实践中学会使用技战术。通过随机抽取各班级学员参加考核,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确定班级的考核等级,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员的实战技能确定考核等级。这样就将每个学员与班级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有利于培养学员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学年成绩由体能与技能组成,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利用课余时间主动进行体能训练的意识。在考核成绩的使用上,将警察体育成绩纳入学员学籍管理、综合测评、评优评先等评价内容之中,凡是成绩不合格者,一律不得参加各种“评先评优”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校园内警察文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建明.因材施教与体育课程改革[J].体育教学,2001(4).
[2]陈博.公安本科院校警体学科体系建设之思考[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1).
[3]宫志刚.公安学科体系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公安教育,2004(4).
[4]陈农.中国警察体育的发展和现状研究[J].体育学刊,1998(4).
[5]宋万年.警察体育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