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认知水平 化解心中堡垒

2014-07-19 00:59刘少娟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认知水平化解情绪

刘少娟

摘 要:情绪的产生与内化的行为准则有关,而内化的行为准则是由人的认知水平决定的。认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对事物的理解、认同的承受水平,对于因认知偏差和认知水平不高造成的心理问题,就应从提高认知水平入手开展教育。本文从几个案例中探究两者的关系,以探索学生心理教育的合适路径。

关键词:情绪;认知水平;化解

一、研究背景

据2004年3月2日上海新闻晨报报道,目前中国约有3000万名青少年心理有问题,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并呈不断上升趋势。家长期望过高,是青少年心理障碍患病的一个主要方面,过度呵护、关心、干涉、指责以及虐待、漠视等行为,都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许多父母把自己的生存危机感强加于孩子身上,这让孩子感到厌烦,久而久之就会产出逆反心理。青少年心理疾患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其预防需要全社会配合。专家告诫,所有的教育都应该遵循青少年成长的自然规律,而不应该老是让青少年超前发展,否则只会走向愿望的反面。

笔者对所教的高一年级15个班的760名学生进行了心理调查,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在集体观、人际观等价值取向方面的健康向上的选择是令教师和家长放心的。99.5%的学生表示当答应别人的事情做不到时会及时表示歉意并说明,61%的学生表示读书的目的是追求美好生活,85%的学生表示有钱会用来买书,94%的学生对教师或者父母的批评会欣然接受。但是与此同时,结果还显示,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调查学生的崇拜心理时,有40%的学生景仰科学家,35%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1.5%的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而景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达到2.9%,几乎是崇拜父母人数的2倍。崇拜父母的孩子比例是最少的。问卷反馈显示,当有麻烦、不愉快时,11.4%的学生倾向于憋在心里谁也不告诉,15.2%的学生会告诉父母,只有7.6%的学生会告诉教师。此外,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减少的后果是孩子对于父母的建议和要求产生了逆反心理。家长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而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感受。孩子学习的心理压力本来就大,这样只能使孩子和家长之间越来越没话说,沟通得越来越少。下面列举几个典型案例加以分析说明。

二、典型案例

个案1:某男,好闲谈,言语夸张,喜与成人交往,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强,喜出风头,以认识社会混混为荣,主张“不能流芳百世,也可遗臭万年”,曾为他人鸣不平,并常以此自夸,几次纠集社会青年向高年级同学挑衅滋事,打群架,被学校处分。该生父亲系转业军人,某单位中层干部,豪爽随和,朋友多,曾因小纠纷托请社会人员帮忙而与“八丐七怪”有交往,来往中让小孩拜这个为“干舅”,那个为“干叔”,谈吐中常以此自豪。该生到别校惹事,其父去领人,他竟怪父亲雇的车太差劲,让他父亲把手机给他,要弄个像样点的车来,气得父亲心绞痛发作。

个案2:某男,喜好运动,体格健壮,但沉默寡言,易烦躁,对什么都看不顺眼。与人交往时习惯于逼视对方,性格固执,有攻击倾向。曾因小口角打人而被处分。据了解,该生的家庭为双职工家庭,原本平静和美的生活因父母双下岗而改变。父母在下岗后很长一个时期里,抵触、牢骚、怨恨充斥于家庭。家境的窘迫改变了生活的规律和色彩。电视、报纸揭露社会阴暗面的每一条新闻均能引起父母的强烈反应,家庭中谈论最多的是他父母这一代人的不幸命运,这一切使得该生对社会愤恨难平。

三、案例分析

1.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一旦形成,就将使人在是非判断、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上出现与主流意识的异化。个案1中,该生在家庭环境主要是父亲的影响下,以认识社会混混为荣,将黑社会的人作为偶像,觉得他们威风,说话一言九鼎,于是试图在校园里也做这样的一个人。他们或为受欺负的同学“伸张正义”,或向高年级的学生挑衅,目的都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他们骂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为“书呆子”,视班干部为教师的“应声虫”,对教师阳奉阴违,把教师的教育说成“小儿科”“毛毛雨”。他们的言语行为、思想认识和我们的教育目标相违背,表现为非主流的另类形象。个案2中,该生的平静生活因父母下岗而陡生波澜,因惶恐而焦虑,在父母的牢骚、怨言中,产生对社会的仇恨。在家访中,其父母也谈到下岗后,家庭氛围改变,夫妇口角增多,孩子才变得沉默寡言。尤其是大人把自己下岗和电视报纸揭露的腐败事件联系起来,把自己这一代人的前后遭遇联系起来,将怨恨泼洒到社会和现行政策上,在孩子的心里投下了阴影,使孩子对社会做出了错误的解读。笔者从他逼视对方的眼神里,从他固执的性格里,从他暴躁的脾气里读到了他的迷惘、抗争与仇恨。认知出现了偏差,常规的教育在他们面前显得十分苍白,认知的偏差也就这样吞噬着一个个稚嫩的、尚不健全的心灵。

2.伪装了的自卑

从深层分析,个案1、个案2虽表现方式不一,但除认知偏差这个主要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自卑。个案1中的男生从父亲的生活中受到启发,从一些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中得到验证,他的自我价值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契合点,找到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于是,他会为了炫耀而慌称有人要打他,一个电话招来五六个或骑摩托或驾车的成人,尔后又以“没什么事”打发他们走;他会一方面津津乐道自己那些仗义敢言、为他人两胁插刀的“光辉”事迹,另一方面又吹嘘自己曾干过的不怎么“仗义”的劣迹。在认知上他是分裂的,在心理上他是自卑的。只不过他以外面朋友多为支撑才敢奚落那些“书呆子”“应声虫”,在经伪装了的自卑的上面,取得了心理平衡,实现了自身价值。

个案2中的男生则以凛然不可侵犯和攻击性伪装了他的自卑。自信的人因不惧怕对手而显得慈祥而宽容,自卑的人因担心受伤害而警惕注视每一个方向。他们敏感、脆弱,每一根神经都紧张,他们用外表的凛然、强大掩盖内心的胆怯,用残忍表达自己的迷惘,用伤害别人来填补自卑的黑洞。些许小事能引起他们十分激烈的令常人不解的愤怒,就是因为他们把认知偏差造成的仇恨和自卑造成的压抑一起宣泄出来的缘故。

四、教育策略

心病还要心药治,笔者一方面将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坦诚地告诉家长,做家长的工作,另一方面找学生谈话,引导他们走出认知的误区。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不得法才是孩子思想认识的病根,认识到他们将生活的原始形态展现在孩子面前,而不知道孩子的所感所思,家长认识的提升,家长的积极配合使思想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两个案例暴露出的问题形式上是心理问题,本质上是认知问题。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尚不成熟,经历不丰,经验不足,尚不能用科学的、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尚不能从理想和现实脱节的困惑中解脱出来,加上一些不正确诱因的误导,从而产生片面、狭隘的认识,出现认知偏差。个案1中的男生,正是由于他对社会复杂性认识不足,不能分辨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主流的区别,把现象当本质,放弃了是非标准、善恶标准,于是“流芳百世”“遗臭万年”这样善恶分明的两极竟被他统一起来,当作人生目标。个案2中的男生如果能从社会大变革必然冲击传统观念和传统生活模式的角度来理解看待下岗,如果换一个角度来思考父母下岗的原因,他或许就能从中得出正确的答案。

在教育实践中,笔者通过多次家访,对学生认知偏差的成因有了清晰的认识。现总结以下几点纠正认知偏差、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途径:

1.建立学生家庭档案,掌握学生心理

认真家访,建立“学生家庭档案”。教师在家访中不仅仅是访学生,还要访家长,把访学生和访家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家访中,通过交谈,对学生家长的经历、知识水平、性格及其对子女的认识、教育的经验等情况有所了解,及时写好“生情日记”,随时洞察学生及家长的心理行为动态,建立起能真正了解学生的“个人档案”和“家庭档案”。从入学起班主任就应建立学生的家庭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录。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和生活的关照以及行为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开展帮助他们对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用主题班会,培养健康心理

结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利用主题班会对全体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惑。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感情易冲动但不易控制,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兴趣不易持久。因此主题班会的形式不能太过单一,除了常用的竞赛、文艺表演、讨论、辩论等形式外,有条件的话,还可带学生到校园外进行实地的主题班会课。如到厂矿进行实地学习考察,到看守所与干警、罪犯座谈,利用假日骑自行车到郊外感受大自然陶冶,到贫困的农家或具有教育意义的纪念馆、博物馆参观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班主任来说,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班级工作开展的难易程度,因此,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3.搜集名人名言,培养健康心理

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在此情况下,学生厌学也就并不罕见了。不良的心理状态必然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为此,笔者发动学生搜集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等方面的名人事例、名言警句等。从中探究古今中外的伟人是如何成功的,使学生在思想上有了一个新的飞跃。名言名句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在教学生如何交友时,这一名句就很有说服力:“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4.开设交流信箱,培养健康心理

我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心理问题咨询信箱”,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平衡学生生活、家庭、学习、考试等压力,使其树立坚不可摧的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把心里的困惑说出来,向教师咨询,以寻求解答。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要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和标准,做出正确的诊断,以便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五、结束语

以上的探讨是笔者对中学生心理某个层面的认识和经验总结。中国工程院士、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呼吁应重视对学生的“情绪教育”。韦钰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认为,突出行为和抑郁型性格有关,和早期生活经历有关。她认为,中国人的性格普通内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缺乏开放性,社会又处于转型期,一些浮躁、偏激的社会情绪对青少年影响很大。认真审视现今的教育现状,韦钰院士的呼吁无疑是及时、正确的。社会转型期,诸多问题对青少年造成诸多困惑,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心理学知识,摸索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无疑是当代教育者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豁然.心理医生[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

[2]吴增强,沈之菲.学校心理辅导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认知水平化解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如何化“微”为机
班主任如何化解班干部和其他同学之间的矛盾
新时期提高中职生德育认知水平研究
浅谈奥尔夫音乐理论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化解我国房地产库存对策研究
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思考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