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明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高校一门公共必修的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有显著的优势。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共同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首次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凝炼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效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在教学中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地位。
一、“基础”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推进的优势
作为“05方案”新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容丰富,案例生动,在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1.“基础”课的性质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其应有之责。“基础”课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也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和办学方向的重要体现。“基础”课教材明确强调“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课的性质决定了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崇尚、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整体,它体现了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遵循。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是“基础”课的应有之责。
2.“基础”课的宗旨、任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任务是一致的。“基础“课的宗旨和根本任务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法制观。具体而言,就是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观和法制观,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目的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根本任务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可见,“基础”课的宗旨任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的任务是高度一致的。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目标。
3.“基础”课基本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相通的。“基础”课教材包括“绪论”、七章和“结束语”,一共9个部分,每一部分从不同角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紧密相关。“基础”课的基本内容按教材的逻辑序列包括七个方面:一是适应教育;二是理想信念教育;三是爱国主义教育;四是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五是道德教育,主要包括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恋和家庭道德教育;六是职业教育;七是法律精神和法治理念教育。以上几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衔接,体现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形成的课程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基础”课的主线。
二、增强“基础”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效果
1.将教材体系转入教学内容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前提。在“基础”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课堂教学主阵地。一是教学内容要体现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精髓。“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精髓和基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新局面的强大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全社会应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二是突出重点,创新教学方法。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基础”课课堂时,既要结合教学要求做好每堂课的教学设计,更要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给艺术专业学生上课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中联系齐白石、冼星海等进步艺术家抗战时期的作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感;在给理科学生上课时可结合神舟飞船上天等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学生对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的信心。
2.准确把握和处理教材各章节的关系是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层次结构与教材体系结构。讲解教材第一章第二节第一目“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必须着重阐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八大报告则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和价值理念的新发展。讲解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明确本章的主题是:帮助大学生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重点讲清楚在现阶段,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讲解第四章要重点讲清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从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道德建设的方向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这三个方面,阐明“敬业、诚信、友善”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讲解第五、六章时重点讲清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精神是文明社会的稳固基石。“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法治力量的推动,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以凸显“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三、在“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实践教学这个重要环节。让大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力量。
在校内可开展“我诚信,我美丽”活动,反对作弊行为;开展“我友善,我可爱”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举办“讲述发生在我身边的道德故事”的演讲会,使大学生在良好的道德氛围中接受荣辱观教育,自觉排除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从而形成团结互助、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在校外,可通过参观革命烈士陵园等教育基地,使大学生在缅怀革命先烈的过程中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在调查改革开放的新成就、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工厂建设中,使大学生在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坚定信心,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使他们自觉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把实现自我价值与报效祖国相结合。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学会反思,在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领悟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进德育教材的模式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0(3).
[2]章凤红.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J].安顺学院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