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芳+张秀娟
摘 要:青少年(14~25岁)犯罪是一个明显的社会问题,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显示,犯罪青少年的心理障碍较普通青少年普遍,表现为敌意对抗、强迫观念、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犯罪青少年不良的内在心理状态引导着不健康的外显行为习惯。调查显示,犯罪青少年大多染有吸烟、酗酒、滥用违禁药物等不良生活习惯。这说明心理调试不良、生活方式不健康与诱发犯罪具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生活方式;青少年犯罪;心理健康
由于难以预测个体的犯罪情况,目前对犯罪青少年的心理行为研究多是狱中的现状自评,容易造成归因不清。本研究则针对以上问题,采用回顾性研究,探讨了犯罪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期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提供可靠依据和可行对策。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抽取了某青少年犯罪管理所的所有犯罪青少年244人,全部为男性,获取有效调查对象218人,平均年龄17.52±1.24岁。抽取某地农村、城市两所中学高一到高三男生225人作为对照组,获取有效调查对象211人,平均年龄17.29±0.77岁。
2.方法
(1)研究工具
身心健康状况测验。用以评价青少年生活方式。本研究选择了饮食、药物、锻炼、保养、闲暇、社交6个维度,共计85个项目,并根据当代青少年生活的实际情况对个别项目进行了适当修改。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各个分量表的信效度良好。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内容有八个方面: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各个分量表的信效度良好。
(2)统计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进行两组的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犯罪青少年与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的比较
犯罪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社交因子得分显著高于中学生)t=4.761,p<0.001),饮食、药物、锻炼、保养、闲暇得分均显著低于中学生(t=-11.328;t=-18.138;t=-11.423;t=-4.392;t=-9.876,p均<0.001)。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差于中学生(t=3.426,p<0.01),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显著高于中学生(t=4.001,p<0.001;t=2.416,p<0.05;t=6.078,p<0.001;t=3.690,p<0.001),过敏倾向显著低于中学生(t=-2.783,p<0.01)。
2.犯罪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犯罪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Pearson相关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生活方式各因子与孤独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p均<0.01),药物、锻炼、保养、闲暇与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心理健康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此外,闲暇和学习焦虑,药物、锻炼、闲暇和对人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
(2)犯罪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回归
以生活方式因子为预测变量,心理健康总分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回归方程显著(F=24.226,P=0.000),根据回归分析所得数据,其路径分析显示生活方式中的保养(R2=0.127)、闲暇(R2=0.027)、社交(R2=0.023)对心理健康具有直接预测作用。
三、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比显示:第一,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比中学生差,生活方式不良,伴有多种不健康的生活行为。第二,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预测作用。
本研究在控制了犯罪行为、入狱事件和监禁环境的影响后,发现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正常青少年,这说明青少年犯罪可能与不良的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在生活方式上,犯罪青少年在多个因子上都比中学生得分低,社交因子高,恰恰验证了他们的不良娱乐交往活动较多。青少年在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化,但其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滞后,导致他们情绪波动、感情脆弱、消极体验较多,一些青少年借助于烟酒、网络等外界感官刺激来寻求一种短暂的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正是因为过分卷入一些非传统的、反常规的活动,破坏了正当的社会联结,使犯罪的可能性增加。一方面,这些活动增加了与不良同伴团体联系的机会,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念的冲击;另一方面,这些非传统活动会给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比如,酒精会引起意识状态的改变,使激惹性、冲动性增强,而过分沉溺于虚拟的暴力游戏,会导致攻击性增强。种种不良生活习惯还会造成经济紧张,使青少年产生劫财邪念。所以,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往往是青少年犯罪的诱发条件。
本研究显示,犯罪青少年不良的生活方式与心理不健康有密切关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容易诱发各种心理症状,使不健康心理得以滋生;而心理调试不良又会使青少年沉溺于某些不良生活行为习惯,以求得发泄和逃避,两者之间恶性循环。总之,不健康的心理是犯罪行为产生的沃土,而不良生活习惯导致青少年的感官欲望膨胀,对某些情景线索的刺激敏感性提高,陷入犯罪。由此可见,改善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以积极健康的闲暇活动充实生活,远离烟酒等物质,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参考文献:
[1]陈雪枫,莫雷.心理自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154.
[2]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