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晓凤[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632]
从顺应论角度看《吹小号的天鹅》中译本
⊙黎晓凤[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632]
语用学理论与翻译相结合的语用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试图在顺应论指导下,从语言结构顺应和语境顺应两方面结合实例分析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选择和顺应。
顺应理论儿童文学翻译语言结构语境
近年来,语用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被广泛应用到其他领域,语言学界与翻译界试图从语用角度分析探讨翻译,国内较多的语用翻译研究是运用关联论和顺应论指导翻译实践的。儿童文学翻译中较为常见的是从目的论,接受美学理论及文体学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从顺应论角度,以《吹小号的天鹅》中译本为个案,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语言结构及语境的动态顺应。
一、语言顺应论Jef.Verschueren提出了“语言顺应理论”(the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并指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原因还是语言外部原因。人们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地做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顺应理论认为,语言顺应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多维的。根据顺应论,我们必须从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等四个方面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
二、顺应论和翻译“选择”是顺应论中的一个关键词,选择的目的是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翻译过程同其他语言交际活动一样,也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根据顺应理论,翻译就是译者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进行语言选择阐释原语文化,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在深刻理解原文意义的基础上,译者有意识地在目的语认知语境的不同层面做出选择,以传达原作者要表达的意义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
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面向儿童读者,对目的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作出动态的顺应,尽量使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充满童真童趣。下文将通过《吹小号的天鹅》中译本的具体例子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语言结构和语境的顺应。
三、顺应论角度下的《吹小号的天鹅》个案分析《吹小号的天鹅》是美国著名散文家E.B.怀特的最后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一只生下来就有不能发声这一致命缺陷的天鹅与命运抗争,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美国当代大作家厄普代克评论《吹小号的天鹅》写得“最无拘束,娓娓而谈”,“它的故事给了小朋友一个最有说服力的关于成长的寓言”。
儿童文学作品的目标读者为儿童,其语言与风格非常独特,因此儿童文学译作的语言不仅要浅而有味,形象生动,还要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这样才能吸引儿童的兴趣。儿童文学翻译要求译者掌握儿童语言特点,顺应儿童语体,以创造出儿童读者喜闻乐见的佳作。以下我们将从三个层面谈谈儿童文学翻译中语言结构的顺应。
1.语音层面的顺应语音层面上的顺应指译者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呈现原文的声音特性以顺应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力。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的文体更能吸引儿童,而押韵、重复、叠词、拟声词、对偶等方式都可以增强儿童文学译作的音乐感和节奏感。目标语的儿童读者可能难以理解原作中的声音特性,因此译者应该顺应目标语语音层面上的特性以减轻儿童读者理解过程中的负担。
(1)During the night,the swan thought she heard a pipping sound from the eggs.
夜里,雌天鹅觉得它听到身底下那些蛋发出叽叽的声音。
(2)One of the cygnets,more daring than the others,left the nest and teetered around on the shore of the little island.
有一只天鹅比其他小天鹅胆子大,离开窝,在小岛的岸上啪嗒啪嗒走来走去。
(3)First,the takeoff,during which there is a lot of fuss and commotion,a lot of splashing and rapid beating of the wings.
第一是起飞,起飞时要忙乱喧闹一通,噼噼啪啪,快速地拍打着翅膀。
拟声词的运用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甚至可以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原文中并没有拟声词的出现,译文中采取了大量的拟声词。比如上述例(1)—(3)中“pipping/teetered/splashing”分别译为“发出叽叽的声音/啪嗒啪嗒走来走去/噼噼啪啪”。译文中的拟声词“叽叽的”将小天鹅即将破壳而出的画面动态地呈现给儿童读者;“啪嗒啪嗒”“噼噼啪啪”则将小天鹅初学走路和飞翔的笨拙姿态描写得惟妙惟肖。译文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拟声词以顺应儿童文学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将画面生动地显示出来,给读者一种逼真的体验,顺应了目标儿童读者对读物的音乐性及节奏感的要求,达到了吸引儿童读者的兴趣。
(4)They are sort of a dirty brownish-grey colour,but very cute.
它们都是一律脏兮兮的棕灰色,不过非常可爱。
叠词的运用是汉语的一大特色,叠词恰当运用能够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例(4)中的“脏兮兮”顺应了儿童语体多叠音、易重复的特点使译文童趣盎然,同时也体现叠词形式的译文色彩更能顺应目标语读者的理解与接受能力。
(5)There's a small hotel,
With a wishing well;
I wish that we were there,together.
有家小旅馆,
真叫人喜欢,
希望大家那里重相见。
通常儿童读物都是大声朗读出来,因此著作应该充满旋律以吸引读者。例(5)是路易斯用小号吹奏的一首歌曲“有家小旅馆”,原文中的hotel和well押尾韵,译者注意到原文在语音上的特点,译文中的“馆”“欢”顺应了汉语的音韵特点,并巧妙地将原语中的音韵美感传递出来。
2.词汇层面的顺应基于原文本的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在词汇层面上做出选择和顺应,不仅仅是要理解词汇本身的意义,还包括其语法意义、修辞意义以及语境意义。儿童文学中作者通常采用修辞手法去创造一种特殊、幽默与轻快的氛围以迎合儿童读者的需要,比如,明喻、双关、夸张等等。因此,译者应该选择合适的词汇达到吸引儿童读者及达到顺应儿童理解能力和欣赏力的目的。
(6)I did not travel all this immense distance into the heart of Canada to be observed.
我飞了十万八千里来到加拿大的心脏,可不是来给人看的。
(7)She looked extremely beautiful——stately, serene,graceful,and very feminine.
她便呈现出一种极其美丽的样子来——庄重、宁静、优雅,非常娇滴滴的。
译文采用了夸张手法将原文表达的抽象意思具体化,如例(6)中“this immense distance”译为“十万八千里”,将原文所传达的“一段巨大的距离”的含义用夸张手法“十万八千里”来实现与目标语的动态顺应,目标语读者不仅熟悉这样具体化的数字所表述的长距离含义,也能将天鹅爸爸喜欢吹嘘的性格凸现出来,给译文增加不少趣味。例(7)中“Feminine”的字面含义是“女性的,阴性的,妇女似的”,这里译文并没有选择直译,而是顺应目标语的词汇表达,用“娇滴滴”一词来代替,目标语读者对于塞蕾娜娇柔的女性美一目了然,叠词的运用更添译文的韵律美。
3.句法层面的顺应就句法而言,中文是意合的语言,主要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实现句子间的连贯,多属短句形式;英语则多位长句,主要通过像“and”“but”等连接词,或者借助从句实现相互间的连接,是一种形合的语言。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必须深刻体会原文的动态语境,对句子进行解读,从而选择适当的句子结构以达到句子层面上以及目标语文化认知语境相顺应,最终符合目标儿童读者的思维方式。
(8)If you've ever tried to fly with a trumpet dangling from your neck and a slate flapping in the wind and a chalk pencil bouncing at the end of its string,you know how hard it can be.
如果你试过像它那样一路飞,脖子下面有一个小号晃来晃去,还有一块石板在风中噼噼啪啪,再有一支石笔在绳子头上一跳一跳,那你就知道这有多么费劲了。
例(8)原语为长句,并由连接词“and”进行连接。长句的理解需要儿童读者进行一定的逻辑分析,对原语读者而言,长句的描述是较常见的,但是目标语中常用短句描述,通过句子间的含义实现连贯。因此,上述的译文分割为几个简单的小句,句子间逻辑紧密。例(8)中“有/还有/再有”将原来由“and”连接的长句分为三个小短句,顺应了目标语读者的句法使用习惯,且相对原文而言,译文含有一定程度上的递进含义,突出路易斯负重飞行的艰难。
语境是在语言使用的动态过程中产生并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翻译过程中的语境是译者在使用目的语阐释原语文化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社会语境,这里我们主要谈论社会文化语境的顺应。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文化因素影响着译者的选择。儿童文学译作要求译者将一种文化下的儿童读物转化为另一种文化语境下的目标读者可接受的读物,同时还要保证它的趣味性。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时,译者要顺应目的语文化语境进行语言选择以实现与目标语读者的交际。
(9)He's got four thousand six hundred and ninety-one dollars and sixty-five cents.
他挣到了四千六百九十一元六角五分。
(10)“Thank God!”shouted Mr.Brickle,through his megaphone.
“多谢老天爷!”布里克尔透过他的喇叭筒叫道。
(11)Please let Serena go,sir.
请放塞蕾娜走吧,您呐。
上述的例子在翻译过程中都采用了替代,即将原语中的文化因素转移到可以传达同等意思的目标语中。因为文化同样具有顺应性,通过同等替换,目标读者可以轻而易举地理解原语中的文化意义。例(9)中Dollars/cents是西方国家使用的货币单位,翻译过程中采用了中国货币单位元/角/分作为同等替代物,是对目标语经济方式的顺应。例(10)中God是西方国家宗教用语,常指代“上帝”,译文中“老天爷”不仅传达了原文中的含义,更重要的是顺应了目标语读者的宗教文化语境,儿童读者便可以轻易理解原文的意思。例(11)中Sir是西方国家对男性的一种称呼,译文中并没有把它译为“先生”,而是“您呐”,不仅将原语中的意义用目标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且“您呐”中的尊称饱含中国传统美德中的长幼有序,体现萨姆对负责人的尊重以及恳求负责人放过塞蕾娜的诚恳态度。
目标语语境中不存在对等译语时,译者可以选择加注说明来顺应文化语境。这样一方面保留了原语中的文化因素,另一方面通过加注说明以顺应目标语读者的理解能力,减少阅读过程中的文化理解障碍。例如:
(12)How about the Audubon Society?
奥松邦协会怎么样?(注:奥松邦协会是美国一个保护野生动物的团体,以美国鸟类学家、美术家约翰·奥松邦的姓命名。他编有七卷本《美洲鸟类图谱》)
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言结构和语境做出动态的顺应过程。根据顺应理论,译语接受者的解读过程也是语言顺应的过程,译者要实现儿童文学翻译的目的,就必须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从语言结构和语境层面出发,实现原语和目的语间的动态顺应,用符合儿童语言特点的语言最大限度地将原作的语体、风格和美感忠实地传达出来,创造出儿童喜闻乐见的佳作。
[1]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E·B·White The Trumpet of the Swan[M].任溶溶译. Shanghai: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2010.
[3]戈玲玲.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J].外语学刊,2002(3).
[4]王彦之.顺应论关照下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译本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09(7).
[5]宋松岩,黄娟.顺应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8).
作者:黎晓凤,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