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融合视角下《论语·学而第一》的英译
——以理雅各和林戊荪的翻译为例

2014-07-19 11:21赵炎炎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632
名作欣赏 2014年15期
关键词:视域译文译者

⊙赵炎炎[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632]

视域融合视角下《论语·学而第一》的英译
——以理雅各和林戊荪的翻译为例

⊙赵炎炎[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632]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其意义和影响深远,它的翻译也备受中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从视域融合视角,分析《论语·学而第一》的两种译文。探讨译者视域与原文文本、译文读者等翻译主体或要素所进行的多次视域融合,同时将理雅各和林戊荪的译文进行对比和分析,进一步体会译者、原文作者及读者之间所达成的视域融合。

视域融合《论语·学而第一》视域理雅各林戊荪

一、引言

伽德默尔认为人的认识会有不可避免的“偏见”。人类历史由传统的各种力量积累而成,在此过程中,过去与现在相互作用,当前的认识受制于过去的传统因素,而真实的理解乃是各种不同的主体“视域”相互“融合”的结果。伽达默尔在海德格尔“前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视域融合”的观点,指出“视域属于势力范围,它包括从一个特殊的观点所能见到的一切”;并且他认为理解始终是一种创造性行为,而不只是一种复制行为,他指出“文本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这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的,因此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的行为”。

从翻译角度看,原文本并不像传统的翻译理论所认为的是恒定不变的。相反,原文本始终处于无穷的运动之中,每次的阅读和翻译所产生的意义都有可能不同。每种译文都是不同译者在各自当时的时代历史背景下,结合自身的身份、经历和学术背景等,将译者自己的视域与原文本视域或源作者视域及目的语读者视域相结合的产物。翻译的过程是理解的过程,而理解又不只是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的行为。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视域融合,充分考虑原文、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影响,努力达到原作或原作者、译作或译者以及译文读者的视域融合。同时,在翻译过程中,当译者发现单从与原文进行视域融合无法理解时,不可避免地会参考一些材料从而促进视域的融合。①本文从两个方面将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和身份的两译者的译文进行分析和对比:译者视域与原文文本的视域融合、译者视域与译文读者的视域融合。

二、视域融合视角下《论语·学而第一》的英译文分析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第六章)

理译:The Master said“,……When he has time and opportunity,after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things,he should employ them in polite studies.”

林荪在对“文”一词的翻译中直接用其汉语拼音wen,并在注释中解释为“The study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the six arts,i,e,rites,music,archery,charioting,writing and arithmetic.”②理雅各则将其译为“polite”,同样有注释,“学文,not literary studies merely,but all the accomplishmentsofagentlemanalso:-ceremonies, music,archery,horsemanship,writing and numbers.”③

显然,二者在注释中对“文”一词的解释大同小异,然而在译文正文中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翻译方法。这就要考虑到由于两译者不同的身份和文化背景,自然会带来他们各自不同的视域,因此与原文文本的视域融合也会有所不同。林戊荪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其译作目的更多是为了弘扬中华精神,向外国读者展示中国文化,所以在处理一些极其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上,有时会采用加拼音的方法,并在注释部分作进一步解释。与其刻意在目的语中找对等的词眼,有时将其直接用汉语拼音处理则不失为一种创新,使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有更好的认识。同样,理雅各作为一名19世纪的来华传教士,他的使命是向中国传播他们基督教的文化,并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降低目标语读者理解甚至接受中国文化的难度,理雅各则在与原文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中,更多注重其意思上的共鸣,使源作内容意思更容易地传播到西方读者那里。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第八章)

理译:The Master said“,……Have no friends not equal to yourself……”

林译:The Master said“,……He and does not accept as friends those who don't follow the same moral principles……”

虽然理雅各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汉学家,但作为一名来华传教士,他对中国文化也有不是很理解的地方,这也在所难免。当他翻译“无友不如己者”时,用“equal to”来翻译“如”,并且在其译文注释中指出,“The object to friendship,with Chinese moralists,is to improveone’sknowledgeandvirtue;hence,this seemingly,but not really,selfish maxim.”④如此看来理雅各对孔子的这个观点“无友不如己者”持中立态度。林戊荪先生将“不如己者”理解为“who don’t follow the same moral principles”则更恰当一些。显然此处,理雅各试图很好地去和原文文本实现视域融合,但受其“前理解”影响,而是将原文文本的视域误读,而相比之下,此处林戊荪先生译者视域与原文文本视域融合更准确。

(1)“学而第一”

前文已提,现存《论语》有二十篇,《学而第一》为其中的第一篇,该篇共有十六章。至于“学而第一”这一名称,理雅各在其译文注释中作了很详细的介绍:“Heading of this book.学而第一.The two first characters in the book,after the introductory-‘The Master said,’are adopted as its heading.This is similar to the custom of the Jews,who name many books in the Bible from the first word in them.第一,‘The first;’that is,of the twenty books composing the whole work.”⑤在该介绍中,理雅各提到the Bible,将“学而第一”该题目的由来和圣经联系起来,使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将其视域和读者的视域融合起来。The Bible为广大西方人熟知,因此理雅各在将中国经典著作翻译为英语时,考虑到了译文读者的水平和需要,很好地实现了译者和译文读者的视域融合。

(2)人名的翻译

理雅各和林戊荪对“子曰”的翻译采取同样的翻译方法,均译为“The Master said”,“孔子”被译为“The Master”。而对其他一些人,如孔子的弟子等的人名译法就不尽相同,各有千秋,体现了译者与不同需求的读者之间的视域融合。按篇章先后顺序,在《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一》中先后出现了“有子”“曾子”“子夏”“子秦”“子贡”等人名称呼。理雅各分别将其译为“The philosopher Yu”,“The philosopher Tsang”,“Tsze-hsia”,“Tsze-chin”和“Tsze-kung”。而林戊荪的译法基本就是借用汉语拼音:Master You,Master Zeng,Ziaxia,Chen Kang和Zigong,将这些老者的名字原汁原味地展现给译文读者看,为了使他们对中国文化有更好的了解。同时两位译者均在注释中对这些人物进行介绍,其中理雅各的注释部分尤为详细。人名称呼的不同翻译策略体现了两译者的不同视域及与译文读者视域融合的不同。前者作为西方来华传教士,目的之一是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译者本人是站到接受者的角度,因此,洋式的名称更为外国读者接受。而后者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其目的是想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译者是站到一名传播者的角度,将中国文化展示给世人,因此,汉语拼音式的名称更显示出中国语言文化的特色。

三、结语

译者在进行上述视域融合时,不仅考虑了原文文本或作者视域,而且还将译文读者视域考虑在内;同时在这些视域融合过程中,译者又起到积极主动的作用。基于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身份等因素,译者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创造,使译者自身的视域在与原文文本和译文读者的视域融合当中获得新生,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译作。

理雅各和林戊荪的译文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他们的不同视域在与原文文本和读者视域融合的过程中,创作出不同的译文:理雅各的译文侧重读者接受,使中国文化为西方读者所理解;林戊荪的译文则侧重传播中国文化,将大量中国文化信息推广介绍。

①周英:《“视域融合”概念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敏福德译〈孙子兵法〉个案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②林戊荪:《论语新译(Getting to Know Confucius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③④⑤Legge,J.The Confucian Analects[M].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60,p140,p141,p137.

[1]Gadamer,H.G.Truth and Method[M].Trans.By J. Weinsheimer and D.G.Marshall.New York:The Continum Publishing Co,2000.

[2]丁往道.孔子语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3][德]伽德默尔.真理与方法(第2卷)[M].J.C.B.Mohr(Panl Siebeck)出版社,1986.

[4]李国辉.《论语》今解[M].合肥:黄山书社,2011.

[5]王宏印.译品双璧,译事典范——林戊荪先生典籍英译探究侧记[J].中国翻译,2011(6).

作者:赵炎炎,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视域译文译者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