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
主题与背景
阅读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过度的不着边际的生发与解读,让语文学习失去了本来面目,以至于学生感悟的能力很强,却不知、不会用语言文字表达。
近年来,阅读教学愈来愈恢复其本真的面目——教语言文字。文本所承载的内容绝非“教学内容”的全部。每一篇优秀的作品,它的语言文字表现都带有其鲜明的个性色彩,都有其特别的文字魅力,文本的价值就在于此,阅读教学的价值更在于此。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温度,感受字词的冷暖,内化别人的语言形式,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就成为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片段描述
师:“爱如茉莉”!这样的爱像茉莉,流淌在生活的细节中,也许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描述这些细节的语言也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者词表现出来的。
师:自由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爱的细节的词句,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放声自由读书,时而思索时而停下动笔。)
师:谁愿意第一个将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可以先读一读,再表述自己的观点。
(沉默片刻,有一两只试探的小手举了起来。)
生:“记住,要等他吃完了……”这句话让我感受到妈妈对爸爸的爱,是一个美丽的善意的谎言。
(我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师:好个“善意的谎言”!生病与饺子到底哪一个重要?
(学生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
师:对妈妈来说——“饺子”重要。对爸爸来说——“生病”重要。这答案看似不合情理,却又在情理之中。
生:他们心里都装着对方,这就是爱。我还从“爸爸直奔医院……”中“直奔”这个词,感觉到爸爸对妈妈的爱。(“奔”字错读为bēn)
(我在黑板上板书:奔:①bēn ②bèn)
师:他读得对吗?bēn和bèn可以组什么词?
生:奔(bēn)跑、嫦娥奔(bèn)月。
师:想想它们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
生:bèn有目的地,bēn无目的地。
师: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爸爸的目的地是哪里?你感受到什么?
生:爸爸要去的是医院,是妈妈的病床旁。因为他担心妈妈,一心要照顾她。
师:说得真好!这份平淡的爱已经从“奔”字中缓缓流泻出来。这样的文字是有温度的、知冷暖的。谁愿意再感受感受其他文字的温度?
生:“病房中的茉莉更加洁白、纯净……”(小男孩特别重读了“钻”)
师:你为什么特别强调“钻”字?
生1:“钻”是深深地进入最里面。香味很浓,进入了我们的心里。
生2:我有不同意见。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这只是一种感觉。
生3:课题是“爱如茉莉”,所以进入我们心里的是父母之间的爱,爱才打动了大家。
……
师:真正打动我们的、钻进心中的是父母间的爱。
师:这幅画面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吗?(出示课文插图)
师范读:“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哪个字或词让你感受到文字的温度了?
生1:“阳光”特别温暖,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生2:“笼罩”这个词说明阳光照遍了他们全身。
(学生似乎没明白我的意图,索性直接抛出问题。)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照”和“射”替换“探”呢?
生1:“探”用的是拟人的写法,改了别的字就不是拟人了。(师生笑)
生2:这样写比较轻……
生3:用“探”字说明阳光也不想打扰这种场面。
……
师:是啊,阳光也像做儿女的一样,不愿意打破这样的画面。这些词语是有感情的,有温度的,同学们再用心读一读。
反思与分析
在此片段教学中,教者强调的始终是文本的基本解读,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文章的语言文字来展开的。
1.由“音”解“意”,感受语言的温度
“奔”作为多音字,其读音的不同已经规定了它的语用范围。学生对“奔”字的错误读音,成为深入理解这个字的意外契机。教者捕捉到这一契机,从语音顺势入手,引导学生通过给不同读音组词进一步自主发现语义的不同,从语义的理解感受当时父亲的迫切心情。这一过程把“音、意、情”三个层面巧妙融合,“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引导学生一步步真切感觉到语言的温度。
2.由“读”悟“情”,了然文字的冷暖
对文字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虽大致了解字词的意义,但放入文中具体的情境,却在理解、感受文字的恰当意义上遇到了问题!“钻”的字面意思是显而易见的,而它背后的丰厚意蕴是否能被学生发现呢?良好的语感让学生自然地重读强调了“钻”字,教者抓住学生的“直觉”,引导他们架构文字与生活的联系,用生活经验来解读文字含义,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进一步感悟父母间的深情。
学生在潜心阅读中经历了“不解的困惑、思索的迷茫、讨论的敞亮、发现的愉悦”这样丰富的学习过程,从外在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入手,联系具体的文本语境和生活经验深入文本深处,领悟文本核心内容,再回到语言表达形式,体悟语言表达的精妙。正是在这样立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文字的冷暖,受到了思想的启迪,获得了认识的升华。
3.辨析品评,体会表达的精妙
优秀的作品,其语言表达必定有精妙之处。比较辨析就是体会精妙的一大高招。教者通过“作者为什么不用‘照和‘射替换‘探呢”这样直接指向于“写”的设问,驱动学生关注语言表达的外在呈现方式。教学中,教者没有简单地从语法知识的维度灌输生硬的拟人的修辞手法,而是自始至终地紧扣文字“探”,巧妙地将学生置于语言文字描绘的情境之中,既钻进文字之间,又跳出文字之外,用感性的方式去读书、去想象、去揣摩、去感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