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宜靖
【摘要】城市和建筑的形态往往是由设计者的意识形态所决定,意识形态的多样性直接造成了建成环境的多样性。意识形态又是大脑的直接反应,不同类型的大脑造就了不同的意识形态。本文基于《建筑师的大脑》一书,参考书中对建筑师大脑的分类,对于时下的建筑设计意识形态做以浅析,试图从大脑分类的角度来理解建筑设计多元化的成因。
【关键词】意识形态;建筑师;多样化
【Abstract】The ideology of designers has a direct affect on the form of cities and buildings. Ideology is the presentation of cerebrum. Different kind of cerebrum lead to different ideology. This article take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architects' cerebrum by 《The Architect's Brain》 for reference , make a brief analysis of today's design ideolog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variety of architecture design.
【Key words】Ideology;Architect;Variety
1. 前言
(1)虽然人的意识形态是多样性的,不同地域的人群也会形成意识形态的差异,但在当今全球化大发展的趋势下,地区建设已经逐渐趋同化。因此,如何唤起地区差异性和其自身的地域性特点则显得尤为重要。而从可以直接体现差异性的物质空间生产的角度来讲,城市与建筑形态的多样性往往是由决策者、设计者和建设者等参与者意识形态的多样性所决定的。意识形态又由大脑直接反应,因此,对大脑的进行分类研究,或许是研究建筑意识形态的另一种有效途径。
(2)《建筑师的大脑》一书,就是基于当代神经科学在过去几十年里的发展成果,从对当代神经科学的非凡洞察这一视角来探索建筑师和设计师是如何看待现象世界的。在书中,简要介绍了过去500年里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思潮,这些思潮是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方面的认知表现形式。
(3)本书作者哈利·弗朗西斯·茅尔格里夫,是伊利诺伊技术学院建筑学教授。在他的这本书中呈现了一些不朽的建筑思想在神经科学方面令人惊讶的确证,以及从建筑经验的多感知本质到模糊性和隐喻性相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必然关系。作者切实地论证了建筑在根本上是根植于以生物价值为大前提的感情和感性经验。
(4)全书将建筑师的大脑分为了九种类型:人文型大脑、启蒙型大脑、感知型大脑、先验型大脑、活跃型大脑、移情型大脑、格式塔型大脑、神经型大脑和现象型大脑。下边对于这些分类逐一解读和分析。
2. 不同意识形态的建筑师大脑
(1)要讲人文型大脑,就得首先讨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不仅包括人类在宇宙中拥有特权地位的思想,还包括人类身体对于建筑师有着特殊魅力的思想。茅尔格里夫举例该类型大脑的代表人物是阿尔伯蒂、维特鲁威斯和列奥纳多。笔者认为,国际上的知名建筑师贝聿铭就是人文型大脑建筑师的代表人物。贝聿铭对中华文化的精通,使得他将中国传统江南建筑的精髓运用到了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他将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山水、亭台轩榭等意境杂糅到其内部空间当中,使得游客畅游其中仿佛置身于江南古典园林之中。国内则有以王澍、刘家琨等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建筑师。以王澍为例,他认为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因此,就他自己而言,无论是对于苏州的园子还是从白居易到李渔等文人的文章,都烂熟于心,更能从中对比感知中国远去的美。他从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找艺术的根,把中国古代传统的“造园”的手法和方式融入现代建筑之中,如瓦园和上海世博会的腾头馆就是对传统代表性材料和园林式的建筑空间在现代景观与建筑中的完美植入。
(2)启蒙型大脑的时代背景是法国的启蒙运动。当时建筑界代表人物是劳吉埃,他撰写的 《建筑随笔》一度受到追捧。他的建筑观点表现出对洛可可风格泛滥的反感,认为其是从根本上背离了当时趋势。该类型建筑师认为由人类智慧发明的产物(即柱廊、横梁和屋顶)构成了建筑物的所有必要元素,而其他诸如墙体和门窗等偶然因素仅仅作为不幸的必需品被添加进来。
(3)何为感知主义?人们有关世界的所有知识都是凭经验获得的,换句话说就是这些知识是在出生后通过自身的感知能力或者是在世上的经历获得的,因此大脑的理解力严格依赖于在长期生活中对于不同事物的感知力,这被称为感知主义,柏克、普赖斯和奈特则是感知型大脑的代表人物。而在当下最具代表性的感知型大脑的建筑师之一就应该属彼得·祖姆托,他非常注重对于材料、光线的运用,用这些元素塑造建筑氛围,挖掘建筑使用者记忆中的建筑感知,并将其呈现为实体。他考虑的是人性环境,以及建筑物怎样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孩子们长大的地方。对于童年记忆中经常生活的某个美好空间,成年人回忆起来就会觉得其美妙,如果将其运用到该成年人的宅邸设计中,对于他本人来讲是特殊的、是记忆深处空间体验的再现。那么对于他来讲,这种空间就是极其美的。也就是说,对于建筑的感知可以触发内心深处的记忆,彼得·祖姆托很就很擅长将这种记忆运用到其设计中,小到门把手,大到建成环境。 (4)先验型大脑的代表人物是康德。在艺术形式方面,例如建筑艺术,他主张设计是必要的,并非在感觉方面令人满意,而是通过其形式令人愉悦,此种形式对于品位是基本的。 他坚持认为美在本质上是传达到健康的“身体感觉”,以一种和“身体脏器”中的运动和谐组合在一起的感觉。康德同时专注于将感觉和满足感区别开来,他认为后者纯粹是动物的本能。以这种方式判断美诱导出了对生活的感觉以及灵魂中的活力。这种艺术的模式既强调感觉又强调主观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是凌驾于任何有关美的问题的理性或理性主义方法之上的。endprint
(5)活跃型大脑类型的建筑师,较为重视“装饰”。“装饰”的词根在德语中,意味着“穿着打扮”。因此我们可以将其解读作阿尔伯蒂对“覆盖物”比喻的一种延伸。与森佩尔属于同一类型大脑的建筑师应属安东尼奥·高迪。高迪是一位居住空间的设计大师,以人们通常无法预料的世纪末的“追求愉悦的设计理念”为风格特征,他设计的大型宗教性建筑中饱含庄严肃穆与复杂多变之风,立面变换多彩,具有很强的装饰感。他能将绘画和建筑手法幻化成更加丰富的事物,直击人类灵魂最幽深底处。他拥有非凡的感受能力,是自然及人工世界的伟大洞察者。也正是因为这样,他能在他的作品中涵盖他们所处社会的渴望和梦想,更能超脱这一切,创造具有普适性的世界。
(6)再来说说怡情型大脑。费舍尔将建筑定义为一种“象征性艺术”,为大脑在感情和象征性上解读艺术创造的趋势提供了生理基础。他注意到,垂直线提升了人类的精神,而水平线扩张了人类精神,曲线比直线移动得更有活力。他将大脑形成这种象征性和情感性重构世界的冲动解释为“统一而对比的感觉”,即在感觉世界的形式中以泛神论的愿望来解读我们的感情以及我们自己。扎哈哈迪德无疑就是这种类型设计师的代表。她是玩弄形式的大师,她的形式技巧通常被定义为“动态构成”,也就是用不动的画面来表达运动的效果。她的作品包含了一种张力,通过改变形状的比例或透视角度,使画面变形或者倾斜,还有重叠等手段,使得静止的艺术作品中可以产生动感。
(7)格式塔概念,字面理解就是“蕴含着意义”,这可能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最基本原理,阐明了大脑将“心理组织”强加给所经历的现象,这和普遍条件所允许的一样好。该类型大脑的代表人物哈耶克认为,某些基本的感觉能力,诸如识别垂直线段和水平线段的能力,也许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但是一般的视觉感觉能力(特别是在高等的哺乳动物中)则需要一段相对来说较长时间的曲折的学习过程。许多建筑师的设计能力,是后天习得。受到的学院派别的教育,对其设计风格影响至深。例如在包豪斯接受专业教育的建筑师,既熟悉传统工艺又了解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与设计规律,掌握了简明的适合大机器生产方式的美学风格。他们注重技术和艺术的和谐统一,注重对材料、结构、肌理、色彩的运用。这些都是包豪斯教育所注重的。
(8)神经型大脑这部分,着重提到了诺伊特拉,其代表作品是《通过设计生存》。在他看来,建筑学首先是一门涉及多个感官的艺术,是一门各种情绪都会在其中起作用的艺术。他用多感官设计再三强调建筑绝不能被看做仅仅是视觉的东西,建筑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其他各种感官的感觉,而且还要考虑含水率、湿度、气流、热量损失、触觉刺激、重力或者地板的弹力以及其他的骨骼肌肉系统的反应。所以,一方面,他鼓励建筑师逐步熟悉关于色彩、照明、舒适和疲劳、无意识的反射、习惯和神经性休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他建议建筑师对一些领域展开新的研究,这些领域包括“感觉器官的重要性”(形状、色彩、纹理、密度)、材料(对感官的刺激)、安排和组成(包括光学、声学、化学、机械热学)。
(9)在当下的建筑师中,依然是彼得·祖姆托最能代表该类型的建筑设计思想。他很注重建筑材料、光线的运用,来创造建筑美感。他认为美的包含面很广,可以是事物,人群,空气的特质,光线,喧嚣,声响和色彩。还有材料,纹理以及形式。他喜欢把各种材质,表面,棱边(或光洁或粗粝)都置于阳光之下,形成深色的实体及分层的阴影和暗面,以彰显出光落在物体上的魅力。彼得·祖姆托的作品外表朴实无华,并不醒目,就仿佛是朴实与力量并存。也许他设计的建筑并不引人注目,但它们有力地彰显了存在,触动了我们的多种感觉,不仅是视觉,还有触觉、听觉、嗅觉。彼得·祖姆托对空间的永恒性和对建筑的完美孜孜不倦的追求,的确值得当代中国建筑学习与借鉴,并且,可以说彼得·祖姆托的思想是深深根植于本土的甚至可以直接说是乡土的。
(10)最后讨论到现象型大脑,其代表人物是梅洛·庞蒂。《行为的结构》一书是梅洛·庞蒂思想的一个重要导读,因为这部书为他后来的现象学提供了非常清晰的心理学和生理学基础。在文化层面上,或者按照梅洛·庞蒂的说法叫做“人类秩序”,我们不断通过书籍、音乐、建筑和语言创造出新的宜居的人文环境。这三个层面的每一个都和下一个层面形成一个结构合成体。
(11)讨论完建筑师大脑的分类,茅尔格里夫又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即当下普及的使用计算机进行的设计。计算机设计可以使建筑师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BIM系统的出现,以及一体化大楼交付承诺的出现,将理所当然地巩固这种不久的将来即将发生的转变。其实计算机应用于建筑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对于教育和设计时间完全集中在计算机上的学生来说,也许意识不到自己是第一代,在此之前还没有建筑师是以这样的方式培训的。对于这种培训模式,茅尔格里夫持怀疑态度。计算机作为设计的首要工具 ,往往在展示技巧上具有拉平效应。计算机往往是非物质化设计思想,从而导致与人类能够感知到的经验世界想去甚远的抽象性。计算机往往并未充分利用人类大脑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2)茅尔格里夫的这种观点也值得我们反思。信息化社会的浪潮已经席卷了我们,现在人们的生活状态方方面面离不开计算机,离不开网络。方案设计信息化也是已经发生了的并且也是以后设计界的主流,这是不可避免的。信息技术迅速向前发展,并且带动所有相关联产业。在这种大趋势下,使用计算机做设计才会占据主流。
(13)至于作者提到的,现在用计算机做设计,关于材质,关于建筑自然光线的健康欣赏的问题,也许会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得到更好的运用。比如未来也许会出现一些模仿材质的触感的软件,供设计师来体验,或者供甲方来体验。就如同《1984》里提到的,我们的生活都会被一些老大哥在一些电子屏幕背后看着,现如今,我们果然生活在一个处处是电子眼的时代,书中的设想得以实现。所以我们现在所顾虑的关于使用计算机做设计的一些不足之处,在以后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14)但是作者观点有一方面我是很认同的,即人的大脑是不可模拟的。就算是计算机技术如何发达,如何的超乎我们想象,他毕竟是以二进制的计算为基础的。而我们的人脑在它的回路布线过程中是非线性的,非因果关系的,它潜在的传导途径是有冗余的,在它的体系组织中的复杂性远远高于人们能想象的任何软件的算法规则系统。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磨练,其中包括各种补充物质的层层覆盖或生物提炼加工。
3. 小结
按照茅尔格里夫的观点,建筑师的大脑可以分为九类。每种类别的大脑都有其设计所关注的重点及其自身的设计理念,有的是从哲学层面出发,有的注重空间的感知,有的注重材料的运用,有的注重装饰的效果,有的则出自感性认知。无论是哪种设计形式,都促进了建筑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形成建筑设计界“百家争鸣”的现象。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这种差异性就显得尤其重要。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虽然带来了快速便捷的设计范式,却也剥离了建筑师对实体的感知。如何避免计算机设计时代带来的负面作用,也值得时下的建筑师反思。另一方面,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时下的建筑师要加强大脑对于不同地方的特色感知和辨识度,从而在建筑创作的意识形态中加强对于地域性记忆的重视和反应,创造能够唤起地方真实性情感的物质空间形态。
参考文献
[1]哈利·弗朗西斯·茅尔格里夫著, 张新译 ,建筑师的大脑,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2]彼得·祖姆托,建筑氛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彼得·祖姆托,思考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卡梅尔-亚瑟,安东尼高迪,轻工业出版社,2002
[5]Philippe Thiebaut著,田妮娜、吉春译,高迪:富于幻想的建筑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弗兰克·惠特,包豪斯,生活·读书·新知三年书店,2001
[7]乔治·奥威尔,1984,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04-16-597endprint
(5)活跃型大脑类型的建筑师,较为重视“装饰”。“装饰”的词根在德语中,意味着“穿着打扮”。因此我们可以将其解读作阿尔伯蒂对“覆盖物”比喻的一种延伸。与森佩尔属于同一类型大脑的建筑师应属安东尼奥·高迪。高迪是一位居住空间的设计大师,以人们通常无法预料的世纪末的“追求愉悦的设计理念”为风格特征,他设计的大型宗教性建筑中饱含庄严肃穆与复杂多变之风,立面变换多彩,具有很强的装饰感。他能将绘画和建筑手法幻化成更加丰富的事物,直击人类灵魂最幽深底处。他拥有非凡的感受能力,是自然及人工世界的伟大洞察者。也正是因为这样,他能在他的作品中涵盖他们所处社会的渴望和梦想,更能超脱这一切,创造具有普适性的世界。
(6)再来说说怡情型大脑。费舍尔将建筑定义为一种“象征性艺术”,为大脑在感情和象征性上解读艺术创造的趋势提供了生理基础。他注意到,垂直线提升了人类的精神,而水平线扩张了人类精神,曲线比直线移动得更有活力。他将大脑形成这种象征性和情感性重构世界的冲动解释为“统一而对比的感觉”,即在感觉世界的形式中以泛神论的愿望来解读我们的感情以及我们自己。扎哈哈迪德无疑就是这种类型设计师的代表。她是玩弄形式的大师,她的形式技巧通常被定义为“动态构成”,也就是用不动的画面来表达运动的效果。她的作品包含了一种张力,通过改变形状的比例或透视角度,使画面变形或者倾斜,还有重叠等手段,使得静止的艺术作品中可以产生动感。
(7)格式塔概念,字面理解就是“蕴含着意义”,这可能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最基本原理,阐明了大脑将“心理组织”强加给所经历的现象,这和普遍条件所允许的一样好。该类型大脑的代表人物哈耶克认为,某些基本的感觉能力,诸如识别垂直线段和水平线段的能力,也许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但是一般的视觉感觉能力(特别是在高等的哺乳动物中)则需要一段相对来说较长时间的曲折的学习过程。许多建筑师的设计能力,是后天习得。受到的学院派别的教育,对其设计风格影响至深。例如在包豪斯接受专业教育的建筑师,既熟悉传统工艺又了解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与设计规律,掌握了简明的适合大机器生产方式的美学风格。他们注重技术和艺术的和谐统一,注重对材料、结构、肌理、色彩的运用。这些都是包豪斯教育所注重的。
(8)神经型大脑这部分,着重提到了诺伊特拉,其代表作品是《通过设计生存》。在他看来,建筑学首先是一门涉及多个感官的艺术,是一门各种情绪都会在其中起作用的艺术。他用多感官设计再三强调建筑绝不能被看做仅仅是视觉的东西,建筑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其他各种感官的感觉,而且还要考虑含水率、湿度、气流、热量损失、触觉刺激、重力或者地板的弹力以及其他的骨骼肌肉系统的反应。所以,一方面,他鼓励建筑师逐步熟悉关于色彩、照明、舒适和疲劳、无意识的反射、习惯和神经性休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他建议建筑师对一些领域展开新的研究,这些领域包括“感觉器官的重要性”(形状、色彩、纹理、密度)、材料(对感官的刺激)、安排和组成(包括光学、声学、化学、机械热学)。
(9)在当下的建筑师中,依然是彼得·祖姆托最能代表该类型的建筑设计思想。他很注重建筑材料、光线的运用,来创造建筑美感。他认为美的包含面很广,可以是事物,人群,空气的特质,光线,喧嚣,声响和色彩。还有材料,纹理以及形式。他喜欢把各种材质,表面,棱边(或光洁或粗粝)都置于阳光之下,形成深色的实体及分层的阴影和暗面,以彰显出光落在物体上的魅力。彼得·祖姆托的作品外表朴实无华,并不醒目,就仿佛是朴实与力量并存。也许他设计的建筑并不引人注目,但它们有力地彰显了存在,触动了我们的多种感觉,不仅是视觉,还有触觉、听觉、嗅觉。彼得·祖姆托对空间的永恒性和对建筑的完美孜孜不倦的追求,的确值得当代中国建筑学习与借鉴,并且,可以说彼得·祖姆托的思想是深深根植于本土的甚至可以直接说是乡土的。
(10)最后讨论到现象型大脑,其代表人物是梅洛·庞蒂。《行为的结构》一书是梅洛·庞蒂思想的一个重要导读,因为这部书为他后来的现象学提供了非常清晰的心理学和生理学基础。在文化层面上,或者按照梅洛·庞蒂的说法叫做“人类秩序”,我们不断通过书籍、音乐、建筑和语言创造出新的宜居的人文环境。这三个层面的每一个都和下一个层面形成一个结构合成体。
(11)讨论完建筑师大脑的分类,茅尔格里夫又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即当下普及的使用计算机进行的设计。计算机设计可以使建筑师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BIM系统的出现,以及一体化大楼交付承诺的出现,将理所当然地巩固这种不久的将来即将发生的转变。其实计算机应用于建筑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对于教育和设计时间完全集中在计算机上的学生来说,也许意识不到自己是第一代,在此之前还没有建筑师是以这样的方式培训的。对于这种培训模式,茅尔格里夫持怀疑态度。计算机作为设计的首要工具 ,往往在展示技巧上具有拉平效应。计算机往往是非物质化设计思想,从而导致与人类能够感知到的经验世界想去甚远的抽象性。计算机往往并未充分利用人类大脑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2)茅尔格里夫的这种观点也值得我们反思。信息化社会的浪潮已经席卷了我们,现在人们的生活状态方方面面离不开计算机,离不开网络。方案设计信息化也是已经发生了的并且也是以后设计界的主流,这是不可避免的。信息技术迅速向前发展,并且带动所有相关联产业。在这种大趋势下,使用计算机做设计才会占据主流。
(13)至于作者提到的,现在用计算机做设计,关于材质,关于建筑自然光线的健康欣赏的问题,也许会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得到更好的运用。比如未来也许会出现一些模仿材质的触感的软件,供设计师来体验,或者供甲方来体验。就如同《1984》里提到的,我们的生活都会被一些老大哥在一些电子屏幕背后看着,现如今,我们果然生活在一个处处是电子眼的时代,书中的设想得以实现。所以我们现在所顾虑的关于使用计算机做设计的一些不足之处,在以后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14)但是作者观点有一方面我是很认同的,即人的大脑是不可模拟的。就算是计算机技术如何发达,如何的超乎我们想象,他毕竟是以二进制的计算为基础的。而我们的人脑在它的回路布线过程中是非线性的,非因果关系的,它潜在的传导途径是有冗余的,在它的体系组织中的复杂性远远高于人们能想象的任何软件的算法规则系统。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磨练,其中包括各种补充物质的层层覆盖或生物提炼加工。
3. 小结
按照茅尔格里夫的观点,建筑师的大脑可以分为九类。每种类别的大脑都有其设计所关注的重点及其自身的设计理念,有的是从哲学层面出发,有的注重空间的感知,有的注重材料的运用,有的注重装饰的效果,有的则出自感性认知。无论是哪种设计形式,都促进了建筑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形成建筑设计界“百家争鸣”的现象。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这种差异性就显得尤其重要。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虽然带来了快速便捷的设计范式,却也剥离了建筑师对实体的感知。如何避免计算机设计时代带来的负面作用,也值得时下的建筑师反思。另一方面,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时下的建筑师要加强大脑对于不同地方的特色感知和辨识度,从而在建筑创作的意识形态中加强对于地域性记忆的重视和反应,创造能够唤起地方真实性情感的物质空间形态。
参考文献
[1]哈利·弗朗西斯·茅尔格里夫著, 张新译 ,建筑师的大脑,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2]彼得·祖姆托,建筑氛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彼得·祖姆托,思考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卡梅尔-亚瑟,安东尼高迪,轻工业出版社,2002
[5]Philippe Thiebaut著,田妮娜、吉春译,高迪:富于幻想的建筑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弗兰克·惠特,包豪斯,生活·读书·新知三年书店,2001
[7]乔治·奥威尔,1984,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04-16-597endprint
(5)活跃型大脑类型的建筑师,较为重视“装饰”。“装饰”的词根在德语中,意味着“穿着打扮”。因此我们可以将其解读作阿尔伯蒂对“覆盖物”比喻的一种延伸。与森佩尔属于同一类型大脑的建筑师应属安东尼奥·高迪。高迪是一位居住空间的设计大师,以人们通常无法预料的世纪末的“追求愉悦的设计理念”为风格特征,他设计的大型宗教性建筑中饱含庄严肃穆与复杂多变之风,立面变换多彩,具有很强的装饰感。他能将绘画和建筑手法幻化成更加丰富的事物,直击人类灵魂最幽深底处。他拥有非凡的感受能力,是自然及人工世界的伟大洞察者。也正是因为这样,他能在他的作品中涵盖他们所处社会的渴望和梦想,更能超脱这一切,创造具有普适性的世界。
(6)再来说说怡情型大脑。费舍尔将建筑定义为一种“象征性艺术”,为大脑在感情和象征性上解读艺术创造的趋势提供了生理基础。他注意到,垂直线提升了人类的精神,而水平线扩张了人类精神,曲线比直线移动得更有活力。他将大脑形成这种象征性和情感性重构世界的冲动解释为“统一而对比的感觉”,即在感觉世界的形式中以泛神论的愿望来解读我们的感情以及我们自己。扎哈哈迪德无疑就是这种类型设计师的代表。她是玩弄形式的大师,她的形式技巧通常被定义为“动态构成”,也就是用不动的画面来表达运动的效果。她的作品包含了一种张力,通过改变形状的比例或透视角度,使画面变形或者倾斜,还有重叠等手段,使得静止的艺术作品中可以产生动感。
(7)格式塔概念,字面理解就是“蕴含着意义”,这可能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最基本原理,阐明了大脑将“心理组织”强加给所经历的现象,这和普遍条件所允许的一样好。该类型大脑的代表人物哈耶克认为,某些基本的感觉能力,诸如识别垂直线段和水平线段的能力,也许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但是一般的视觉感觉能力(特别是在高等的哺乳动物中)则需要一段相对来说较长时间的曲折的学习过程。许多建筑师的设计能力,是后天习得。受到的学院派别的教育,对其设计风格影响至深。例如在包豪斯接受专业教育的建筑师,既熟悉传统工艺又了解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与设计规律,掌握了简明的适合大机器生产方式的美学风格。他们注重技术和艺术的和谐统一,注重对材料、结构、肌理、色彩的运用。这些都是包豪斯教育所注重的。
(8)神经型大脑这部分,着重提到了诺伊特拉,其代表作品是《通过设计生存》。在他看来,建筑学首先是一门涉及多个感官的艺术,是一门各种情绪都会在其中起作用的艺术。他用多感官设计再三强调建筑绝不能被看做仅仅是视觉的东西,建筑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其他各种感官的感觉,而且还要考虑含水率、湿度、气流、热量损失、触觉刺激、重力或者地板的弹力以及其他的骨骼肌肉系统的反应。所以,一方面,他鼓励建筑师逐步熟悉关于色彩、照明、舒适和疲劳、无意识的反射、习惯和神经性休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他建议建筑师对一些领域展开新的研究,这些领域包括“感觉器官的重要性”(形状、色彩、纹理、密度)、材料(对感官的刺激)、安排和组成(包括光学、声学、化学、机械热学)。
(9)在当下的建筑师中,依然是彼得·祖姆托最能代表该类型的建筑设计思想。他很注重建筑材料、光线的运用,来创造建筑美感。他认为美的包含面很广,可以是事物,人群,空气的特质,光线,喧嚣,声响和色彩。还有材料,纹理以及形式。他喜欢把各种材质,表面,棱边(或光洁或粗粝)都置于阳光之下,形成深色的实体及分层的阴影和暗面,以彰显出光落在物体上的魅力。彼得·祖姆托的作品外表朴实无华,并不醒目,就仿佛是朴实与力量并存。也许他设计的建筑并不引人注目,但它们有力地彰显了存在,触动了我们的多种感觉,不仅是视觉,还有触觉、听觉、嗅觉。彼得·祖姆托对空间的永恒性和对建筑的完美孜孜不倦的追求,的确值得当代中国建筑学习与借鉴,并且,可以说彼得·祖姆托的思想是深深根植于本土的甚至可以直接说是乡土的。
(10)最后讨论到现象型大脑,其代表人物是梅洛·庞蒂。《行为的结构》一书是梅洛·庞蒂思想的一个重要导读,因为这部书为他后来的现象学提供了非常清晰的心理学和生理学基础。在文化层面上,或者按照梅洛·庞蒂的说法叫做“人类秩序”,我们不断通过书籍、音乐、建筑和语言创造出新的宜居的人文环境。这三个层面的每一个都和下一个层面形成一个结构合成体。
(11)讨论完建筑师大脑的分类,茅尔格里夫又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即当下普及的使用计算机进行的设计。计算机设计可以使建筑师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BIM系统的出现,以及一体化大楼交付承诺的出现,将理所当然地巩固这种不久的将来即将发生的转变。其实计算机应用于建筑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对于教育和设计时间完全集中在计算机上的学生来说,也许意识不到自己是第一代,在此之前还没有建筑师是以这样的方式培训的。对于这种培训模式,茅尔格里夫持怀疑态度。计算机作为设计的首要工具 ,往往在展示技巧上具有拉平效应。计算机往往是非物质化设计思想,从而导致与人类能够感知到的经验世界想去甚远的抽象性。计算机往往并未充分利用人类大脑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2)茅尔格里夫的这种观点也值得我们反思。信息化社会的浪潮已经席卷了我们,现在人们的生活状态方方面面离不开计算机,离不开网络。方案设计信息化也是已经发生了的并且也是以后设计界的主流,这是不可避免的。信息技术迅速向前发展,并且带动所有相关联产业。在这种大趋势下,使用计算机做设计才会占据主流。
(13)至于作者提到的,现在用计算机做设计,关于材质,关于建筑自然光线的健康欣赏的问题,也许会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得到更好的运用。比如未来也许会出现一些模仿材质的触感的软件,供设计师来体验,或者供甲方来体验。就如同《1984》里提到的,我们的生活都会被一些老大哥在一些电子屏幕背后看着,现如今,我们果然生活在一个处处是电子眼的时代,书中的设想得以实现。所以我们现在所顾虑的关于使用计算机做设计的一些不足之处,在以后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14)但是作者观点有一方面我是很认同的,即人的大脑是不可模拟的。就算是计算机技术如何发达,如何的超乎我们想象,他毕竟是以二进制的计算为基础的。而我们的人脑在它的回路布线过程中是非线性的,非因果关系的,它潜在的传导途径是有冗余的,在它的体系组织中的复杂性远远高于人们能想象的任何软件的算法规则系统。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磨练,其中包括各种补充物质的层层覆盖或生物提炼加工。
3. 小结
按照茅尔格里夫的观点,建筑师的大脑可以分为九类。每种类别的大脑都有其设计所关注的重点及其自身的设计理念,有的是从哲学层面出发,有的注重空间的感知,有的注重材料的运用,有的注重装饰的效果,有的则出自感性认知。无论是哪种设计形式,都促进了建筑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形成建筑设计界“百家争鸣”的现象。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这种差异性就显得尤其重要。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虽然带来了快速便捷的设计范式,却也剥离了建筑师对实体的感知。如何避免计算机设计时代带来的负面作用,也值得时下的建筑师反思。另一方面,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时下的建筑师要加强大脑对于不同地方的特色感知和辨识度,从而在建筑创作的意识形态中加强对于地域性记忆的重视和反应,创造能够唤起地方真实性情感的物质空间形态。
参考文献
[1]哈利·弗朗西斯·茅尔格里夫著, 张新译 ,建筑师的大脑,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2]彼得·祖姆托,建筑氛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彼得·祖姆托,思考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卡梅尔-亚瑟,安东尼高迪,轻工业出版社,2002
[5]Philippe Thiebaut著,田妮娜、吉春译,高迪:富于幻想的建筑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弗兰克·惠特,包豪斯,生活·读书·新知三年书店,2001
[7]乔治·奥威尔,1984,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04-16-5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