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银英
摘 要:新课标实施的十多年,一直致力于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忽视了身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好的教学方法,必须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目前教师身边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如随手可得的全国十多个版本课改教材、师生多元角色、实时网络信息等。化学课程资源按时空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大类型。将收集到的资源综合整理,建立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供师生使用,才能为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和推行奠定资源上的保证。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化学教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课程资源放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七节“课程管理”中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2003年12月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第四部分的“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提出:“充分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建设、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并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帮助。”可见,课程资源问题关系到新课程的具体实施与操作,也为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和推行奠定资源上的保证。但是,新课标实施至今十多年,人们还未突破“依纲靠本”的禁锢。目前,人们尚未认识到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对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不多见,具体可操作的资料更少。课程资源问题已成为当前课程研究的重大问题。
一、课程及课程资源的界定
什么是课程?何谓课程资源?这是两个首先必须明确的概念。
课程(curriculum)一词来源于拉丁词根currere,意指“跑道”。根据这一词源,最为常见的课程定义是指“学习的进程”,即学生学习知识、增长经验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课程的定义是:课程即是课业及其进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和一类活动。
对于课程资源的概念,“当前的学术界讨论并不多,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一般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等”;狭义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普遍认为教材就是课程,就是课程资源。而教材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把学科知识体系按照一定逻辑进行顺序编排。在过去的教学或者考试命题中必须“依纲靠本”不敢逾越半步。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高新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普及,教材愈加不能满足日常教学要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第四部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指出:“课程资源应包括教科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报刊、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实践基地以及校外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电视节目、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等。”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个叙述中课程资源又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学校征订的教科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用书、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等属于校内资源,科技馆、博物馆、公园、社区园林等则属于校外资源。对校内资源我们在认识上没有什么障碍,只是在使用上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效率、效用问题,而对校外资源我们的认识上非常不到位,开发就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只有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才能突破并超越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
二、化学教学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一轮的课改,把过去所用的“教学大纲”由“课程标准”所代替。“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它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我们必须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推进教学改革。”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与教学的指针。“课程标准是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的要求。它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阶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并解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其内容和要求,使其与现实生活沟通,从而纳课内、课外为一体,融学校、社会为一炉,充分挖掘化学的课程资源。在实践中,可以将化学课程资源按空间分布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与社区资源。
1.学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资源具体化为教材资源、实验室资源、实践活动、学科间整合、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校园环境、多媒体资源、图书资源、学校特色、网络资源等。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在学校,因此,学校资源的开发十分重要。
(1)要充分利用好各种版本的教材
自从实施新课程以来,全国除人教版教材之外还有北师大版、华师大版、浙教版、苏教版、沪科教版、湘教版、冀教版、鲁教版、青岛版等十多个版本,还有港澳台地区的教材等。教材本身就是已经筛选了的课程资源,拥有各种版本的教材是获得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2013年5月份我随研修班到佛山市三水西南四中参观学习,了解到佛山全市统一选用北师大版初中教材,该校还给每个学生订了一套人教版教材供师生参考。教材是一个非常直接的教学资源,各种版本的教材都有各自的优势。每个知识的切入点所创设的情境不同,例题的编排、习题的配置各有千秋。在教学中要博采众长,结合实际选择最适合的课程资源教授给学生。例如,在教学第四单元“物质的构成奥秘”时我选用了沪科教版,因为人教版中的安排稍欠科学:该单元共分四个课题,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从课题内容来说脉络清晰,但是学生一开始就学习原子的构成,接着是元素、离子等,从具体一下子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又从宏观回到微观,中间又缺少过度,让学生学起来很乱,难以接受。而沪科版的安排就顺畅多了:在此单元也分四个课题,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物质的组成的表示。并在第一课题通过雪花、冰糖、钻石、铝、汞、硫酸铜晶体等学生熟识的物体微观图片,引导学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然后再系统地介绍三种构成物质的微粒。这样的编排我个人认为对学生学习更有利,更能体现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物质的构成奥秘”时我选用了沪科教版效果更好。
本人将历年使用过的不同版本的化学教材各保存一套作为备课用。我还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摆放一些中学生必读的书籍和学生从家里带来的一些好书交换阅读,充实学生的阅读资源。例如,我选用了华东师大版、沪科教版和苏教版三个版本的化学教材各买10套放在班级的图书角上,让学生课后查阅,甚至选定较合适学生实际的版本习题当作业布置给学生。同时,我建议学校图书馆购买一定数量的各版本化学教材,分配给班级借阅,期末统一归还。这样一套教材可以循环多年使用,可以很大程度上充实课程资源。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学习同一个知识点,也充实了教师的备课资源。
(2)开发实验室的课程资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教学功能,借助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如燃烧实验、制气实验、爆炸实验等)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积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辅以恰当的诱导,做好“修路”和“铺路”工作,以求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的目的。如,在教学CO2制取实验装置时,在学生理解、掌握制取氧气的装置选择原理的基础上,可为学生提供各种器材,让学生分组自行设计不同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论证。学生经过组内的热烈讨论和各组间的相互点评,能得出很多方法。这样,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互动和上台实验演示,既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又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提高和深化,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如,我校广东省特级教师罗勰平利用实验室资源引导学生反复实验,制取了“明矾大颗粒单晶体”和找出更精确的指示剂“紫甘蓝试纸”。她的“明矾晶体”图片被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下册采纳使用至今。
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使学生对化学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而引导学生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不但具有简便、直观等优点,还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应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化学实验室,加快中学化学实验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3)把教师、学生的多元角色特点纳入课程资源
传统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是学校之外的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由于传统的“课程即教材”观念,所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往往局限于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忽略教师和学生本身所拥有的宝贵资源。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观念把教学看做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也看成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拼合,同时严重轻视学生的个体经验与体验。
合理整合教师资源。教师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教师每周的科组活动进行集体备课,每次单元测试、期考、统考的评卷交流,试卷分析等等教学常规都是教师资源整合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教师应适时展示自己的口才与风采,述说自己的见闻经历、思想感觉,蹲下身子与学生分享探究、讨论、交流的快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把学生的思想观念、见闻经历、知识技能、言谈举止、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纳入课程资源,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之间都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学生课前收集的各种资料,在交流中就成了共享的资源。例如,在教学“爱护水资源”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用不含磷的洗衣粉能环保?”在“化学与生活”教学中,学生提出“饲养猪羊添加瘦肉精、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饮料中违法添加塑化剂为何对人体有害?”等,这些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都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化学。
收集课堂上生成的课程资源。我们知道初中化学的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记住一些规律或顺序后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及练习。例如,要记住化合价、元素顺序、金属活动性顺序、物质溶解性等等。以前一般是老师直接给出记忆口诀或直接要求反复死记硬背,学生记忆起来还是有困难且易忘记,这点一直困扰着我们老师。但是,在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我要求每个学生一天内把金属活动性顺序“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背下来,学生一听都抱怨难。谁知第二天上课一问学生都说记住了,于是抽查了一些学生,果真都背上了。我好奇问他们:“怎么那么快就记住了?”一打听,原来是科代表和几个同学自编出来一句顺口溜,编得既合谐音又通俗易懂,于是我把这顺口溜推广到全年级,现在我校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全都记住了。这一次的偶然事件,让我发现中学生的学习资源是无限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小“插曲”“突发状况”,如果善加利用,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
(4)利用网络资源加快多种媒体课件资源的开发
挂图、幻灯片、投影片、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等都是常用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化学情境,丰富化学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
掌握。
网络技术丰富了课程资源。互联网的构建为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机遇。广播和电视的科技信息是直观和重要的课程资源。倡导教师实时收集这些课程信息,能丰富化学教学的内容,建立课件素材库。
一个教师把每节课的教学课件制作得都很完善,从时间上来说是不可能的。要想制作质量和效果都比较好的教学课件必须有事先预备好的素材,为此要长期积累较好的课件素材,建立自己的课件素材库。首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上的关于化学教学课件的网站很多,可以从教学资源网上下载一些效果较好的动画或视频素材;其次,可以是同一教研组或同一地区的化学教育工作者合作,分别制作一些关键性的动画素材、录制一些相关化学现象的视频素材,有针对性地钻研制作出某一节课水平较高的课件;再次,可以让相关专业的计算机软件设计者对一些关键性的动画素材进行制作,最后,进行集中分类,实验资源共享。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构成了比较完善的课件素材资料库。例如,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油平台发生爆炸漏油事故,据多方调查,油井大火是由甲烷气体从钻井中逸出,引发了更大规模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爆炸。又如,一些大型运动会火炬点燃仪式,利用“硝化棉(学名:纤维素硝酸酯,化学式:C6H7O2(ONO2)a(OH)3-an)”作为跑道上的燃烧材料,并作为将它导火线点燃火炬,我都将它作为视频材料用在教学课件上,这些都是从网络或者电视收集到的化学课程资源。
构建校本课程,要努力发掘身边的隐性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电教室、班级图书角等的作用。重视化学课程资源的科学整合,积极构建资源信息网;编写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
2.重视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现在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家长大多是70后,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在大中城市一部分家长还受过中、高等教育。家长的学识见闻资源丰富。教师可以利用各地都建立起来的“校信通”(或同时建立一个家庭QQ群、微信、微博等交流讨论的平台)及时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充分利用家长和家庭的资源,开展“化学与生活”的专题讨论。如,家庭用的洗涤剂、物品的防腐剂、食品的添加剂、家居装修的油漆、生病时服用西药的说明书等,都是我们化学学科要掌握的范畴。通过家校交流会、问卷、亲子作业设计等形式,使家长了解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内容、做法,调动家长支持、关注、参与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让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
3.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社会课程资源主要来源于报刊、电视、科技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以及工厂、社区、农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
为了让所有学生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除了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之外,充分开发社区教育资源,逐步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我市有一批比较著名的企业,如,中山市凯达精细化工厂、榄菊牌驱蚊香、完美日常化工厂、环保电池厂、先进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焚烧发电厂,每年都能提供给我们参观学习的课程资源。
三、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几点认识
1.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中,要时时注意他们之间的联系
要努力构建开放、民主、和谐、创新的化学课堂。课内交流信息、合作研讨、自主探究、互动参与,课外拓展延伸。实现课前感知、课内提升、课外发展的良性学习循环,学生才会在开发利用化学课程资源中受益。
2.建立个人化学课程素材库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医药卫生等领域密不可分,自然界和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处处体现化学。只要我们认真细心观察,积极搜集有关化学的信息,努力发掘身边的隐性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就可以不断更新与丰富。虽然教师不能读遍所有的书,不能走遍千山万水,但教师自身要具备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要善于引导学生收集、捕捉、整合信息,实现信息分类归档入库。鼓励每一个教师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实现百川归海,构建个人的化学课程素材库,为丰富化学课程资源、优化化学教学作贡献。
3.要克服“单打独斗”的教学行为
教育本是一种集体的宏大事业,是集中每一个教师的智慧作用于同一个学生的结果。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变成了每个教师个人“单打独斗”的孤独历程。空有好的资源,没有团结合作和资源共享的精神,化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变得空洞和无望。
4.编写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的构建要立足校情,任何脱离校情的校本课程都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构建校本课程不是教材的补充,而是集文本、图片、视频、课件、习题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教材。
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较好地达到甚至超越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使得学生的能力获得培养和提高、潜能得到较好的开发、健康的个性与心理得以形成,教师也能同步成长。最后形成一大批各有特色的“让社会放心、让家长满意、让学生安心”的学校。这既是新一轮课改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愿望。把上述课程资源开发的建议落到实处,提高教学效益,这就成了题中之意。
参考文献: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8.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
?誗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