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哲学教学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2014-07-18 06:36赵琼
新课程·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赵琼

摘 要:高中《生活与哲学》教材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哲学课应当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哲学知识渗透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利于中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哲学教学贯彻心理健康教育也极大地丰富了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内容,增强了政治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政治课备受学生欢迎。

关键词:高中哲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贯彻结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等客观环境发生着深刻变化。受此影响,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高中哲学课的性质、内容、特点决定了其成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主阵地。从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看,一方面哲学本身包含心理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给人智慧、教人聪明的科学,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处理人生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如何在哲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就此问题,谈谈几点做法。

一、教师的良好心理品质是哲学教学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教师的角色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和人格塑造。哲学课教学中,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爱憎分明的处事态度,充满自信的人生信念,激昂奋发的精神状态,合适大方的穿着,诙谐有趣而又不落俗的语言。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具备心理教育的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自觉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舞,让学生在良好的情绪感染和熏陶下忘记烦恼,放下包袱,缓解焦虑情绪。教师应自觉加强学习,通过理论讲座、专家课堂、经验交流等活动,强化自身的心理教育意识和提升自身素质,以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

二、自觉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生活与哲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我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这些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在讲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时,结合漫画“我叫不紧张,高高兴兴进考场”,教学生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学会自我鼓励、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实验已经证明,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人的生理、身体状况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能让我们更好地接受生活的挑战,面对各种困难,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在学习“矛盾的普遍性”时,我对学生进行了“凡事不求十全十美”的思想教育。首先,充分利用教材讲清“事事有矛盾”的道理,让学生认识到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十全十美的;其次,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人生,认识到人的一生要不断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里面会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不要过分追求完美。因为过分追求完美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遭受挫折和压力,会导致其心理承受能力的削弱,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教育学生做事“只求尽心尽力,不求尽善尽美”。

讲解到“联系的观点”时,让学生懂得与人交往的重要性,并学会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乐于交往,尊重友谊。同时,了解事物的历史联系能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整体和部分的联系能让学生重视集体,关心集体,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建立友谊。

讲到“量变和质变”时,我教育学生要明白“过尤而不及”“乐极生悲”“适可而止”的道理,教育学生要持之以恒,要有坚强的毅力,要善于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要对小毛病"防微杜渐"。

讲到“实现人生价值”时,教育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自觉砥砺自我,勇于向命运挑战,奋起冲击生命的制高点,铸就辉煌人生。

我们怎样才能发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呢?对同一事物,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之后,才能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充分发掘教材中对学生有现实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三、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高中哲学课理论性强,要求我们必须开展生动有趣的教学,才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利用网络开展多媒体教学,创设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课堂情景,结合教师生动、幽默、充满激情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学生自身实际问题等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如专题讨论课、实践课、辩论赛、小品表演、网上浏览等课型)。

在教学中运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发挥学生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体态暗示法,即运用眼神、表情、姿势、运作、距离等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从而起到传递、感染、调控、激励等作用,增强学生自信心,克服学习中的焦虑情绪,调节自卑心理。上课时我常用“我读书时也是这样的”“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假如我是你”“如果我们”等语言,通过这些语言的运用使师生双方角色不断转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化解焦虑、自卑、怯弱、孤僻等不良心理,同样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训练,使其在实践中体会心理健康教育的收获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学生向我诉说自己的苦衷:“自己很愿意学习,也很想学好,只是缺少耐心和毅力,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事事待到明天做。有时也抱怨自己,感到自己懦弱,毫无斗志可言。问如何把握属于自己的今天?”对这类学生在理论上开导的效果是很有限的,必须在行为上给予指导。我布置他们做这样的作业,每天晚上睡觉前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安排好第二天的学习生活计划,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求他们要玩就玩得痛快,要学就学得踏实。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比较好的。在学习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一课后,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写一条能激励自己的座右铭,把它贴在课桌上,写在日记本的扉页,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在学习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内容后,要求学生遵循学习规律,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从遗忘曲线中把握遗忘规律以巩固知识,提升学习信心。

参考文献:

[1]吴增强,沈之菲.学习心理辅导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08).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甘肃省山丹县第一中学)

?誗编辑 董慧红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
探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关系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