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艺术管理学基础的“文化工业”理论

2014-07-18 18:05崔雅平
艺术百家 2014年2期
关键词:艺术管理文化创意产业大众文化

崔雅平

摘要:作为一门学科的艺术管理,无论是受管理学发展的影响还是受西方当代艺术变化的影响,这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前提假设,那就是将整个艺术品产生的过程和环境确定为一种产业或工业的过程和环境。所以,从学科的层面上可以说,“文化工业”这一概念已经成为艺术管理学独特的理论基础之一。

关键词:文化工业;艺术管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文化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又被称为“文化产业”,是西方20世纪文化研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最早应该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来的,两人在其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中明确使用了“文化工业”这一概念。对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来说,这一概念与马克思将艺术品的产生理解为一种生产活动的理论不尽相同,也与“大众文化”的概念有所不同,而是指:“或多或少按照计划而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这种产品是为大众的消费而度身定做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的性质。”“文化工业”的概念不但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大众文化的工具,相对于艺术领域来说,也成为艺术管理最终走向一门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一。

一、“文化工业”的概念

随着西方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批量化、标准化、大规模的生产也开始出现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工业正是大规模的批量化生产渗透进文化和艺术领域的结果,最早对文化工业进行研究和批判的应该是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成员中的本雅明,早在1936年就发表了关于艺术生产理论的核心论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在本文中,本雅明通过对机械复制的分析强调了艺术的物质性和技术性因素,把艺术评价的标准从道德与政治意义转移到了艺术制作和艺术接受上来。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对艺术的冲击,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艺术作品的光晕丧失。即便是最完美的复制品也总是缺少原作在即时即地形成的原真性,会丧失原作具有的那种光晕。在本雅明看来,这种机械复制的艺术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由于接受面广,它具有发动群众的巨大威力,另一方面,它也会成为奴役、欺骗群众的工具。本雅明以机械复制为核心的理论是最早出现的对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的理论探讨之一,本雅明也是较早认识到艺术领域呈现出工业形态的优点的理论家之一。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认为,文化工业代表着启蒙理性盲目发展的典型后果。两人充分利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批判,深入分析了文化工业是如何通过标准化和图式化、通过操纵消费者的心理结构来对消费者的思考能力施加影响,从而维护当前社会状况的。首先,作为标准化的产品,文化工业的产品是按照严格的规范程序制造出来的,这种程式化的创作直接导致了文化工业产品的同质化。更严重的问题是,在这些标准、规范、程式之下,文化工业还潜藏着一种深层的运作模式,即图式化,这是确保文化工业成功操纵消费者的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它取消了人们对任何可能替代当前社会现状的方案的思考。文化工业通过图式化运作,力图限制消费者思考或鼓励他们不加思考地遵照媒体中所提供的类似方式去理解自己的体验,从而促进消费者对当前流行的行为标准的顺从,以确保个体不至于偏离社会所接受的行为方式,确保人类行为始终维持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此外,文化工业在造成一种标准化和统一化现象的同时,又滋生出各种各样虚假的风格和个性,似乎每个接受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趣味、自己的个性去选择。文化产品通过使用不同的商标或通过提高表面的差异如包装等来创造出这种独特性或新颖性的假象。在阿多诺看来,文化工业的这种伪个性化掩盖了文化工业的压迫性质,并给人以一种虚假的满足感。在文化工业那里,文化成了娱乐,娱乐本身成了人们的理想。娱乐再造了幸福感,压制了反思。本雅明和阿多诺分别代表着对待文化工业的两种态度:一种态度将技术和艺术的“机械复制”视为进步的发展和解放的潜在媒介,另一种态度则认为,新的文化技术、如电影、广播、录制工业等,是由经济动机和意识形态动机所左右的压制性操纵体系的一部分。阿多诺指责说技术乐观主义忽视了所有权的问题,低估了物质占有与意识形态利益之间的关系。阿多诺和本雅明之间的差异的深层原因在于,前者强调的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社会总体性的结构变异对文化生产和消费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后者关注的则是技术发展对艺术作品的生产与再生产的方式的影响。尽管阿多诺和本雅明等人对文化工业的研究视角、所得结论都不尽相同,但是无疑都承认文化已经具备了一般的工业特征(大规模批量生产)这一事实,因此将一般的工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文化领域就成为可能,对于艺术领域,这也就成为艺术管理的一般性理论前提。

二、作为学科的艺术管理

尽管艺术管理在中国能不能称为是一个学科依然有争议,然而从世界范围来看,在近半个世纪的不断实践过程中,北美和欧洲分别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艺术管理体系,同时艺术管理的学科化趋势也愈加明显。艺术管理作为学科的发展,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艺术组织的经验。1966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托马斯·雷蒙德和斯蒂芬·格雷瑟以及哈佛的一个艺术管理者道格拉斯·史沃比创建了艺术管理研究院,1970年,三人成立了哈佛艺术管理夏季学院。那些希望在艺术机构中工作的人们在这所著名的商学院受到训练,他们深信艺术可以像其它货物那样生产和行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完全忽略了艺术的特殊性。许多人对此产生了担忧,他们批评说,艺术管理课程根据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方法进行教学,任课教授对艺术世界特殊性的直接了解很少。其实,所有艺术组织和机构都面临着管理、经济、审美目标之间的互动关系。事实上,人们在艺术管理的学科命名上一直存在分歧,通常艺术管理在英文中是使用Arts Management这个词,它主要是指艺术管理操作,强调管理的过程与程序,而近些年来,许多人都更愿意使用Arts Administration这个词,因为当代的艺术管理更为注意管理的决策或者策略,从宏观上来说是更为关注文化管理政策的研究。很难找出一个对艺术管理所作的明确定义,目前对艺术管理比较认可的定义是1998年版的《国际公共政策与管理百科全书》中作出的:艺术管理是5种传统管理——计划、组织、实施、监督和控制——,有助于表演或者视觉艺术作品并把艺术家的作品展示给观众。管理和促进创造性的过程并把它传达给观众,通常包括公共的、非盈利性机构和私人的、商业的、以赢利为目的的艺术实体。以上定义实质上是给出了艺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的、非盈利性机构和私人的、商业的、以赢利为目的的艺术实体”,即艺术管理的对象是“艺术实体”,非盈利性的如公共的博物馆、美术馆、广播、剧团等,盈利性的有私人画廊、民营美术馆、博物馆、拍卖行、电影、电视等。无论是公共的非盈利性机构还是私人的盈利性机构,其艺术管理的体系,都要受到至少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是西方当代艺术的变化。管理学形成后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

当代艺术管理在西方的发展,还与当代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艺术接受和管理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艺术发展的焦点从艺术创作与文化生产转移到文化消费上。这个转变导致文化艺术的相关环节必须在管理上发挥创意并积极开拓文化艺术产品的受众范围。其次,新一代的艺术赞助者,通常在出资的时侯会非常谨慎地考虑自己的责任,以及这一投入的文化价值所在。他们力图寻求更具社会多样性的观众,他们提供补助款或赞助活动的目的,在于刺激新计划的发展以吸引新的观众参与。再次,当观众结构由单一的文化群体向多元发展的时侯,作为一个艺术项目的策划者或执行者,还必须重新考虑是把焦点放在自己最独特的基点上,还是放在全球化的台面上;是把焦点放在引人注目的通俗艺术,还是放在纯艺术上。最后,受政府资助的艺术机构,在自身生存和完成组织使命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紧张状态。为了生存,接受资助的艺术机构必须把商业运作引进艺术运作当中,而为了完成组织的使命,艺术机构又必须持续推展为主流社会所普遍认可的所谓精英艺术。这两者之间无论是价值取向还是操作方法,都是大不相同的,这种矛盾自然无法回避。这些变化,使得文化艺术领域中的分工越来越细化,文化艺术运作中的每一个个别环节的运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就日益凸显出艺术管理的重要性。艺术管理也随着西方当代艺术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的发展完善。

三、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一门学科的艺术管理,无论是受管理学发展的影响还是受西方当代艺术变化的影响,这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前提假设,那就是将整个艺术品产生的过程和环境确定为一种产业或工业的过程和环境。这也是考察艺术管理在当代艺术发展中的功能和地位这一问题的基础,因为,无论是关注艺术管理的应用,将其作为MBA学习的一个分支学科,还是将艺术管理视为一个与多种智性分析方法发生联系的地带,其默认或假设前提之一依然是艺术是一种工业形态。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如艺术行销与观众开发、筹资与募款、文化政策和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民营美术馆等,无一不是按照产业管理的模式来进行制定策略作出决策的。所以,从学科的层面上可以说,“文化工业”这一概念已经成为艺术管理学独特的理论基础之一。(责任编辑:帅慧芳)

猜你喜欢
艺术管理文化创意产业大众文化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论艺术管理中的文化资源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
浅析“跨界与融合”思维的特征与应用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互联网+”时代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策略研究
周星 艺术管理学科三个层面问题思辨
高师音乐专业《艺术管理》课程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