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多元文化互动中的高足家具设计发展研究

2014-07-18 06:32张晶
艺术百家 2014年2期
关键词:审美文化设计风格家具设计

张晶

摘要:北朝既是高坐具的重要发端时期,又是高坐具的主要流行区域。在中国家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北朝在转折时期扮演了关键的作用,开启了以后唐宋高坐具发展的潮流。本文试图通过对北朝高足坐具的发展的梳理,阐述汉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北朝多元文化的互动中,逐渐发生的变化。

关键词:工艺美术;家具设计;北朝;高坐具;多元;设计风格;审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室内家具陈设是按照人的起居方式需要而设置的,也随着人的起居方式改变而变化。中国古代人坐式的演变,经历了席地而坐和在高足坐具上垂足而坐二个发展阶段。不同的坐式引起了在住宅空间和格局、家具陈设、用餐方式、饮食器具以及服饰等方面的改变。因此,中国古人坐式的改变是影响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重要因素,关于中国古代人们坐式发生转变的原因及其初期阶段的发展情况,有必要探根求源和理清来龙去脉。北朝既是高坐具的重要发端时期,又是高坐具主要的流行区域。北朝时期高足坐具的发展,使得汉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北朝多元文化的互动中逐渐发生巨大的改变。

一、汉人席地而坐的方式是农业定居生活的产物

在一万多年前,中国的江河和湖泽地区产生了最早的农业,人们守土耕作,形成了定居的生活方式。在六七千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的房屋由地穴、半地穴转为地上;东部沿海的湖泽地区先民的房屋,大多采用了干阑式的居屋,南北地区的居屋都以木构框架为共同特征。室内居住空间较低矮,都采用席地而坐的方式。南方沿海湖泽地区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距今七千年的二经二纬编织法的苇席①。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多发现底部印有席纹的陶器②。由此可知当时江河湖泽地区的农业人们已普遍采用了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西汉王朝建立以后,确立了以汉文化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汉人采用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不仅限于生活实用的需要,而且具有礼仪方面的要求。围绕席地而坐的家具陈设,形成了系列化和丰富多彩的家具品种。跪坐时久,坐者会腰软身乏,于是产生了供坐者倚靠的设于座侧的凭几。早期设筵时,饮食出现了底下有矮足的案和俎,放置于席前,在案、俎面上放置饮食器皿。以主席为中心分席而坐的筵席,在用宴时,随席座次置饮食器皿,实行的是分餐制,这种宴饮的分餐制,相随着席地而坐的坐式,一起相延了千余年。各种大小屏风成为分割室内各区域空间的具有遮蔽性的家具。战国时期的楚国,围绕席地而坐还产生了成组的以双手捧持为主的饮食器皿和低矮型家具,以主席为中心、筵席组合为导向、人的坐席为活动枢纽点、平面铺陈为特色的室内陈设,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这一时期的生活,围绕居住房子为主要活动空间,房子的开间以席为单位,相对活动空间十分固定,是一种相对静态固定的生活方式。

[HS2][HT5,5”H]二、北朝时期草原民族的南下和多元文化的共存和互动

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的草原民族交相南下,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先后成立了割据政权。这些少数民族的政权经过多次交替和兼并,终由北魏统一北方。经过148年的统治,北魏分裂为西部的西魏、北周和东部的东魏、北齐,统称为北朝。在十六国、北朝期间,少数民族的王室贵族在他们统治的疆域中,带来了草原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他们长期以来游牧在广袤的草原、戈壁地区,居无定所,以流动生活为主。居住的帐屋和日用物品反映出可拆卸性和便携性,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起居用具。十六国北魏时期,沿着丝绸之路传入的佛教,带进了印度文化、波斯文化、东罗马文化。这些外来文化不仅对当时中国北方地区的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服饰、用品、家具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这也冲击了北方地区汉族固有的生活方式。早在三千多年前,埃及和西亚地区就出现了高坐具,以坐具之高来彰显王室贵族的显赫身份。这与汉人以坐席的质料、方向和位置来区分贵贱是不同的。后来,在欧洲和西亚地区,高坐具和其坐式得到了传播发展。随着外来的佛教文化的东渐,高坐具及其坐式也随之传入中国。于是,在北朝出现了分成两类的四种坐具共存的现象,一类是固定式的坐具:即跪地而坐的席、多人共坐的榻;另一类是可以移动的坐具:便携而坐的凳、高座而坐的椅。

二、北朝时期高坐具的种类和样式

1胡床

从胡床的称谓来看,当是为少数民族和外国人使用的一种坐具。埃及新王国时期已有胡床,英国大英博物馆有实物收藏(图1)。关于胡床传入的时间,流传较广的说法是始于汉灵帝,但述其事来源于南朝人所著的《后汉书》中,不足以信③。从版本的流传情况来看,较为可靠的关于胡床的记载是曹魏人鱼豢的《魏略》,书中提到:“裴潜为兖州刺史,常作一胡床。及去官,留以挂柱。” ④因此根据文字记载,胡床的出现不会晚于曹魏。从目前存世的图像来看,最早的胡床图像资料出现于北魏,最早为敦煌北魏257窟,描绘的是两人踞双人胡床,听佛讲经的场面(图2)。这种双人胡床形制比较特殊,并不是当时普遍的胡床样式。其余四例是较为确实的胡床图像资料,其年代均为东魏、北齐。河北磁县东魏东陈村赵胡仁墓中出土了腋下夹带胡床的女陶俑(图3);河南也出土了东魏、北齐夹携胡床的女俑(图4);东魏的石刻中有踞胡床怀抱婴儿的妇女(图5)。以及陕西徐显秀墓壁画上描绘的一男子肩背胡床(图6)。可见东魏、北齐时期,胡床有较多的运用。

关于胡床的问题有三点值得说明:一是北齐所见的胡床使用者不拘男女,东魏的线刻画中生动描绘了一女子踞胡床,一足着地,一足盘起,怀抱婴儿的场景。文献中也多有北方女子踞胡床的记载。这说明胡床也是北方妇女使用的坐具,可见北方少数民族女性并未遵从汉族礼仪,而是采用了较为自由和平等的“胡坐”方式。二是关于胡床的尺寸和坐姿,关于胡床之尺寸,根据徐显秀墓、东魏石刻显示胡床和人体比列,以及参考比利时皇家历史艺术博物馆藏萨珊王朝6至7世纪的错金银胡床实物的尺寸(图7),可以估算出胡床的高度基本上在50厘米左右。这一高度基本等于或者高于人的小腿长度,所以坐胡床被称为“踞胡床”,即意指垂足而坐。第三点关于胡床的存疑是其形制和样式,目前所见北朝胡床一共有三种样式:1双人实木面板胡床;2折叠的带有系绳的胡床;3单人实木面板胡床。关于女俑腋下夹持的带有面板的家具究竟是胡床还是折叠桌,目前还存有争议,因为在北周安伽图像中也可以见到胡人使用折叠小桌的图像资料。当期待未来更多的资料以兹证明。endprint

2束腰凳北朝出现一种叫束腰凳的坐具,形制类似腰鼓,中部收身,两头平圆。束腰凳也有学者称其为筌蹄,因为其形制类似捕鱼用的筌篓。最早所见的束腰凳图像见于新疆地区,主要是以克孜尔千佛洞为代表的早期石窟寺壁画中。关于早期新疆佛教壁画中所见坐于束腰凳之上的形象,多数为侍于佛侧听说法的菩萨;或者是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中的太子。佛教坐具是等级身份的象征,佛往往不坐束腰凳,而是垂坐于比较高大的华丽的方座之上。关于新疆地区所见束腰凳有两个特征:

一是早期束腰凳形体较高大,腰身较粗,并不易于移动;二是束腰凳上有软性的织物(图8)。

随着佛教东渐,束腰凳一直出现于北朝的佛教壁画和雕塑中,在敦煌北凉时期的275窟《月光王本生》壁画中,月光王双脚垂足坐于直纹的束腰凳之上(图9)。大同云冈石窟的第5窟、第6窟北魏时期的浮雕中,第5窟南壁屋形龛两侧之胁侍菩萨,均为垂一足、盘一足坐于束腰凳之上。第6窟中佛本生故事之为太子相面的阿私陀也是坐于束腰凳

之上(图10-1、10-2)。北魏的金铜造像中也有束腰凳资料,北魏太和十三年的阿行造观音像的背后,有线刻盘膝坐于束腰凳上的思惟菩萨(图11)。北魏时期的束腰凳没有了覆盖的织物,形制比早期低矮和简单。

东魏北齐以来,文献中已有相关筌蹄(束腰凳)的记载,《南史·侯景传》载:“上(简文帝)索筌蹄曰:我为公讲。命景离席,使其唱经。⑤”佛教图像中可见到多例菩萨坐束腰凳的实例。敦煌莫高窟东魏285石窟《五百强盗成佛图》中,可见一佛坐华丽装饰的束腰凳足踩莲花座的形象(图12)。在山东青州的西魏、北齐的石质造像及其线刻中,可见多例菩萨坐束腰凳例子(图13-1,13-2)。从山东青州(图14)、和河北临漳的石造像背屏线刻中(图15),有类似的主题描绘,讲经的菩萨一足垂地,一足盘膝,旁侧老马舔足,菩萨坐姿相当优美,有着相对比较固定的坐姿范式。

西魏、北齐之前的束腰凳仅限于佛教艺术中,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未见其应用的形象资料。而东魏、北齐以来,束腰凳从佛教样式开始运用于生活,和胡床一样都成为日常运用的便携式高足坐具,这种全新的变化是有其特殊背景的。

这一时期的众多跟祆教有关的墓葬中,波斯人盘坐和垂足坐于束腰凳的形象屡见不鲜。不仅仅外来的波斯人,还有和波斯人来往频繁的商人都开始坐束

[KH2D][XC][HT5”H]图15河北临漳石造像线刻[KH2D]

腰凳,山东青州傅家出土的北齐画像石(图16),商人坐在于束腰圆凳。北朝的墓葬中还出现了腋下夹着束腰凳的瓷女俑(图17),⑥瓷质女佣所带的束腰凳上,还反映出其样式是空心镂空的结构,重量应该很轻,北朝晚期束腰凳形制的变化,反映出向小巧化和便携化发展的趋势。

从巴黎吉美博物馆所展私人藏围屏石塌⑦(图18)和山西太原虞弘墓石刻的相关束腰凳(图19)内容来看,都表明了束腰凳和胡床这一类坐具的普及和生活化,其影响不仅限于佛教,应该还和西魏北齐的胡化政策有关。这时期祆教的传播,以及大量中亚商人进入中国,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同样源于流动生活的外来生活方式,在饮食、服饰及其使用的器物方面,更加容易被北方少数民族所接受,统治者很快便吸纳外来的便携式坐具。从坐束腰凳者周围的侍从都呈站立着状态来看,坐束腰凳上的人往往身份较高。权贵者在流动场合中坐于束腰凳上,可彰显其尊贵的地位。3绳床和椅子如果说胡床和束腰蹬是过渡中的高足家具,那么绳床、椅子(床)则是相对真正意义上的高足家具。椅子是来自于西方的家具,在埃及、希腊和波斯早期都有出现。后来随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在新疆的楼兰和尼雅遗址都有椅子的残件出土,其形制有域外传来的可能。关于绳床和椅床,魏晋南北朝的文献记载和图像资料显示,都和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了供僧人们打坐禅修的绳床和用于说法的高座。《高僧传·神异下·晋襄阳竺法慧》卷十载:“晋康帝建元年至襄阳,止羊叔子寺,下受别请,每乞食,辄斋绳床自随,于闲旷之路,则施之而坐。时或遇雨,以油帔自覆,雨止,唯见绳床,不知慧所在,讯问未息,慧已在床。”⑧从这一文献可知,佛教中的绳床是可以移动的。后世文献也有提及。《高僧传》中多达六、七处提到僧人坐绳床。《高僧传·宋京师枳园寺智严》卷三载:“至严精舍,见其同止三僧,各坐绳床,禅思湛然”,“正月,达于建业。既终之后,即跌坐绳床,颜貌不异,似定入定。”⑨郦道元《水经注》载:“阳水东,径故七级寺禅房南,水北则长庑,偏驾回阁,承阿林之际,则绳坐疏班,锡钵间设。”⑩《洛阳伽蓝记·卷一·景林寺》:“中有禅房一所。净行之僧,绳床其内,风服道,结跌数息。”B11北朝有多则关于绳床的记载,从中可以知道关于绳床的样式及其功能,可以肯定的是绳床面积较为阔大,可以供打坐于上。并且绳床是有背靠和扶手的,可以倚靠。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壁画中,可见一例绳床图像,禅修僧人坐的椅子有高靠背,椅面两侧有较高的挡板,椅面宽大,椅面有花纹,应是禅修盘腿打坐的专用的禅椅(图20)。北朝的椅子初见雏形,还未完备和普及应用,仅见佛教场所。椅子的形成很重要,北朝的椅子高大、宽阔,易于移动,椅上之人盘腿禅坐。在使用的过程中椅子也只是单独出现,并未和桌子配套。但是它的出现开启了后世高足家具的发端,后世椅子成为高足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绳床在唐代以后继续延续,莫高窟盛唐第445窟的壁画《弥勒经变》,画一高僧垂足坐于有高靠背的椅上。在日本保留了许多12、13世纪坐在禅椅上的禅师画像,如《净土五祖像》,五祖分别坐于床座上和座前左右的四把禅椅上,禅椅有大小高低之分,还有为了显示其身份尊卑,加高椅子的高度和再椅子前面加有脚踏(图21)。

4高榻与高座关于榻的记载,最早见于《释名·释床帐》卷六:“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小者曰独坐,主人无二独所坐也。”从概念上来看榻应当是从床之后,分化出来的坐具,它比床要狭窄,比床更加接近地面。汉代以来,室内陈设由席地而坐的主席为中心,转变为以主人坐的床、榻、枰为中心。东汉带有帷帐的床是室内陈设的中心,而榻相比则使用不多。汉代枰和榻为矮足,在与枰面交接处形成一个牙子,显出壶门的雏形。北朝以来,榻开始成为人们室内活动的一个中心,榻的功能逐渐与床逐渐划分开来。床主要是人们睡眠的地方,往往挂有幔帐,私密性较强,而榻主要是居住空间里会见客人和日常活动的家具,具有公开性和彰显身份的特征。它出现以后在一直在家居室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北朝的榻作为较大的坐具具有几个特征:首先榻的高度增加,对于跪坐于席的客人,榻的作用是为了突出主人身份的尊贵。甚至有更甚者,在榻上还放筌蹄和胡床者,为了更加彰显自己的地位。《梁书·侯景传》卷五十六:“自(侯景)篡立后,时着白纱帽,而尚披青袍,或以牙梳插髻。床上常设胡床及筌蹄,着靴垂脚坐。”B12北朝以来,坐在传统的榻上的坐姿也发生改变,从跪坐到箕坐、盘坐和垂足坐样式不一,打破了传统的单一跪坐礼俗。

魏晋自北朝以来时期,能容多人坐的榻得到了发展(图22)。北朝上层人士出现了不同的坐式,出现了男女同坐的现象。山西大同智家堡北魏石椁壁画(图23)和沙岭北魏壁画墓《男女主人宴享图》(图24),都画着男女主人共同盘腿坐在榻上的图像。

北朝还出现了榻的新样式,一种带多扇围屏的高座床榻在北方流行,床沿四周下部饰细密的牙子。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男女主人宴乐图》(图25),图中画一覆斗帐。帐中男女主人盘腿并坐在床上,床架前后的中间增加了一足,床沿下部有一排细密的牙形饰。床后面和两侧围有条屏。男女主人之间的前方置一将食物堆成塔形的大盆。陕西西安北周安伽墓中,出土了一幅有精美的贴金彩绘浮雕石围屏的石榻(图26),应是从西亚传入中国内地的一种床榻样式。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围屏榻,榻足开始变化,出现了壶门、托泥,装饰色彩也丰富起来,出现彩绘、泥金和雕刻。

在北朝的大量佛教艺术的图像资料中,还有一种没有扶手的高靠背坐具,在佛讲经之场所多设高座。这类坐具的坐姿和绳床、椅子有所不同,多为交角而坐或者垂足而坐。图像在甘肃金塔寺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都能看到。这类高座高度在大约在30厘米左右,其主要特征是靠背覆盖软性的织物,下座为方形较多,也有作圆形莲座。

三、结语

北朝的高坐具发展是北朝多民族、多区域的多元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从北朝之前的中国家具基本上是汉文化为主导的,以横向的区域划分中心位置的席地而坐方式,北朝之后中国家具开始向以纵向的高度来彰显身份和区分等级,这是一种设计价值观的变化。伴随跪坐方式的打破,人们在室内活动的方式更加自由。以席为主的低矮家具使得人们的举止行为趋向静态,以保持礼仪的庄重。而以胡床、束腰凳为主的活动家具,使人们的活动的空间变得更加自由,坐姿更加舒适。以椅子为代表的高坐具的出现,虽然初期产生的椅子是以个体存在,还没有桌椅配套化。但是它的出现预示着高足家具的另一重意义,这种在佛教讲坛中高坐讲法、俯空众生的椅子及高坐方式,被后世采纳接受,椅子逐渐成为以后室内家具的核心。此后的中国帝王开始以高座来彰显权力和身份。在中国家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北朝在转折时期扮演了关键的作用,开启了以后唐宋高坐具发展的潮流。(责任编辑:徐智本)

猜你喜欢
审美文化设计风格家具设计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扁平化风格的界面设计研究
沙翁间隔棋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
承德避暑山庄园林建筑设计风格的研究
浅析巴蜀审美文化的特征及发展
基于生态教育理念的家具设计课程改革与研究
基于连接工艺的实木家具设计研究
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浅谈产品设计的审美文化
民间艺术引入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