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军
开放性跟骨骨折的早期规范化治疗的临床研究
李志军
目的 研究分析开放性跟骨骨折早期规范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5 例 30 足开放性跟骨骨折患者 , 对所有患者实施早期清创手术治疗 , 伤情严重者于清创治疗后实施切开复位进行内固定等方式治疗 , 观察疗效 , 并在术后进行 1 年随访 , 观察所有患者足部外形恢复情况 , Bohler 角恢复及伤口愈合情况 , 并通过 KERR 足部评分 , 对患者疼痛情况、行走能力、工作能力及辅助行走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 以此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 根据随访调查与评分显示 , 30 足中 9 例疗效为优 , 15 例良 , 6例差 , 治疗优良率为 80.0%。结论 根据开放性跟骨骨折患者伤情情况实施规范化的早期治疗 , 可使患者获得满意疗效 , 值得推广。
开放性跟骨骨折 ;早期规范治疗;疗效
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 , 而开放性跟骨骨折较为少见 , 且伤后处理较为棘手[1]。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 , 很可能留下多种后遗症 , 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 , 致残率较高 ,因此对于该类伤病患者实施规范性的早期治疗具有重大意义[2]。为研究分析开放性跟骨骨折早期规范化治疗的临床效果 ,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 25 例 30 足开放性跟骨骨折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 对所有患者实施早期清创手术治疗 , 伤情严重者于清创治疗后实施切开复位进行内固定等方式治疗 , 观察疗效 , 并在术后进行 1 年随访 , 观察所有患者足部外形恢复情况 , Bohler角恢复及伤口愈合情况 , 并通过 KERR 足部评分 ,对患者疼痛情况、行走能力、工作能力及辅助行走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 以此评价治疗效果 , 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从 2011 年 2 月 ~2013 年 2 月在本院治疗的开放性跟骨骨折病例中选取 25 例 30 足作为研究对象 , 25 例患者中男 20 例 , 女 5 例 , 年龄 21~55 岁 , 平均年龄为(31.86±2.64)岁 , 单侧根骨骨折 20 例 , 双侧骨折 5 例 , 共 30 足 ,均属于开放性骨折。伤因 :21 例高处坠落 , 2 例交通意外 , 2例重物砸伤。此外有 3 例为合并同侧距骨骨折 , 2 例同侧内外踝骨骨折 , 1 例颅底骨折 , 1 例合并通常 pilon 骨折 , 2 例合并胸腰椎压缩骨折。类型 :16 例舌型骨折 , 14 例关节压缩骨折 , Bohler 角平均为 3.27°, 对所有患者实施术前 CT 扫描与三维重建 , 并采取 Sanders 分型 :5 侧Ⅱ型 , 11 侧Ⅲ型 , 14例Ⅳ型。
1. 2 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于急诊时给予抗生素与破伤风防治治疗措施 , 之后转入手术室进行早期清创手术治疗 , 给予大量生理盐水进行清洗 , 如果软组织为轻度损伤 , 且无严重污染 , 同时创口位于内侧 , 可于清创术实施后采取内侧创口闭合。如果软组织严重损伤或者创口污染严重 , 应在清创术后实施软组织处理 , 并在伤后 2 周由外侧切口实施切开复位进行内固定术。创口处理应以无张力部位缝合为主 , 张力较大处敞开 , 设置引流管进行充分引流 , 创面采取无菌凡士林纱布无菌敷料包扎 , 等肿胀消失 , 有新鲜肉芽生成后可实施2期创口封闭。骨折部位处理通常于C臀机下行复位后通过石膏实施外固定 , 如果骨折移位严重 , 则可通过克氏针或拉力螺钉等进行暂时内固定 , 同时进行石膏外固定 , 2 周后根据创口情况实施2期切开内固定。
1. 3 观察指标 对 25 例研究对象进行为期 1 年的术后随访 ,观察所有患者足部外形恢复情况 , Bohler 角恢复及伤口愈合情况 , 并通过 KERR 足部评分 , 对患者疼痛情况、行走能力、工作能力及辅助行走等几个方面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价 , 以此评价治疗效果。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 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x-±s)表示 , 采用 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 采用 χ2检验 , 以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研究对 25 例研究对象进行为期 1 年的术后随访 ,所有患者足部外形基本恢复 , 没有根骨外翻畸形情况 , 通过X 射线医学影像资料显示 , 患者跟骨宽度及高度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 , 平均 Bohler角为 28.7°,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另有 4 例 6 足伤口愈合较差 , 经积极换药与抗生素治疗后 , 逐渐愈合。通过 KERR 足部评分 , 对患者疼痛情况、行走能力、工作能力及辅助行走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 以此评价治疗效果 , 30 足中 9 例疗效为优 , 15 例良 , 6例差 , 治疗优良率为 80.0%, 具体见表1。
表1 25 例患者早期规范化治疗后 1 年随访中疗效观察情况[n (%), %]
开放性跟骨骨折较为少见 , 且伤后处理较为棘手 , 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 , 很可能留下多种后遗症 , 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 , 致残率较高 , 为提高治疗效果 , 需在临床治疗中注意以下方面。
因该类伤病跟骨多为松质骨 , 且血运量丰富 , 而手术治疗最佳时间为伤后 7~10 d[3], 这也使得骨折复位难度加大 ,因此需对患者实施早期手法复位外固定 , 使跟骨恢复基本形态 , 这样不但可有效防止移位骨块对软组织造成压迫 , 阻止伤情进一步加剧 , 更有效促进软组织修复 , 并为接下来的骨折 2 期手术提供有利条件[4]。对于骨折情况较为复杂的患者 , 作者认为可优先考虑手术复位治疗 , 由于距下关节融合之后可缩小后足的活动范围 , 使得周围关节生物力学发生改变 , 长时间可导致骨性关节炎 , 使患者行走时出现关节疼痛 ,造成严重不便[5]。手术中因载距突骨折块处韧带坚硬 , 有关节囊附着 , 也极少出现移位[6], 复位术通常以外侧入路 , 并以恢复患者跟骨宽度、高度、长度为优先考虑对象。距下关节应尽量接近解剖复位 , 复位时打开股外侧壁 , 于直视状态下进行复位操作 , 该种方式不但可获得良好视野 , 并利于凹陷后关节凸起 , 也因此为跟骨高度、宽度的恢复提供空间[7]。螺钉通过外侧钢板固定于载距突上 , 使钢板和载距突构成一个整体 , 使后关节可得到有效固定[8]。跟骨通常为松质骨 ,而复位势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骨缺损 , 如果骨缺损程度影响到了内固定稳定 , 应当根据术中情况实施自体骨骼填充 , 以确保骨愈合 , 提高内固定的牢固性。
此外由于内固定器械种类较多 , 在对患者内实施固定术时需根据术中情况与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内固定物 , 即要考虑固定稳定性 , 还需考虑固定物外形 , 以免外形突出并顶压皮肤 , 造成畸形等情况。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经早期规范化治疗后 , 在为期 1 年的随访中 , 25 例 30 足病例足部外形基本恢复 , 没有根骨外翻畸形情况 , 通过 X 射线医学影像资料显示 , 患者跟骨宽度及高度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 , 平均 Bohler角为 28.7°,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另有 4例 6 足伤口愈合较差 , 经积极换药与抗生素治疗后 , 逐渐愈合 , 通过 KERR 足部评分 , 对患者疼痛情况、行走能力、工作能力及辅助行走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 其中 9 例疗效为优 , 15 例良 , 6 例差 , 治疗优良率为 80.0%, 由此可见根据开放性跟骨折患者伤情实施规范化的早期治疗 , 可使患者获得满意疗效 , 值得在该伤病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1]袁福禄 , 许俊岭 , 石国军 , 等 .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 .河北医药 , 2011, 4(28):315-316.
[2]陈红卫 , 赵钢生 , 鲍丰 , 等 .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 2012, 19(1):59-60.
[3]杨俊峰 , 蔡建平 , 崔丙军 . AO 跟骨解剖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分析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7, 10(23):49-50.
[4]梅炯 , 俞光荣 , 朱辉 , 等 . SandersIV 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中华外科杂志 , 2011, 39(2):106-108.
[5]张弛 , 安智全 , 于晓雯 , 等 .有限内固定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严重开放性跟骨骨折的初步经验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2010, 12(5):496-498.
[6]郑常青 , 曾蒋 , 周友华 .切开复位 Y 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 2012, 10(20):545-549.
[7]黄伟松 , 郑荣生 , 陈峰 , 等 . AO 跟骨钦板固定治疗累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 24 例 .福建医药杂志 , 2011, 29(6):67-68.
[8]窦榆生 , 廖永华 , 师建军 .跟骨骨折的 CT 分类和疗效评定进展 .美中国际创伤杂志 , 2012, 5(4):43-45.
2014-05-12]
472000 河南科技大学附属三门峡市中心医院骨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