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风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作为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一种形式,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学科特点,是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行为。目前,以管建刚老师为代表的课堂教学实践,很好地诠释了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的教学价值和实践模式,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认可。于是,以写作本位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模式在眼下的公开教学中大行其道。笔者在随堂听课中发现了这一教学模式存在着以下的误区。
一、文本品读的缺失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关注写作意识的培养,注重写作方法的总结,重视写作训练的落实。但是,不应该忽略的是这种教学实践的基础是什么。从课堂教学的实践来看,学生品读文本的过程不应缺失,品读能力的培养不应忽视。这是指向写作的基础。离开了品词析句能力的培养,指向写作就显得苍白无力,语文教学就失去实效。一位教师在执教四年级上学期《猫》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从课堂实践来看,只有少数学生对教师的问题产生了呼应,多数学生无所事事,既没有从文字的层面感知到猫的特点,也没有实现写作能力的提高。
从备课的角度看,教师结合本单元的写作内容——介绍一种小动物,结合《猫》这篇经典课文,梳理描写小动物特点的方法,将阅读和写作紧密联系,从而降低学生的写作难度。这种想法是好的,但实际的效果为什么和事先的预设产生这么大的差距呢?
语文作为一种感性的存在,是需要学生通过反复地读书,把间接形象的语言转化为头脑中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产生阅读的体验,感悟语言文字之间蕴藏的意韵,从而产生探究作家如何创作的主体冲动,进而产生模仿写作的需求与动机,文本中隐藏的写作信息才有可能突显。一句话,充分地品读文本,是进行写作意识培养的前提;离开了这个基础,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必将成为空中月,镜中花。
二、经典语言积累的缺失
课文中的经典段落,不仅是作者表达情感思想的载体,也隐藏着遣词造句、行文布局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积累背诵。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心理的发展正处于感性时期。他们更适应在接触大量感性的文章中形成写作意识。好的篇章,特别是一些典型段落的背诵积累,在学生今后的写作中,必将发挥着很好的示范作用,成为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参照。
有的阅读教学,教师忽视了经典语段的体悟积累,过度地关注写法的渗透,甚至抽象地进行写法归纳,割裂了文本阅读和写作的有机联系。这样,学生失去了写作的自主构建的过程,其方法的接受只停留在单纯的短时记忆状态,根本谈不上运用。
三、年段目标的混淆
欣赏了管建刚老师系列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后,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写作意识的培养已经在广大教师中达成共识。于是,三、四、五、六年级的阅读教学公开课,教师们都从整篇文章入手,整体观照,前后关联,给学生梳理布局谋篇的方法和技巧。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品词析句的能力,固有知识储备的基础,特别是写作能力的形成水平方面看,不同年段的学生是不一样的;从语文新课标中的学段目标来看,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写作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各学段的目标既有独立性,又相互关联,从而在小学阶段实现一个整体目标的达成。可见,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在指向写作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内容和方式都应该呈现不同的年段特点。否则,阅读教学在指向写作的路途中必然进入盲目跟风,脱离学生实际,肆意拔高教学要求的误区。
只有明确了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写作意识培养的目标和内容,才能遵循学生年段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阅读和写作才能真正形成联系,相互促进。
四、文本意识的缺失
课本里的文本体裁是多样的,不同的体裁隐藏的写作价值是不一样的。在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文章不同的体裁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意识的培养。以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为例,见下表:
只有正确地把握文本品读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关系,遵循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将写作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才能成为可能。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