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义 牛宙 李昱静 高鑫 陈晓天 邱靖怡
摘 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内隐、外显自尊与自我和谐的关系。方法:随机招募1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
Rosenberg自尊量表、自我和谐量表(SCCS)的测试。 结果:①大学生自我和谐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1.32,p=0.19)。②高低外显自尊组自我和谐存在显著差异(t=4.91,p=0.00),高低内隐自尊组自我和谐上差异不显著。③外显自尊与自我和谐呈显著负相关(r=-0.51,p<0.05),内隐自尊与自我和谐相关不显著。④外显自尊能够显著预测自我和谐(t=6.45,p=0.00),内隐自尊不能预测自我和谐。结论:自我和谐与外显自尊关系密切,与内隐自尊无关。
关键词:内隐自尊;外显自尊;自我和谐;内隐联想测验
一、前言
自我和谐一词,出自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指“一个人自我观念中没有自我观念冲突的心理现象,即自我与经验的协调一致和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1] ”。当自我知觉出现矛盾抑或个体经验到的自我和自我经验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个体紧张焦虑“不和谐”[2]。目前自我和谐的研究主要包括:自我和谐的影响因素、不同被试群体自我和谐的差异比较[3]、自我和谐与一些心理健康指标的相关研究[4]。结果表明自我和谐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生理因素[5]、人格因素、心理健康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支持、经济地位、教育程度[6]。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经济地位越好、受认可度越高在自我和谐量表上得分越低,即自我越和谐[7]。过往的研究表明自我和谐与其他心理健康的指标如:抑郁[6]、自杀意念、社交焦虑、幸福感[8]等关系十分密切。自尊作为人对自我的评价,作为心理健康的核心指标之一,已被证明与自我和谐存在密切关系[9]。内隐自尊作为自动化加工、潜意识的自尊,与传统外显自尊存在相互独立的结构[10],又会与自我和谐存在怎样的关系?本文将就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自我和谐的关系展开探讨。
二、对象与方法
1.被试
本研究随机抽取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在校大学生120人为研究对象,有效被试120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103人;文科49人,理科71人;独生60人,非独生60人。
2. 工具
(1)自编内隐自尊测验。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范式,测量内隐自尊,概念词属性词均选自蔡华俭使用的内隐自尊IAT词表。
(2)Rosenberg自尊量表 共10题4点计分,正向反向各5题,分值越高自尊越高,在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s α 为0.82。
(3)自我和谐量表共35题,5点计分,分为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维度。总分为自我的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他两个量表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本研究中3个分量表的信度分别为:0.75、0.62、0.724,总体内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s α 为0.77。
3.统计处理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1.大学生自我和谐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对大学生自我和谐量表及各分量表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从表1可知大学生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自我和谐量表得分在性别差异上不显著。
2.不同水平自尊与自我和谐的关系
对不同自尊水平被试的自我和谐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高、低外显自尊组的自我和谐差异显著,高外显组的自我和谐明显高于低外显组,不过在高、低内隐自尊组中自我和谐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2 不同自尊水平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差异检验
对高、低内隐、外显自尊组的被试进行两两匹配,得到外低内低、外低内高、外高内低、外高内高4种组合。4组被试自我和谐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外低内高(M=94.72)>外低内低(M=92.94)>外高内低(M=85.00)>外高内高(M=84.56)。分别对其在自我和谐量表做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3。结果表明其在自我和谐上存在显著差异。(F=9.08,p=0.00)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发现,外高内高组与外低内高组、外低内低组的平均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外高内低组与外低内高组、外低内低组的平均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3.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对大学生自我和谐的预测
对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自我和谐进行相关分析,见表4。结果表明,自我和谐与外显自尊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与内隐自尊相关不显著。
为了进一步了解内隐、外显自尊对自我和谐的预测程度,采用多元逐步回归,以外显、内隐自尊为自变量,自我和谐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见表5。结果表明,只有外显自尊对自我和谐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内隐自尊对自我和谐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四、讨论
1.大学生自我和谐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在自我和谐及其三个子维度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没有明显的差别。这与王登峰的研究结果一致[11],
男、女大学生在内向冲突,自我内部协调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别。
2.不同水平自尊与自我和谐的关系
分别以内隐、外显自尊的平均分为界,将二者分成高分组、低分组,分别对其在自我和谐上得分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高低内隐自尊组自我和谐差异不显著,高低外显自尊组差异显著,高外显自尊组自我和谐得分显著低于低外显自尊组,即高外显自尊组自我更和谐。对被试进行两两匹配,得到外低内低、外低内高、外高内低、外高内高4种组合。4组被试自我和谐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外低内高组>外低内低组>外高内低组>外高内高组。对4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其在自我和谐上存在极其明显的差异。
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发现,外高内高组与外低内高组、外低内低组的平均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外高内低组与外低内高组、外低内低组的平均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自我和谐与外显自尊有关,当外显自尊高时,被试一般具有较低的自我和谐得分,自我和谐程度越高,而与内隐自尊无关。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可以从提高大学生的外显自尊着手。
3.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对大学生心理和谐的预测
相关检验发现,自我和谐只与外显自尊呈正相关,与内隐自尊不相关。
回归方程分析发现只有外显自尊能够进入回归方程,说明仅有外显自尊对自我和谐具有预测作用。外显自尊越高,自我和谐就越高,外显自尊越低,自我和谐就越低。外显自尊的证据表明,在客观评估前,人们的心理预期通常好于事后的结果[12]。自我和谐则是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结果与目标存在差距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13]。外显自尊体现为积极的期望,心理和谐体现为期望不一时的达成平衡,二者同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外显自尊对心理和谐的回归预测表明,当个体有着更积极的自我评价时,在实际情况与期望产生冲突中,个体有着更好的内部协调。可见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树立良好的自我观念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有着积极的意义。内隐自尊与心理和谐不相关可能的解释有两种是:一种是心理和谐受无意识、自动化加工、本能的影响程度不大[14];二是IAT内隐自尊测验的效度,所测量的结果是否就是真实的内隐自尊,这也是学界长期以来的争议[15]。外显自尊通过怎样的路径、机制对自我和谐产生影响?这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Rogers CR.Client-centered therapy[M]. London:Constable Company,1951:214—267.
[2]薛本洁,张 静.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0(8).
[3]李志勇,董 文,吴明证.论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的关系[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30).
[4]李 双.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人际关系相关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08(3).
[5]卢莉丽. 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6]王登峰,黄希庭.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解读[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7]曾荣侠.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8]李志勇,吴明证.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我和谐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3).
[9]顾水云,李建明,江 滟,张瑶瑶.打工者自尊与自我和谐状况的调查及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7).
[10]蔡华俭.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3(6).
[11]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1).
[12]陈建文,王 滔.国外关于整体自尊研究的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13]薛本洁,张 静.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0(16).
[14]韩慧敏.国内内隐自尊研究综述[J].华章,2010(1).
[15]蔡华俭.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