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2014-07-17 06:39王跃武
教师·下 2014年5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

王跃武

摘 要:歧义现象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的出现与现代汉语语法有很大的关系。语音方面,由于单个词轻、重读不同引起的歧义,由于重读位置不同引起的歧义。词汇方面,由于多义词和同音词产生的歧义。语法方面,由于词性不同、句法层次不同、词的兼类、句法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语义方面,由于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由于语义指向不明而导致的歧义。另外还有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产生的语境歧义。歧义现象也是可以被消除的,它对于我们对汉语语法的掌握与运用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代汉语;歧义的类型;歧义的消除

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言语交际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语的正确理解。因此,从话语表达的要求来说,应该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本文就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作一小议: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说明歧义的各种类型和消除的方法。

一、歧义的类型

(一) 语音因素造成的歧义

⒈词语轻、重读不同引起的歧义

(1)他叫什么绊了一跤。“什么”重读,是疑问句;“什么”轻读,是陈述句,意思是被一样东西绊了一跤。

(2)骑马去。“去”字重读,意思是说不是徒步去,“去”字轻读,意思是说“去骑马”。

2.重读位置不同引起的歧义

(1)A.你现在怎么想了?(号表示它后面的字或词重读,下同)B.你现在怎么想了?(A意思是过去是那么想的,现在怎么想?B是过去不想,现在为什么想了?)

(2)A.老师都听不懂。B.老师都听不懂(学生当然更听不懂了)。

A.我都买了。B.我都买了(你怎么不买)

A.孩子都学会了。B.孩子都学会了(何况大人)

3.不仅重读的位置不同,而且结构的组合关系也不同

(1)A.叫老王出来。B.叫老王出来。A重音在“叫”字上,是述补结构带补语,相当于叫出来老王。B重音在“出”字上是连谓结构。

(2)A.热得我都出汗了。B.热得我都出汗了。A是主谓结构“我都出汗了”做补语,强调“热”。B是述补结构内部带宾语“我”,强调“出汗”,可变为:把我热得都出汗了。

(二)词汇因素产生的歧义

词汇因素产生的歧义主要包括由多义词和同音词产生的歧义。

1.由多义词产生的歧义

(1)一屋子书。“一”可以理解为基数词“一”,中间不能插入“的”;也可以理解为“满、全”,当中可以插入“的”。

(2)张三借李四一本书,张三租李四一间房。“借”“租”既可以表示给予,又可以表示取得,句中“谁”借给“谁”“谁”租给“谁”就有歧义。

(3)看什么?“什么”如果是实指,是一般的问句;如果是虚指的,则为反问句,表示否定意义,是说不该看或不值得看。

(4)警察给他抓走了。小偷儿给他捆起来了。“给”可以理解为“被”,也可以理解为“把”,那“谁”抓“谁”、“谁”捆起了“谁”就不一样了。

2.由同音词产生的歧义

以上例子是由多义词产生的歧义,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同音词。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和许多字相对应,不过光这一点并不能造成歧义,但如果相同的一个音节或几个音节代表了不同的语素或语素组合,并且它们在相同的上下文中都有意义,那么就会造成同音歧义。

最简单的同音歧义是相同的语音形式属于相同的形式类。例如:这门课程很快就要进行qizhong考试了。在这里qizhong这个读音可以让听者产生两种意义,即期中和期终。还有由于现代汉语中“半”和“瓣”是同音的,因而“这橘子我吃不完,给你一半儿(瓣儿)”是个同音歧义句。造成歧义的成分在句子中可以不挨一起,例如:“wǒ yi bù dōu bù néng mài”,既可以听成“我一部都不能卖”,也可以听成“我一步都不能迈”。

同一动词“来”可以占据相同的可能的补语位置,但起着不同的作用,例如:“洋服做得来做不来?”有歧义:①洋服能否及时做好并送来?②(裁缝)会不会做洋服?再如,“你美国过得来吗?”也有歧义:①你能到美国来吗?②你在美国过得惯吗?

(三)语法因素造成的歧义

语法歧义是因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

1.由词性不同产生的歧义

(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为动词,可理解为“未调查”;为名词,可理解为“无调查”。

(2)爬过山。“过”为动词后缀,意思为有爬山的经历;“过”是动词,“爬过”则为“越过”的意思。

2.句法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

(1)A.我/胳臂疼。B.我胳臂/疼。A为我胳臂疼,可他没事。B为我胳臂疼,头不疼。

(2)A.对厂长的/意见。B.对/厂长的意见。A是偏正结构,是指意见是针对厂长的。B是介词结构,针对的是“厂长的意见”。

(3)A.咬死猎人的/狗。B.咬死/猎人的狗。A为偏正关系,意思是“狗咬死猎人”。B为动宾关系,意思是“狗被咬死”。

3.因为词的兼类而造成歧义现象

(1)出租/汽车。

(2)学习/文件。

(3)研究/方法。

三例都只有一种切分的可能。但语法关系上,既可以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因为“出租”“学习”“研究”都兼属动名词和动词,在上述例中既可充当定语,也可充当述语,因而构成不同的关系,表示不同的意思。又如:

(4)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既可以作时间名词,这时句子的意思是“他曾经住在这里”;也可作语气副词,这时句子的意思是“真没想到,他就住到这里”。但不管作什么词,“原来”都是充当状语,句子都只能作一种结构层次的分析。

(5)A.没有/做不好的事情。B.没有做/不好的事情。A中“没有”作动词,意思是“什么事都可以做好”。B中作副词,意思是“做的都是好事”。

(四)语义因素造成的歧义

1.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所谓语义关系,主要是指名词和动词之间的施事、受事、工具等关系。如:

(1)鸡不吃了。

(2)开刀的是他的爸爸。

(3)她是去年生的孩子。

三例中名词性成分“鸡”“爸爸”和“她”都既可以理解为施事,也可以理解为受事。

再如:(4)追得我直喘气。“我”可以理解为施事(我追别人,我喘气),也可以理解为受事(别人追我,我喘气)。

这种歧义现象不仅限于名词和动词之间,在名词与名词之间也同样存在。例如:

(5)鲁迅的书。

(6)小白兔的杯子。

名词“鲁迅”和“小白兔”作为定语分别是“书”和“杯子”的所有者,这时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领属关系;也可以是对“书”和“杯子”的性质的说明,比如“鲁迅写的书”“画有小白兔的杯子”。

下面是因语义关系不同而导致歧义的另一种情形。例如:

(7)在火车上写标语。处所状语“在火车上”可以是说明“写”这个动作进行的场所,也可以是表示“写”的结果“标语”所处的场所。

2.因语义指向不明而导致的歧义

语义指向,是指一个成分与某一成分发生直接的语义关系,句中某一成分如果语义指向不明,就会引起句子的歧义。例如:

(1)他又把英语读了一遍。如果“又”跟“英语”发生直接的语义关系,既在语义上指向“英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先做了读英语之外的其他功课”:但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他读英语不止一遍了”,这时跟“又”发生直接语义关系的就是“一遍”了。

(2)小李有个儿子很骄傲(可能是小李很骄傲,也可能是小李的儿子很骄傲)。

(五)语境因素造成的歧义

语境歧义是指说写得的表达有明确的语义内容,而听者在理解时由于受语境因素的影响产生了歧解。语境歧义一般是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产生的。例如:

(1)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何医生在给“狂人”看病时说:“不要乱想,静静养几天,就好了。”又对“狂人”的哥哥说:“赶紧吃吧。”何医生的两句话都有明确的含义,前一句是说“好好养病”,后一句是说“赶紧吃药”。但“狂人”的理解却是“养肥身体供他们吃”和“赶紧吃人”,显然,“狂人”一开始就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吃人的社会里,因此才产生这样的歧解。

(2)再看曹禺《雷雨》中的一段对白:

周朴园:我听说你现在做了一件很对不起自己的事。

周萍:(惊)什——什么?

周朴园:(走到周萍面前)你知道你现在做的事对不起你的父亲么?并且——(停)——对不起你的母亲吧?

周萍:(失措)爸爸。

周朴园:(仁慈地)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稍停)(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在家很不规矩。

周萍:(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

……

周朴园:公司的人说你总是在跳舞场里鬼混,尤其是这两三个月,喝酒、赌钱、整夜地不回家。

周萍:喔,(放下心)您说的是——

周萍为什么会由惊恐失措转为放下心?因为他先误解了周朴园的话语。周朴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件很对不起自己的事”这样一个可以与两个话题相关联的断语:它可以是指周萍在外鬼混的事,也可以是指周萍与继母繁漪之间的乱伦关系。周萍误解父亲的话语,从内因看,是因为他心中有鬼。

二、歧义的消除

消除歧义的方法可以有以下五种。①语音制约,可以通过轻声、声调、重音和停顿来区别。②语境制约,主要是指语言交际的具体环境排除了歧义。③同义词替换,比如:“一个学生的建议”,把“个”改成“位”就不会处所歧义了。④增添虚词,比如:“学校图书馆”,在中间加一些虚词“和”或“的”就可以避免歧义。⑤变换句式,比如:“他在火车上写字”有歧义,但改成:“他把字写在火车上”就不会有歧义了。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吕叔湘.歧义类型[J].中国语文, 1984(5).

[3]王建华.语境歧义分析[J].中国语文,1987(1).

[4]王维成.从歧义看句法、语义、语用之间的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1).

[5]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徐思益.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歧义现象[J]. 中国语文,1985(5).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大力士”纸片人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试论现代汉语人体器官量词的类别
现代汉语“形容词+‘一点’”的语义特征分析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