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标作课 因人设梯

2014-07-17 06:39陆晓倩
教师·下 2014年5期

陆晓倩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高、中、低学段,每个年级,每篇课文,每种不同类型的语文课的教学目标都是不一样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依纲贴本,从目标出发,去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这样我们才不会迷失自己,才会绘就语文教学的精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依标作课;因人设梯

小学语文教学高、中、低学段,每个年级,每篇课文,每种不同类型的语文课的教学目标都是不一样的,只有依据目标作课才能做出特色,做出高效。但目标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是主体,一切要依学生的实际来设定扶梯,才能有效生成。

1.解读目标,走出传统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

过去,我们常常拿到一篇课文就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之类的分析、记忆,为什么现在不提倡?让我们看一下现行的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我们会发现现行课标对小学语文课程的范畴定位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请注意:在这里强调是“运用”而不是“应用”,换句话,就是作者是那样说的,那样写的,学生如果来写这样的文章会怎么写,怎么说,这才是学习语文的目的。所以,在现在的语文课上,我们常听到教师问学生:“你读出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而不是过去的划段落,问方法的套路了。正如朱光潜所说:“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这种微妙的教学变化,实则就是“运用”一词的正确解读。以前的教学大纲和2001实验课标都有“正确理解”,而新大纲避开了理解,指出理解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这里的“运用”不只是说和写,也指倾听和阅读,在扎实打好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基础的过程中,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一篇文章当它成了教材的时候,除了获取它的“情”,得它的“意”,还要获取它的“语”,习它的“言”。怎样用精当贴切的语言来表达,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作为教师要引领学生揣摩文本的用词造句、探寻和发现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掂量和品味语言文字的质地、情味、分寸和美感。

2.了解学生,强化目标

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如果这个班学习基础扎实,我们可以多发展学生的能力,多在拓宽上做文章;如果这个班基础差,就没必要做偏难的题目,训练要找准学生的“软肋”,进行少而精的练习。

我们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和每个教学环节上,同样要依据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引发他们的兴趣,情绪不同,状态各异,学习效果迥然。同样的知识,学生爱用什么方法去学习,我们要在了解中作出相应的调整,盲目执教,会造成师生资源的浪费,甚至是师生情绪的对立。当学生不认真听讲或不愿意配合训练时,作为教师要多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不能用高压甚至恐吓来管理学生,要用润物无声的手段去影响学生。尽量地一课一得,综合全书、全年段,将知识点、能力点等进行分散训练。

3.学习文本,渗透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落实主要是通过文本的学习来渗透,其中不仅要掌握年级目标,更要注意每个课时的目标,特别要注意的一个隐性目标,就是要上出每一课的特色来。

如《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时,作为教者就要了解作者,了解《水浒传》的特色,而后分析文章才能以点带面,带出水浒的特色来。《水浒传》是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先天就有口语化特点; 经过施耐庵等文人作家的加工创造,成为纯熟的优秀的文学语言。生动、活泼、生活气息强,人物语言个性化成就高,吸收民间说唱文学的语言成就,带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酣畅淋漓,无论是叙述事件还是刻画人物都能达到绘声绘色、形神毕肖的地步。写人物如人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个性化的高度。

当我们了解了《水浒传》的特点之后,重温五年级阅读要求和《林冲棒打洪教头》内容时,就会很自然把语言动作的分析作为主要目标来预设。如:林冲连说“不敢,不敢”“只好”“请教” 说明他忍让谦虚;林冲纵身跳出圈外,叫了一声:“我输了!” 表面上说“就算我输了”,实际上是说不好使出真本领,说明他机智。从“一横”“一退”“一扫”说明他沉稳机智、武艺高强。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依纲贴本,从目标出发,去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这样我们才不会迷失自己,才会绘就语文教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