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丽
在小学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目的在于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通过探究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根据现代课程改革的理念,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特点等,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如创新情境,提出问题,合作学习等,探索一条符合构建学生主体性发展学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合作探究主体发展教学模式课程理念一、学生主体教育观的具体内涵
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因此,学校教育首先必须明确“为谁服务”的目标。学校教育的主体包括两个主要方面:首先,是教育者,这一部分内容包括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队伍两个方面。其次,是被教育者,也就是广大学生。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教师的课堂教学目的在于为学生服务。教师的所有活动,其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立足于为学生营造一个高效、自主、合作的课堂教学而努力。
构建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是学生主体教育观的体现。在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因学定教。学生主体教育观的基本内涵是,一方面,教师教学要依据小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另一方面,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从立足学生,从学生的“学”出发。这里提到的“学”,侧重的是“学情”,既包括学生的学习基本情况,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判断学生效果的好坏,主要判断标准并不是教师的教,而应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学生主体教育观下,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应该立足于对学生的评价上,要看学生“如何学”“学的如何”两个方面。归根结底,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实为学生如何学服务的,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为学生学得如何服务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落实在学生高效学习以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面。
二、主体性教育观下的教学原则
1.主体参与原则
主体参与的原则,强调的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能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一原则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体现了构建学生主体课堂的目标。在数学课堂中,主体性学习体现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全体性和全面性,同时也强调学生参与学习的全程性和主动性。全员性强调的是,主体性课堂教学中,不忽视每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不能仅仅关注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全面性强调的是,在课堂学习的各个重要环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空间,而不是仅仅在某些环节让学生参与。深入性指的是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动员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要重视学生学习的效果,侧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独立自主性等。
2.及时反馈原则
在主体性教学模式下,要落实好及时反馈的教学原则。及时反馈属于教学评价的一个侧面反映。通过及时反馈,可以让师生及时了解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同时,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情和教情,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和教学密度。同时,学生及时反馈也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表现。教学反馈贵在及时,在操作时要通过多种措施来实现。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引导学生课前的质疑以及课上的参与,当堂检测和课后练习都是有效的反馈方式。有效及时的反馈方式,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能让教师比较容易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过程。
3.激励评价原则
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善于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要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要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把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效果上。教师评价应该强调激励效果,在鼓励学生的同时,恰当委婉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要鼓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小学数学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实践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是教师巧妙设置的“问题情境”。要想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从学习中产生愉悦感,强化学生的参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做好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自己身份的转变,不应该把自己扮演成一个高高在上的角色,而应该放低位置,通过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把知识传达给学生。如果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比较感兴趣,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被激发起来,自然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让学生由对知识的不了解,到对知识的了解,由了解不多,到了解较多。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从未知到已知,学习是学生对知识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创设回答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有质疑的空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要小而具体,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问题设计的不能太大,太抽象,这样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没有针对性,缺乏目标性和方向性,也导致学生对学生兴趣不浓厚。教师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自主作出回答,并适当鼓励,这样才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和信心。
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的构建,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同时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于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潜能,这样才有利于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贯彻。
参考文献:
[1]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