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岳勇
摘 要: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人,或是社会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身难忘的。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关键词:惩罚;教育;成长
在当前素质教育人心所向的今天,教育的目标逐渐转向以人为本,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得发展这个理念上来。教育部、老师们谈“罚”色变,忌提“体罚”。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惩罚”并不是大家口中的“体罚”。惩罚是教育,而体罚则是伤害。我这里所说的“惩罚”是指在关爱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这种教育方式是爱心关怀的另一种教育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我们做教师的经常挂在嘴边教育学生的原则。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
一、实施惩罚的必要性
1.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的比例,他们受到家里所有人的宠爱,即便是在农村也一样。尤其像我们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家庭对孩子特别是对男孩子过分地宠爱,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家里一切事情父母包办,导致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大大减弱,而且现在很多家长都提倡“拇指教育”,一味地表扬孩子,使他们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都不知道。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大人们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接受大人们那种表面上的夸奖。可见只是一味地表扬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益,结果会害了孩子。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严格管教是必要的。比如,孩子性格孤僻,就应该引导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比如,孩子不爱学习,就应该引导孩子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比如,孩子动手能力不强,就应该鼓励孩子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
2.留守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农村学校。留守生就是指父母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亲属代为监护的学生。他们在家无人管,在校不服管,学习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极少数学生甚至与校外的地痞、流氓混在一起,在家骗爷爷奶奶的钱,在外上网玩游戏……对于这些留守生中的问题学生,难道我们教师要任由他们放荡下去吗?如果不采取措施,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对还是错呢?难道这些学生会主动改过自新吗?
二、惩罚的有效性
1.惩罚要及时和坚决
及时的惩罚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体验更深,能使他们更加及时、更清楚地看到犯错误后造成的后果。延迟的惩罚会因时过境迁而使学生忘记、淡化错误行为,惩罚意义也不大。教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不能听之任之,等到学生的行为造成危害后,再来“揭伤疤”“算总账”,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反感和对立,不利于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有效的惩罚应该立场坚定,而不要让学生感觉到实施者的犹豫或动摇。我任教的班有一位男生,也是位留守生,刚开学第一天就喜欢在班级捣乱,而且很懒,话很多,总是喜欢对别人做些小动作。一开始我只跟他说些大道理,并没有对他及时做出惩罚。后来他变本加厉,作业不做,在外玩游戏,夜不归宿,甚至还跟人家打架,跟校外不良青年混在一起。对于他这种行为,我不得不采取措施了,第一次打电话给他爷爷没效果,我只得再次把他爷爷叫到学校。在他爷爷面前我跟他说:“我以后不会再管你,你自由了,回去吧,学校不会留你。”其实我已在私底下偷偷跟他爷爷说只是吓唬他,希望他能配合。一听说没书读,他竟然哭了,还叫我给他一次机会,我当时坚决不同意,叫他回去好好想想。之后他在家待了一天,第二天晚上他全家人包括他爸爸、爷爷、叔叔都到我家里,而且他还写了很长的保证书,哭着求我给他一次机会,我看他其实蛮孝顺的,特别是对他爷爷,可能是受校外不良青年的影响才会变成这样,他答应我今后好好做,我当然给他机会来上学。毕竟教育是循序渐进的,教育的稳定也不是靠赶走一些不良学生来维持的。
2.惩罚要有度
在惩罚时要避免粗暴的批评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粗暴的批评语言和行为只会起到讽刺、挖苦、打击和伤害学生的恶性后果。尖刻导致学生逆反思想的产生,最终导致教育失败。有些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往往“杀一儆百”,以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有部分教师当着其他学生、老师甚至家长的面历数学生的斑斑劣迹。这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局面。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通过找学生个别谈话、慢慢疏导,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基础上批评,能让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错误,乐于接受师长的批评教育。刚开学不久,我管理的年级就发生了一起偷窃事件,一位男生偷了班上另一个同学的手机。后来我把这位男生叫来私底下谈话,问了那天发生的事,他一口咬定自己没偷,说是别人放在他那里的,当然其实我早已知道是他偷的,藏在裤袋里面当场被人看到怎么可能是别人放进去呢。但是我还是没揭穿他,只是跟他说了这种行为的严重后果,即使是别人放在他那,也要马上跟老师说,不能隐瞒。当时,我先叫这位学生回去上课,让他自己去思考一节课,想清楚之后再来我这里。其实这位男生还是很乖的,我相信他也只是一时糊涂,如果我在全班揭穿他,那他以后如何做人,如何与同学相处。我们在惩罚学生时一定要“路留一步,味减三分”,给学生留有改正错误的余地。有时候处理此类事件,冷处理比一味的批评教育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当然这位学生后来主动跟我来澄清了他偷手机的事实,也保证今后不会再头脑发热去干这种事情。
3.惩罚要说因
向学生解释惩罚的原因,这也是最为重要的。当犯错的学生听到教师向他们解释自己的行为为什么错误,会产生哪些有害后果时,他们常常会获益匪浅,并且以后能更有效地控制后果。我们年级有位智障的男生,而班级的另外两位男生几乎每天都要欺负他,当然我知道其实他们也只是跟他玩。有几次我看到他们俩老是想要把他掰倒。我每次看到这些都很生气,但那个男生又拿他们没办法,于是我找了那两位男生谈话。我说:“你们俩每天都这样跟他玩,你们每次都赢,是不是觉得很开心?”他们说:“是的。”我又问:“那你们知不知道他愿意,他也开心呢?”他们摇摇头。我说:“其实他一点都不愿意,在众人面前你们把他掰倒了,他会很难受的,他也有自尊心的啊,反过来换做是你们会是什么感觉?其实他很自卑的,如果你们再这样欺负他,他会更自卑、不开心、无奈,你们觉得的呢?”“老师,以后我们再也不玩他了,我们还会保护他的。”“那你们说老师应该怎么惩罚你们呢?”“老师你就让我们在操场跑20圈好好反省,并且以后让我们保护他不被别人欺侮。”有时候,能让学生自己主动要求惩罚,更能让学生铭记于心,更加服气。
4.掌握惩罚的主动权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教师在批评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调查事件的来龙去脉,不能犯“一竹竿打死一船人”的错误。因为了解、调查清楚后,就可以把被动批评变为主动批评。恰当、适时的批评犹如一剂良药,使人幡然醒悟,催人奋进。不经调查的批评是对学生的不公平,而犟学生会背上思想包袱,不服气之余会继续犯错,而内向学生则会对老师产生意见,意志会极为沉沦。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这一点我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因为每次我都会调查清楚后再做决定。所以,我所管理的年级组,每次有学生犯错而要接受“惩罚”的时候,都会比较服气。只有真正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真正掌握惩罚的主动权。
5.对于正确的行为实施正强化
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会让他们意识到不该做什么,并且在学生实施正确行为的时候,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比如,我每次上课前都会表扬作业做得最好的几位学生,这样会比批评作业做得不好的学生有效得多;比如,每次年级组中有学生做了好事,我都会大加表扬,目的是让经常做“坏事”的学生感到内心羞愧,这样会比批评他们来得更好。
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忌提“惩罚”,因为他极易被误导为“体罚”。但是适当的惩罚的确是帮助学生克服和杜绝不良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做错事会受到惩罚,但正是因为惩罚,学生所犯的错误才可能会越来越少,这对于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只是应该要讲究惩罚的艺术,要用爱去惩罚学生——因为我真的爱他们!我真的希望他们能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莫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3.
[2]季索月.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天成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