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模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014-07-17 16:55范元龙
新课程·上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模仿作用语文

范元龙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模仿”能增添课堂活跃气氛,能使语言形象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模仿;语文;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照本宣科,或者是僵硬、死板地“填鸭式”教学。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极为不利。为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采取一些方法,尽量做到生动、形象、直观,并能寓教于乐。这样一来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让语文课生动形象,充满乐趣其实并不是难事,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条就是本文要讲的“模仿”。

所谓“模仿”就是指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分析人物(包括童话、寓言中的一些动物)时,对文中的人或动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外貌等进行模仿。这种模仿如果运用得当的话,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学生理解课文、提高教学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模仿人物的动作

黑格尔说:“能把一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因此,要了解人物,就要先了解这个人的动作。教师通过对文中人物的动作的模仿、分析和讲解,就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

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一文第三段写道:“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对于蔡老师的这一举动,很多学生是不易理解的。为了弄清蔡老师做这样的动作的目的和意义,光靠教师的口头讲解是不够的,最好还是依照蔡老师的做法在课堂上给学生示范一遍。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准备好一根鞭子,在读完这一节后,找到一位上课不专心的学生故作凶狠之态,同时用鞭子故作打他的动作,这位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鞭子,一定会本能地闪躲并用手抵挡,结果我的鞭子却轻轻地落在了他的手上。我的动作一结束,学生都笑了起来。很显然,学生从我做的动作中悟到了什么,而那位被“打”的学生也有所醒悟。这真可谓“一石三鸟”:既巧妙地提醒了那位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学生,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通过动作模仿,学生很快就知道原来蔡老师是假装发怒,其内心还是很温柔、很慈爱的。

二、模仿人物的语言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靠语言来表达。恰当的语言能生动准确地揭露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想法。正所谓“言为心声”。

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中对杨二嫂的描写便是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来实现的。如,“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不认识我了吗?我还抱过你咧!”“忘了?还真是贵人眼高……”对于这些话语,教师如果只按一般的常规方法去朗读和讲解的话,学生是很难有具体可感的形象认识,也很难从中体会到什么。这时教师就应当模仿杨二嫂说话时的尖利高叫之声,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让学生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电影、电视剧中的那些“泼妇”形象。这样一来杨二嫂那种尖酸、刻薄、势力、自私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同时教师在模仿人物说话的过程中,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教师在分析闰土的性格特点时,也可以用一种低沉、缓慢,而且带点笨拙的男低音来模仿中年闰土的语言,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一个忠厚老实、麻木迟钝、年老懦弱的农民形象。可以说这种模仿比教师照本宣科、枯燥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模仿人物的神态表情

人物的神态表情其实是人物内心情感的一种外在反映,不同的表情代表着不同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人物的神态和表情当中体会出人物的内心感受。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一文第六段写道:“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得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得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这里的“不屑置辩”和“颓唐不安”便是孔乙己内心情感急剧变化的见证。怎样来理解孔乙己这种变化之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师除了讲解,还应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并根据自己的想象模仿出孔乙己当时的神态和表情,反过来又可以从这种表情中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轻松地让学生感悟到孔乙己当时的内心感受——“不屑置辩”,是孔乙己自视清高,蔑视他人的迂腐表现;“颓唐不安”则是当别人刺痛他伤疤时他内心无比痛苦的表现。

四、模仿人或动物的外貌

这一点对于高年级教师来讲一般不需要,但对于低年级和幼儿园的教师来讲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讲解寓言和童话的过程中,教师自己或者让学生戴上自制的简单面具或象征性的饰物,然后上讲台进行模拟表演,这样绝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狼和小羊》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戴上狼和小羊的面具或头饰等,并配以语言和一些动作,在讲台上进行模拟表演。这样一来不但给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这种形式生动形象、直观、有趣,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模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只要教师用心去“模仿”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如果教师处理不当的话,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在课堂上“模仿”,教师首先要以学生理解课文为目的,切不可哗众取宠,无意而为。其次要注意分寸,模仿既不可失真,也不可过于夸张。再次不能滥用,否则会浪费时间、得不偿失。最后教师要注意维持课堂纪律,既要放得开,也要收得拢。

(作者单位 江西省鄱阳县白沙洲乡学校)

?誗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模仿作用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探
智残儿童构音困难教学中的感悟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