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世界大学城”平台中教育资源的共享

2014-07-17 10:03黄路瓯何飞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共享教育资源

黄路瓯++何飞

摘 要:教育资源共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本文探讨了在“世界大学城”中可共享的教育资源,机构内外部环境对资源共享的影响以及平台中教育资源共享的意义。

关键词:世界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8-0050-03

教育资源共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也指出“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率”。李岚清同志也曾提出“各高校相对独立,但资源共享”。[1]但在实体大学之间,即便是处于大学城内的大学,由于资源共享的意识不强、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利益冲突导致动力不足等原因使得教育资源的共享层次不深、质量欠缺。

“世界大学城”空间是依据六度分割理论,集远程管理、即时通讯、视频直播、远程教学、数字化图书馆等功能的云计算远程教育互助平台,是一个跨学校、跨地区的开放式教育和学习平台。作为一个具有开放性的虚拟教育云平台,它有效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一、“世界大学城”共享的教育资源分析

1.教育资源的概念

广义上来说,教育资源是指为教育提供的人、财、物总称。大体包括五个方面:学生资源、教育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及无形资源。狭义上来看,教育资源指师资、课程、图书资料、实验基地、校园环境、公共服务、校园文化等教学资源。[2]

而作为社会资源之一的教育资源又可看作是包括自有教育活动和教育历史以来,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费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设施以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

2.在“世界大学城”可共享的教育资源

为了便于探讨教育资源在“世界大学城”的共享问题,不妨将教育资源分为三大类: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硬件资源包括教室、实训实验室、体育运动场馆场所、仪器设备等;软件资源指在教育过程中对硬件资源的使用和开发所显示出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包括师资力量、专业分类、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3]信息资源参照教育部颁布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31)包括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网络课程等。

“世界大学城”是依托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特别是以云计算为特征的网络技术发展而来,基于个人空间为基础,院校机构为平台、网络交互学习为重点的“人人建设、人人受益”的资源共建共享型网络教育学习服务平台,是一座虚拟的“大学城”。所以在“世界大学城”可共享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

具体来说,“世界大学城”共享的资源有:课件类(教学文档、课堂演示型课件、多媒体交互式课件)、专业学习空间(网络课程、专题学习)、多媒体视频材料、行业企业和名师名家的实践案例、电子期刊出版物、协作交流的群组讨论工具等。

二、用“SWOT”分析法对“世界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的环境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综合分析法,综合考虑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的方法。其中,S指组织内部的优势(strengths);W指组织内部的劣势(weakness);O指外部环境机会(opportunity);T指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

如果我们把“世界大学城”看成一个机构、一个组织的话,那么利用SWOT分析法可以分析:

1.“世界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的优势(S因素)

入驻“世界大学城”的高校层次多样,既有综合性大学,又有专科性大学,还有为数众多的高职高专;既有研究型、教学型大学,又有应用型高校;既有中央、地方、省部属等公立高校,又有各种社会力量办学高校。高校层次的多样性意味着共享教育资源的多样性。

2.“世界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的劣势(W因素)

“世界大学城”作为一个教育平台,其行为更多的是一种自发、自觉,有些资源可能今天还在平台内,到了明天就被撤销,随意性比较大。当然,“世界大学城”可以建立资源库和资源共享的机制。

3.“世界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的机会(O因素)

“世界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的机会一是“全球化”趋势,“全球化”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一种开放、合作、交流、共享的思维。在教育领域的启示就是要打破学校之间界限,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二是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是量的需求,而是质的需求,但所谓“好大学、名牌大学”毕竟是稀缺资源,怎么才能让更多的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呢?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就成为一种选择。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资源的利用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可以共享。

4.“世界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的威胁(T因素)

“世界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的外部威胁主要是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意识强烈,很多高校的资源不愿意拿到平台上来共享,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总而言之,“世界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的环境是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多于威胁。

三、“世界大学城”平台中教育资源共享的意义

1.“世界大学城”平台中教育资源共享符合无边界高等教育理论

无边界高等教育指的是一种开放的高等教育理念,是在高等教育全球化、产业化以及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推动下,高等教育活动跨越传统模式中的制度、形式、机构、空间上的边界而进行的交流与沟通。[4]

无边界高等教育理论一个基本特点是课程的流动性,课程的流动性完全符合共享概念,尤其在“世界大学城”的框架下,这种流动性更加便利,也带来了学习成本的低价化和学习方式的开放性。

无边界高等教育理论作为一种交流、开放、沟通、合作的教育理念,实际上就是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为所有愿意学习者提供资源。无边界高等教育理论非常重视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而这恰恰是“世界大学城”平台的特长。

2.资源共享的集群效应可降低教育成本

集群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西方经济理论,它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机构的集合群体,集群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互补而促进共享。[5]

“世界大学城”这个网络化平台有利于各种教育资源的收集、整合、优化,类似的产生了集群效应。在这个平台中的个人也好,院校也好都可以在这个集聚区内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共享,而且由于网络平台的特点,并不会由于你的使用而减少他人的使用,这就产生了正的外部性经济利益。从经济上来说,正的外部性降低了经济活动的生产成本,增加了消费者的效用。所以,“世界大学城”对资源共享而产生的集群效应可以降低教育成本。

3.资源共享可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交融,有利于多元化的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在“世界大学城”这个无地理边界的虚拟城市里,通过群组讨论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交际,促进了不同校园文化的交融、碰撞和整合,加强了文化了解和文化认同。与此同时,不同类型、不同高校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也为校园文化交叉与融合的实现提供了具有很大潜力的平台。

4.资源共享对课程教学的推动

“世界大学城”空间是一个透明度极高的网络平台,其内容公开,除了共享资源的丰富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互动性。这种互动性一方面基于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空间里,可以分门别类地聚集自己的学习资源,如果有疑问可以通过空间留言或者发私信与教师交流。另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空间建设课程资源,解答学生问题,指导学生学习等。这两者都有赖于资源库的建设,不论是老师的教学资源,还是学生的学习资源。

所以,我们常说在空间里建设或者说在建空间,很多时候就是在建设空间的资源库,有文字、图片、视频、动画。那么我们建设这些空间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用于教学、用于学习。如何在这样的空间教学背景下,在教学时有效地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呢,这就要求老师对课程教学要有创新、有改进。自己建设的资源可以拿出去给别人共用,别人的资源你也可以收集起来为我所用,换句话说,资源的共享推动了课程教学的改革。

5.资源共享对学生学习的促进

资源共享的最终目的和最终落脚点是在学习者,在高校来说就是学生。梅贻琦先生曾经讲过一句传世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见师资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资源的共享、群组的交流互动,教师的水平可以得到整体提高,必然对学生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一个封闭性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容易固步自封,优秀的学生不愿意将自己好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学习资源给大家分享。这样,他可以保持自己学习的领先地位。但在“世界大学城”资源共享的氛围内,学生如果不交流,使自己处于封闭状态反而会落后。

在笔者所在学校,大部分学生进入“世界大学城”是想拓宽知识面,获得多学科知识,成为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充分接触到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或者可以说是“世界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的真正要义。

四、教育资源共享的四个层次

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主要分八大类: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文献资料、课件、案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二是网络课程资源;三是资源的评价;四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在这四个层次中,网络课程和素材类教学资源是基础,是需要规范的重点和核心;而第三个层次是对资源的评价与筛选,需要对评价的标准进行必要的规范;第四个层次是工具层次的建设,网络课程和素材类资源的具体内容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对应的管理系统必须适应这种形式的变化,充分利用它们的特色。

教育资源的共享,不论是虚拟空间,还是实体大学,应该说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世界大学城”借助于它的网络云技术在虚拟大学的资源共享中走在前面。但换个角度来看,我们要共享资源,这个资源从何而来呢?我们在关注共享的时候,是否要想想共建,否则资源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共享也就成为空谈。

参考文献:

[1]张小良,唐安国.独立与共享:大学城的运行目标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02(5).

[2]孟永红.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的机制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3]叶志坚,华敏.大学城距离“共享”还有多远——对某大学城教育资源使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4(4):15-18.

[4]江波.大学城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共享潜在优势及其发挥[J].文教资料,2008(18):144-145.

[5]张宝蓉.无边界高等教育: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概念——以美、英、澳三国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30-34.

(编辑:李晓萍)

猜你喜欢
共享教育资源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谈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褪色的“共享”
挂羊头卖狗肉的“共享”营销
黔江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图书馆与出版企业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因素分析
网络教育资源为什么存在“数字废墟”——中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之难点剖析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