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继强
当今许多家长和学校由于受到升学考试的影响,对孩子教育是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以至于学生礼仪观念淡薄,在思想品德方面有滑坡的趋势。部分学生在学校里,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礼让,不讲礼貌;还有部分学生随心所欲,满口粗言滥语,虽知自己在礼仪方面做得欠妥,但仍是我行我素,这些现象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追求自我的完美。争当“名牌”人,强调“外包装”者有之;注重“脸蛋靓”、在乎“身段好”者也有之,但这些均不足以使人发生美的质变。只有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才是实现完美的最佳方法,它可丰富人的内涵,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实力,使人们面对纷繁社会时更具勇气,更有信心。同时个人礼仪也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处处注重礼仪,能使你在社会交往中左右逢源,使你在尊敬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对你的尊敬,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趋融洽。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礼仪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内容。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因此,学生应具有的礼仪常识是学校礼仪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在活动中,在与教师和同学相处过程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礼仪。德育课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战场,更要注重礼仪教育,德育课教师要把礼仪教育知识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敦促学生积极参与,努力坚持。
第一环节:上台主持和演讲的礼仪
(1)站姿:站姿是一种静态的美。正确的站姿是: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颌、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屈腿,主持和演讲时不宜手插口袋里或交叉放在胸前,更不可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这种现象都是有失传统,不重礼仪的表现。
(2)微笑:是对他人表示友好的表情,不露牙齿、嘴角微上翘。
(3)鞠躬:上台先鞠躬,简单地问候。讲完后再行鞠躬礼时,双目注视下面的同学,面带微笑,然后身体上部向前倾斜自然弯下15~30度左右,低头眼向下看。
(4)服装要求:校服穿得要整齐,拉链必须拉上。
第二环节:回答问题时的礼仪
(1)举手要求发言或应老师要求起立回答问题。
(2)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
(3)对教师要使用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如果老师点到自己而又不能作答时,应站立端正,以抱歉的语调向老师实事求是表明。
第三环节:小组讨论时的礼仪
(1)与同学交谈时要保持一定距离,声音适度,不得对人口沫四溅。对方发言时不要东张西望、面带倦容。这样就会给人一种心不在焉,不懂礼仪的印象。
(2)在向别人问话时,要和气大方,吐字清楚,意思表达明白;回答别人时也要做到谦和、朴实、含笑、耐心的仪态。
(3)自始至终都要聚精会神地倾听对方的谈话,必要时进行表情或语言上的呼应。不可轻易打断别人的谈话,更不能强行转换话题。
(4)讨论时双方都要注意站姿和坐相。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各种小动作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这种现象不仅不尊重他人,也损害个人形象,更无礼仪可言。
第四环节:学生课堂礼仪
(1)上课: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等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起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
(2)听讲: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声音要清晰响亮,并且使用普通话。
(3)下课: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老师宣布下课时,全体同学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
(4)遇特殊情况迟到,应在教室门口止步,喊“报告”或轻敲门,并主动向老师说明迟到的原因,要做到态度诚实,并得到老师谅解和许可后,方可入座。
第五环节:路遇教师的礼仪
(1)右行礼让:在校园、上下楼梯、楼道或街道上行走时,靠右侧行进。遇到师长、客人、长幼、妇、残、军人进出房门时,主动开门侧立,让他们先行。
(2)坚持在校内讲普通话。早晨要向老师问好,傍晚见到老师要说老师再见。
综上所述,身为教师必须强调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更要以身作则树立礼仪模范,特别是要重视学生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相信会有师生个人的收获,会有学校集体形象的提升,更会有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