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俗文化之美

2014-07-16 16:00黄德宽
出版广角 2014年10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中华文化民俗

黄德宽

同窗殷伟研究传统文化,著述甚丰,影响颇大。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勤勉的治学精神,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图说中华神祇文化丛书”,再次凸显殷伟君一以贯之的治学特色,相信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可谓举世无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使命。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认知。近年来,许多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学者为此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殷伟君的研究在众多学者中独树一帜,他特别关注的是与普通中国人生活联系密切的各种文化现象,而这些文化现象又多是不太容易引起学者关注的问题。他的研究似乎更接近于民俗学,也可以说是民俗文化的研究。比如,他对民间“福文化”“沐浴文化”“鱼文化”“神鬼文化”等主题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民俗图景。这些文化现象虽然是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长期以来,却并不为主流文化研究学者所重视。

传统文化的研究不仅要深入挖掘那些高文大典所保存记录的内容,研究那些影响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进程的主流文化,同样还要关注在民间传承发展,与亿万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文化,只有二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图景才会得到最为真实而全面的展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殷伟君的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

中华民俗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复杂,民俗文化学者认为:作为农耕文明古国,中国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形成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形式多样。总体上包括:与物质生产和消费相关的经济民俗类,以宗亲和婚姻为基础的社会民俗类,以信仰崇拜和传统节日为代表的社会民俗类以及民间文学艺术和竞技等活动体现的游艺民俗类。各大类别民俗又可细分为不同的民俗系列,从而构成中华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民俗文化活在民间,深入国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但是文献记载却极为有限。数千年来,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民俗文化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和现代化思潮的冲击,使一些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元素快速趋于消亡。因此,开展中华民俗文化的研究,不但是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文化的需要,而且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保存历史文化记忆来说也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中华民俗文化研究是一项需要有开拓精神的工作,研究者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爬梳出极为珍稀的、零星的民俗文化记录,如何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和民間传说中捕捉有价值的文化信息,不仅取决于研究者的学识和专业素养,更依赖于研究者敏锐的视野和孜孜以求的精神。殷伟君多年来在这一领域辛勤耕作,涉猎广泛,从文献纪录和民间流传的各种资料和传说中,清理出一个个民俗文化主题,并收集了众多的原始材料,这对民俗文化研究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民俗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方式有其特殊性。研究民俗文化的方法、阐释民俗文化的方式,在遵循一般意义的学术范式的同时,也应该有其独特性,我认为殷伟君在这方面进行了很有意义的尝试。他的民俗文化著述,图文并茂,语言简洁明快,尤其是“图说”系列确实是阐释民俗文化一种很恰当的方式。正是由于其形式与内容的较好结合,这些图书才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民俗文化虽然不是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但是毫无疑问却是那个时代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鲜活存在。中华民俗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民俗文化深层的内涵和价值,有待更多文化研究学者的关注和开掘。殷伟君在这个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我期待他在保持自身研究特色的同时,能够对民俗文化开展更加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从更高学术层次上揭示中华民俗文化的重大价值,以贡献于中华文化的研究和当代文化的建设!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中华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