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2014-07-16 16:39:17张紫蓉
考试周刊 2014年29期
关键词:圆柱三角形体积

张紫蓉

数学生态课堂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用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动态生成的思想,指导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教与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与适应,教学环境的创建等。数学生态课堂是用生态的理念,力求营造一种和谐的、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教学生态环境来传授知识、学习知识和交流知识的数学课堂。它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沟通。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理想的教学环境应是和谐的、绿色的、生态的。日本教育家佐腾学提出了“润泽的教室”:教室中要洋溢着美好与感动。在润泽的教室里,学生或出神倾听,或点头会意,或边听边记,或相互议论,有时肃然静穆,有时哄堂大笑。试想在这样轻松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效率能不高吗?当然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放下架子和学生做朋友,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犯错误、纠正错误的权利,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营造和谐民主又充满情趣的氛围。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亲切感。”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生态环境,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情境。例如特级教师魏洁老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找规律》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看电影的时候你最想和谁坐在一起?(好朋友)要和好朋友坐在一起,就要拿什么样的票?(连号的票)如果这里有1-10号的电影票,要拿2张连号的票,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请你独立思考,可以写写,画画,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忙开了:画图、连线、圈圈、平移……得出了10张票,9种不同的拿法。

如果好朋友有三个,要坐在一起,那又有几种不同的拿法?四个、五个、六个连在一起呢?

看电影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而且想和好朋友坐在一起看。所以魏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找电影票连号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究,全班交流,物体的总数、平移的次数与得到多少种不同拿法之间的联系渐渐明朗,对如何找规律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关注动态的学习生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也是生态课堂极力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关注课堂生成,关注学生的动态信息。学生的信息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稍不留意就会消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后,为了让学生区别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体积之间的关系,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一个圆柱体,它的侧面积是75.36平方厘米,半径是3厘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同学们大都按照平时的解答方法,就是先根据圆柱的底面半径,用圆周长公式计算出圆柱的底面周长(2×3.14×3=18.84厘米),再用侧面积除以底周长算出圆柱的高(75.36÷18.84=4厘米)。然后根据底面半径和圆柱的高求出圆柱的体积(3.14×3的平方×4=113.04立方厘米)。正当我准备结束这题,准备下一题的时候,突然胡同学举手说:“老师,我是这样做的:75.36÷2×3=113.04立方厘米。”结果是一样的,这样做有没有道理呢?同学们进行了讨论,一位同学说:“老师,他是用侧面积的一半乘了半径,我看没有道理。我们知道圆柱的体积就是底面积乘高。”其他同学也附和着,说他是凑巧。胡同学却坚持自己的解法是正确的。只见他上前拿起讲台上的圆柱体体积演示教具,把拼成的长方体放倒了。几个平时脑子灵活的同学,盯了一会,突然叫起来:“老师,我明白了,他的方法是正确的。现在放倒的长方体,它的底面积就是原来圆柱侧面积的一半,高就是原来的半径。”有了教具的演示,同学们茅塞顿开,明白了原来圆柱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以高”来解答。“太精彩了!多有创意的见解啊!”我带头给胡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教学过程的最终结果,更多的是由课堂的推进状态及教师的处理方式决定的。胡同学及时生成的思维亮点点燃了创新的火花,使教学获得了精彩生成,使课堂焕发了生机。如果教师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想法,就会抑制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样的课堂充满了学生的质疑、讨论。在课堂这个独特的生态场中,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评价是多向的,在学生的相互交流、倾听与启发中,教学过程成了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被认同的过程,学生亲历体验,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数学思维得到发展。

四、构建自主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这都说明一点,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必须考虑到人的生态性,不能忽视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的过程,只有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在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我是这样设计的:(1)三条线段一定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2)学生独立思考后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说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说不能,有的说有时可以,有时不可以。(3)答案不一,我们可以做个实验研究一下(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来围三角形)。学生合作后对“4厘米、6厘米、10厘米”这组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还是意见不统一。接着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这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过程,学生终于明白了。通过合作探究并汇报交流得知: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探究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全部参与其中,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索、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总之,构建数学生态课堂不仅仅是以上几个方面,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正确把握好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几者之间的关系,使新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观念,并成为我们自觉的教学行为,构建的数学生态课堂一定是美丽的,学生一定能得以充分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代新人。

猜你喜欢
圆柱三角形体积
圆柱的体积计算
多法并举测量固体体积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聚焦立体几何中的体积问题
小体积带来超高便携性 Teufel Cinebar One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谁的体积大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