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策划的基本要义

2014-07-16 17:24沈曙虹
中小学德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校园环境策划

摘 要:校园环境策划是借助一定的科学和艺术方法,对学校视、听觉形态按相关原则和标准进行设计,以强化环境育人功效的过程和手段。高水平的环境策划必须以学校特色为主导,按照办学理念视觉化、学校历史环境化、地域文化校园化的基本路径,将学校所追求的价值理念借助物化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以充分彰显校园环境的教育性、规范性、安全性、艺术性、互动性、校本性等功能。

关键词:学校文化;校园环境;策划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5-0058-05

众所周知,学校文化从学校建成之初即已逐渐形成,如果以策划手段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其关键就不在于从“无”到“有”地建设所谓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本身,而是致力于从“有”到“优”地彰显这些文化所产生的“能量”,亦即在于努力提升学校“文化力”。在内容结构上,学校文化力包含了精神力、执行力和形象力,它们分别通过办学理念、办学行为、校园环境而得以体现。[1]因而,旨在提升学校文化力的学校文化战略策划,其具体的策划范畴便是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和校园环境。在此,本文将就校园环境策划的基本要义作一阐述。

一、校园环境及其策划的内涵

所谓环境,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2]。一般认为环境包含物质和非物质因素两个方面。人们普遍认为,校园环境是指学校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总和,既包括学校的布局和设施等硬环境,又包括学校的制度和风气等软环境;既包括以固定的形态发挥作用的静态环境,又包括由人的活动所形成的动态环境。

在一般意义上,笔者认同对校园环境的上述理解。但从学校文化战略策划的内容结构及其策划的需要出发,笔者对校园环境作出更为狭义的界定,特指校园内诉诸视觉和听觉的物化形态,不包括校园风气、人际关系、管理和活动形式等所谓制度环境、精神环境、行为环境(这些内容已经归类于办学理念或办学行为)。而校园环境所产生的形象力,特指学校物化环境的内在张力,以及学校成员与社会公众对学校外在形象的感受程度,不指向于所谓观念形象、行为形象、制度形象等。

校园环境包含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视觉环境体现于三个维度:一是物质环境,指视觉环境中的硬件部分,包括学校建筑布局与造型、空间规划、校园绿化、景观小品、建筑物内部装潢、教学与生活设施等;二是人文环境,指视觉环境中的软件部分,包括学校的宣传橱窗、网站、张贴画、标语、建筑物/道路/广场的命名、教室/办公室/学生宿舍的环境布置、各专用室(图书室、校史室、心理咨询室、科学探究室等)的布置等;三是视觉识别系统(VIS),即学校为传达理念与形象而设计的视觉符号组合,它在学校的办学体系中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包括学校标志、校名标准字、标准色等基础视觉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在学校中的具体运用。[3]视觉环境是学校精神理念的物化形态,是社会公众感知学校的最直观的对象,其合理设计与有效应用将大大提升学校的组织化程度,因而,优化这些环境应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听觉环境,则以主题音乐(校歌)、标志音乐、行为识别音乐、钟/铃声规范、电话彩铃、掌声规范、广播站/电视台播音规范、课余音乐播放规范等为主要内容。[4]通过塑造内涵丰富、个性鲜明、有较强识别力和象征意义的听觉形象,可为学校营造出别致的形象展示平台和育人氛围。

校园环境策划,即以学校文化战略的内容框架为依据,借助一定的科学和艺术方法,对学校视、听觉形态按相关原则和标准进行“包装”设计,以提升学校形象力、强化环境育人功效的过程和手段。从理想的角度说,校园环境策划应充分彰显校园环境的如下基本功能:

安全性。中小学生属于需要被特别关注的群体,学校环境的安全健康,正是教育者人性关怀的一种体现。因此,安全性应是校园环境策划的第一原则。除了建筑设施、景观作品的设计必须考虑安全因素之外,还应在适当的地方设计有关提示语、宣传语等,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育性。人的成长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的影响。我国台湾学者林清江认为,校园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影响学生的心理平衡,二是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及态度,三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四是有利于学校传统的保存和传递。学校环境具有隐性的教育功能,是育人的物质基础。只有注重对校园环境进行有目的、有质量的开发,其教育内涵才能得以充分彰显。好的环境策划要使人一踏进校园便可明显感觉到环境的影响力,使师生生活在其中能获得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

规范性。校园环境建设不是资源的随机组合,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在策划时,要严格执行《中小学校设计规范》《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等国家法规以及各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从而确保校园环境建设不违规逾矩;同时,还必须遵循专业规范,如VI设计的内在统一性和外在差异性等要求。

艺术性。“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环境作为审美的具体表现形态,对塑造学生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具有直观、形象的感化力量。策划时要考虑所规划的校园或作品的艺术性,使它的造型具有恰当的审美特征和较高的艺术品位,从而带给师生以美的享受。

互动性。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既然人与环境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那么校园环境就不宜让学生仅仅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而是直接参与其中。如辟出一块“涂鸦”墙,由学生自由驰骋艺术灵感;设置海报张贴区,供师生进行各类活动宣传;种植生长性能良好的草坪,由学生自由进入休憩沉思;将名人雕塑建在休闲长椅边与学生“并肩”而坐,校门口的广场饲养“广场鸽”等。这样的环境策划将会使校园更为灵动、更有生气、更能强化学生的归属感。

校本性。这是最需要策划智慧、也是最能体现策划者智慧的原则。环境设计必须为每一所学校量身定做,必须与学校的历史沿革、精神气质、周边生态高度契合,具有无法移植的独特之处。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传达学校的独特个性与价值追求,也才能最大限度地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在耳濡目染之下产生对学校的认同、向往乃至自豪感。

二、校园环境形象力低下的问题扫描

环境育人是每所学校客观存在的功能,也是每所学校着力追求的教育目标。然而,从专业策划的角度来看,当下不少学校环境育人的品质有待提升,尚未展示出显著的形象力。突出表现如下:

第一,追求“人为”忽略“为人”。学校的环境建设都是人为的,都体现着办学者的教育理念和审美情趣。而一切教育都是为了人的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一切教育内容都需顺应人的发展规律,都应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使命决定了“人为”的环境建设必须服从于、服务于“为人”的根本。但在现实中,以主观意志来左右客观规律、良好愿望与实际效果背道而驰的情况并不少见。

例如,自以为把建筑外墙、走道等处能利用的空间都布置上标语或宣传画,便体现了“让墙壁说话”的教育原则,岂不知无主题无规律的设计有可能造成视觉污染,带来学生心理上的莫名亢奋或烦躁;自以为插上“小草在睡觉,请勿打扰”之类的标语便可避免学生破坏公共环境秩序,岂不知却关上了一扇学生亲近自然的大门;自以为在校园内建一组喷泉可以显示气派、提升档次,岂不知因使用成本极高、使用率极低而造成浪费;甚至我们在一些学校的教室里还能发现一些违背基本人性的“励志”标语,诸如“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生前何须久睡,死后自会长眠”等。这一切都表明,“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真正在学校环境建设中全面而充分地得以体现,尚需办学者、策划者在育人观念上作出更为深刻的改进。

第二,趋同共性轻视个性。与其它组织的环境相比,校园环境具有特殊的育人功效,这就要求办学者把环境当作独特的隐性课程,在环境建设中注入独特的教育理想。换言之,不同学校的环境,应是不同的办学者依据各自校情和各自的教育及课程理念而营造出的高度校本化、个性化的育人场域。然而在现实中,环境建设的趋同流俗状况并不鲜见,“千校一面”绝非夸张之语。我们在太多的校园里看到“三个面向”“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之类的标语,看到太多做在墙上的《弟子规》和《三字经》,看到太多古今中外科学家的张贴画或塑像,看到太多名为“勤奋”“希望”或“腾飞”的、拿到任何学校都能用的雕塑,也看到太多枣红色墙面配以金色校名的“门脸”……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布置从内容上来讲并无不妥,问题是如此雷同难以体现出“这一个”校园的独具魅力,难以体现出办学者别具一格的教育和管理智慧。

第三,偏重形式疏忽意义。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是每个人在观念层面都理解并认可的基本原理,但在学校环境建设的实际操作中,过于看重形式而疏忽功能意义的“魂不附体”的现象却比比皆是:一些学校虽有校标,但设计十分粗糙,既无美感也少意蕴;虽有校歌,但歌词或空洞无物或假扮天真,以至于让学生生厌;虽有宣传标语,但其内容高高在上且一成不变,缺乏亲近感和参与性;虽有休闲长椅却锈迹斑斑、灰尘满满,徒成摆设;虽有校史陈列室,却设在偏僻楼宇的顶层角落,常年上锁无人问津;或把心理咨询室建在教室隔壁人来人往的热闹之处且亮亮堂堂一览无余,全然不顾心理咨询的隐秘特性;楼内外的展板或张贴画不但字号甚小让人难以识读,而且有时位置也远超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水平视线的高度,浏览起来非常不方便……环境设计,如果只把目标或功能定位于“有”而非“有用”,那么这些设计不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有可能成为这所学校管理失范、组织化程度低乃至文化建设整体水平不高的论据。

以上问题的改进,既需要教育观念的变革,也需要策划意识的更新。进行环境规划,必须要力避上述问题,这就要求策划者在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的同时,更需建立起人本性、差异性、艺术性的策划理念。

三、校园环境策划的基本路径

在学校文化战略框架内进行环境景观策划,不能单纯运用园林景观设计思路。学校景观设计必须以校本特色为主导,应将学校的文化理念借助物化形式直观而艺术地展示出来,使校园景观既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也成为传达办学理念、展现办学历史、浓缩地域文化的独特载体。

以下,笔者以近年来所策划的学校文化样本为例,谈一谈校园景观设计的三个基本路径。

路径之一:办学理念视觉化。这是指将学校抽象的价值追求以形象的方式展现于校园。学校存在的意义和学校文化的意义,决定了校园景观的第一要义必须是承载和传播学校的文化理念,是将学校文化所追求的核心价值观以形象生动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使校内外公众通过“目染”其形,进而“神会”其旨。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系中,至少有两项内容应在校园内以合适的方式加以展示:

一是核心理念。核心理念是学校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经营活动的最高指导思想,是学校哲学的逻辑起点,是贯穿于所有办学理念和办学行为的质的规定,是学校文化的灵魂。[5]以艺术化的方式将“灵魂”附于实体,把抽象的“精神图腾”形象化,能对师生起到“耳提面命”的作用,使他们不断通过视觉感受而逐渐认同、内化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江苏省宜兴实验中学的核心理念为“精进”,我们集取了美术大师徐悲鸿(上世纪40年代曾担任该校校董)的手迹,将此二字镌刻在一扇嶙峋的太湖石上,展示于校园的中心位置;“美美与共”为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六中学的核心理念,我们将该语原创者、苏州籍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题写的这四个字做在一幅巨型的晚霞红景观石上,矗立于正对校门的位置。

二是学校宣言。学校宣言是学校就办学理念与理想而对外发布的公告。它的功能主要有二:对办学理念的公示,对学校所信奉和追求的教育理想的庄严承诺。它以文本化的形式,集中、全面、直观而生动地展示学校的理性形象,传达学校的价值追求。正因为学校宣言有这样独特的功能,理所当然需要在校园内展现出来。而如何将宣言做成美丽风景,则需要策划者创造性地付出心血。苏州工业园区六中的学校宣言被做成校园主建筑内通透大厅里的一扇屏风;南京市燕子矶中学将宣言展示在一尊书形雕塑上,置于迎向校门的中心广场;南京师大附属扬子中学则把宣言刻在了校门墙的背面。

此外,其它办学理念也可以巧妙地体现于景观当中,如苏州园区六中将“崇美、修美、彰美、创美”的学校使命分别镌刻在散放于校园内的观赏石上,四川德阳五中将校训“博雅”镌刻在矗立的华表柱上,等等。

路径之二:学校历史环境化。这是指把校园当作开放的“校史馆”,将办学沿革、著名的校史事件、著名校友等信息以实体造型等形式,艺术化地布置成校园景观。学校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追寻传统、丰富传统、创新传统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明晰学校历史变迁和文化形成的原因及条件,正视、认同优秀的文化传统。这种认同是一种辨识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认同便意味着对学校传统的特征、价值的理解实现了历史规律和现实目的的统一。而将学校在时间长河中的过往转化成空间形象,凝固成有纪念意义和教育价值的视觉美感,可谓匠心独运。

例如,我们在江苏省宜兴实验中学设计的“开校石”,记载了该校1928年初创时的名称“精一学社”,以及几位创办者的姓名;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老校区内的《双亭记》石碑,则记载了该校分别于1998年和2004年建造的两座亭子的由来和意义。这是校本化的、其它任何学校都难以复制或移植的景观塑造,而学校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无法仿效的战略个性。

路径之三:地域文化校园化。这是指将当地有特色的文化景观、历史人物、民风民俗等引进校园,成为学校环境设计的素材。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地缘性特征,而学校本身就是当地文化的产物,因此,学校在自身文化演进中就不可避免地打上鲜明的地域烙印。学校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地,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互通互动,于自身于社区都是极有意义的举措。

浙江省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校园内有一座山丘名曰雉山,曾为当地名胜。历代文人多有吟诵,甚至是南朝陈武帝祖坟所在地,但后来在沧海桑田之间湮没不闻。学校在校园改建中经当地博识者指点方得明晰这段过往,抚今追昔,感慨系之,遂修建园中之园——雉山公园,并竖汉白玉《雉山碑记》的碑文于山巅,“俾使师生知我校园之传承,勇担继往开来之历史使命”。而矗立于南京市东庐中学校内的“东庐胜境”石碑,则记载了该校位于东庐山麓、秦淮源头的独特地域文化特征。碑文如下:“东汉之时,会稽高士严子陵仙游于此,结庐而居,遂名此山为‘庐山。因山居县城之东,后又称‘东庐,袭用至今……今于东庐之麓、秦淮之畔施教兴学、化民易俗,其德恢恢乎若庐山之荫蔽,其功汤汤乎若淮水之流长。”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环境、办学历史、师生实态和价值追求,它们是学校的文化基因和发展依据,在策划设计校园环境时必须有意识地表现办学理念、传承学校历史、呼应地域风采,使学校个性化的人文精神能在校园环境中充分显现。

参考文献

[1]沈曙虹.文化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J].人民教育,2006.(3-4).

[2]环境[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655.htm?fr=wordsearch.

[3][4][5]沈曙虹.学校文化战略策划的内容结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1.(2).

(作者单位: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02)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校园环境策划
校园环境卫生大比拼
古蜀三星堆的来龙去脉
环境设计中校园发展研究
迎接新学期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