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秀,付庆敏,张淑荣,李景维
(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护理部,吉林 吉林 132021)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呈现年轻化和普遍化[1]。患者一般只能依赖长期的胰岛素注射或口服药物治疗;胰岛素注射作为一种有创操作,不仅为患者带来极大的不便和痛苦,更有并发其他症状的可能[2]。为了探究更好的胰岛素注射方式,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并更好地控制患者血糖。笔者在不耽误患者病情且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使用不同胰岛素注射及护理干预对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8月医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88例,均符合临床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均一般情况尚可;年龄18~50岁;未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及严重皮肤疾病。均排除应用胰岛素效果欠佳者;合并严重肝脏损害者;体重严重超标,影响治疗效果者;生活习惯不良,有长期、大量吸烟及饮酒史且戒断失败者;在治疗过程中突发病情加重不适合本次研究者;并发严重糖尿病并发症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治疗组中,男29例,女15 例;平均年龄(41.2 ±20.7)岁;平均体重(62.4 ±15.6)kg。对照组中,男 31 例,女 13 例;平均年龄(43.6 ±18.4)岁;平均体重(64.1 ± 17.0)kg。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进行个体化常规治疗,如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各种高发生率并发症[3]。对照组加用胰岛素皮下多次注射治疗,由我院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在每次餐前依据主管医生的临床医嘱进行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并在主管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调整注射剂量。治疗组加用胰岛素持续泵入治疗,对患者实施皮下注射针头埋入并应用注射泵持续胰岛素泵入,在餐前适度加大注射剂量,并定期更换注射针头及注射软管等设备。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3周后在患者餐后2 h及空腹状态下采集患者指端血检测血糖值。检测患者治疗1周、3周过程中出现注射部位感染、皮下硬结、高血糖、酸中毒、低血糖及护理失误例数。
采用 SPSS 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1和表2。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具有家族遗传特性的内分泌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并呈年轻化趋势[4]。临床多见两种类型,一种是患者机体胰岛功能受损,造成胰岛B细胞数量严重减少,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物质,其分泌量的绝对不足造成葡萄糖在机体的转化及利用出现障碍,导致患者机体的葡萄糖蓄积升高,从而引发各种并发症状[5];另一种是在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及其他因素造成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尽管胰岛素的分泌相对正常,但不能发挥应有的降低血糖的效果,从而造成血糖升高并引发各种症状。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3周后餐后血糖及空腹血糖比较(n=44)
表2 两组患者治疗1周、3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失误例数比较[例(%),(n=44)]
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依赖药物治疗,采用的药物主要有促胰岛素分泌药物、增加葡萄糖利用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及胰岛素增敏剂等。促胰岛素分泌药物一般为瑞格列奈等,主要应用于经饮食、运动等疗法后效果不明显的患者,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的分泌,增加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含量,从而降低患者的血糖以达到治疗目的[6]。增加葡萄糖利用的药物,常见为双胍类药物,通过增加机体对游离葡萄糖的利用而增加葡萄糖的代谢,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7]。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常用药物为拜糖平,通过抑制小肠上皮细胞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减缓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降低机体对肠道葡萄糖的吸收,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8]。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单位胰岛素的功能,从而治疗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一般是因为胰岛素绝对分泌不足,治疗依赖胰岛素的注射治疗[9];注射是一种有创操作,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甚至会造成并发症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应用专业的注射泵进行皮下胰岛素注射可持续向机体注入胰岛素,并可通过一定的调节模仿正常机体胰岛素的生理分泌规律,从根本上达到替代胰岛B细胞的治疗目标,更加稳定地控制患者的血糖。胰岛素持续泵入的护理操作相对较简单,且每次包埋注射针头可留滞几天时间,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创伤次数。而多次皮下注射虽然在胰岛素量上能满足机体的需求,但每次均为一次性给药,需要每次餐前为患者进行皮下注射,不仅使患者极为痛苦和不便,还因多次有创操作极大地增加了并发感染及操作失误的发生[10];每次局部注射较大量的胰岛素不仅不能控制其吸收速度,还会因为局部胰岛素浓度过大造成脂肪组织的变性,导致皮下硬结的发生。
本试验结果表明,护理操作是一个相对比较烦琐且重复性极高的操作,高强度的重复操作极易造成实施者的疲劳和倦怠,且操作不当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胰岛素的持续泵入不仅可模仿机体的胰岛素生理分泌规律,更好地控制患者的血糖,还可简化护理操作流程,相对非常规的操作也使护理人员更能集中精神,明显减少了操作失误,还可通过更好地无菌操作降低注射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应用胰岛素泵持续胰岛素泵入法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降低注射后感染、局部硬结等并发症及护理操作失误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1]李旭亚,杨 萍,周 丹,等.糖尿病护理门诊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3):421-422.
[2]张秉涛.地特胰岛素或中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临床观察[J].中国药业,2012,21(23):91-92.
[3]Karakurt P,Kaiki MK.The effect of education given to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on self-ca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2012,18(2):170-179.
[4]李小娅.糖尿病的预防和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6):73-75.
[5]李德霞,赵淑坤,吕英华,等.糖尿病护理团队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974-976.
[6]黄庆娟,韦翠英,王菊廷,等.糖尿病护理小组实施方法和效果分析[J].广西医学,2012,34(8):1 096-1 097.
[7]王龙凤.糖尿病护理专业小组在护理会诊中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4):2 889-2 891.
[8]Zhang X,Decker FH,Luo H,et al.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and comorbidities of diabetes mellitus in nursing home resi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1995-2004.[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2010,58(4):724-730.
[9]郑宝玲.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糖尿病的护理风险分析[J].河北医药,2011,33(24):3 833.
[10]古建平,付晓荣,卫海燕,等.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儿童糖尿病的疗效及护理风险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18):2 864-2 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