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琼 ,龚节合 ,李川海 ,张 萃
(1.广东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2.重庆市黔江区妇幼保健院,重庆 409000;3.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 400020)
由于中药的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超敏反应的报道逐年增加,妇女和儿童患者因体质的特殊性,在用药过程中极易发生过敏性疾病,而过敏性疾病包括传统的超敏反应和现代的类过敏反应。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而过敏反应常指超敏反应中的速发型,即Ⅰ型超敏反应。类过敏反应(anaphylactoid reactions)系药物等抗原首次刺激机体产生的类似超敏样反应性病理过程,不通过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但临床表现与超敏反应相似[1]。也有学者认为,类过敏反应是Ⅰ型超敏反应的亚类[2],但目前尚无统一的概念。笔者主要就妇女、儿童体质特点、常见的引起过敏和类过敏反应的中药、过敏和类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妇女、儿童使用中药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
体质是指人体禀赋于先天,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上和心理生理功能上相对稳定的特征。人类各个生长阶段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它是相对稳定的,在生长过程中饮食习惯、居住环境、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都会对体质产生影响。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类型决定了个体对相关疾病的易感性和发病的倾向性。妇女因经、带、胎、产的生理特性而与男子有着许多不同的体质类型,而且在生理特性方面,也会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女性体质的特点决定机体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类型的倾向性[3]。而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其生长环境、精神状态、后天的衣食养护、身体锻炼、疾病等因素都会影响其体质的形成,即儿童的体质具有易感性、易变性及可塑性的特点。与成人相比,儿童尚未发育成熟,脏腑娇嫩,对于致病因素的易感性远远高于成人[4]。
由于妇女和儿童的体质特点,他们对致病因素极敏感,极易发生过敏性疾病,因此,需要进行正确用药的指导,提高其用药常识的认知。
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和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因此大多数居民在生病时会根据过往经验自行购买中药,而不咨询医者,故中药的使用存在极大的隐患,尤其是妇女和儿童,更应引起注意[5]。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绝大部分来源于天然植物,其次是动物、矿物,以及部分人工制品等,其种类包括中药注射剂、中药材和中成药等[6]。
中药注射剂类:李建红[7]对175例中药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中药不良反应中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而引起妇女和儿童过敏、类过敏的中药注射剂主要是清热解毒类的,包括鱼腥草、板蓝根、柴胡、穿心莲、葛根和清开灵注射剂等[8-9],该类药物引起的过敏、类过敏反应多为皮肤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和生理功能紊乱等[10]。
中药材类:引起妇女过敏、类过敏的常见单味中药主要是补中益气、调治妇科疾病和改善女性体质的中药,包括当归、黄芪、芦荟、珍珠、枸杞子、白芍、川芎等[11],此类药物引起的过敏、类过敏反应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而引起儿童过敏、类过敏的常见单味中药主要是清热解毒、止咳化痰、退烧退热和健胃消食的中药[12],包括黄连、黄岑子、桔梗、柴胡、连翘、山楂、麦芽、山药、神曲、茯苓等[13],此类药物引起的过敏、类过敏反应常表现为恶心、腹痛、腹泻、腹胀、便秘、咳嗽、咽痛和皮肤过敏等[14]。
中成药类:妇科常用中成药主要有调经止痛、活血化瘀、活血止血等作用的药物[15],包括花红片、妇科千金胶囊、妇科千金片、益母草颗粒、桂枝茯苓胶囊、乌鸡白凤丸等[16]。而小儿常用的中成药大多数都是蜜丸、糖浆剂和口服液等,具体包括小儿保元丹、小儿至宝丸、小儿百寿丹、小儿七星茶、小儿止咳糖浆、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儿童清肺口服液、小儿肺咳颗粒等[17]。因中成药成分较复杂,引起的不良反应较严重,多为四肢麻木、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循环衰竭、心跳停止甚至死亡等[18]。
过敏反应发生机制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并在IgE介导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但会使机体发生生理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休克、气道阻塞、荨麻疹、腹泻等。
目前,类过敏反应产生的机制尚未完全被认识,普遍认为其相应变应原首次进入体内,在不需要IgE介导的情况下就可引起机体发生局部或全身性反应,其临床症状与Ⅰ型超敏反应类似,而且类过敏反应在临床药物过敏反应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然类过敏反应跟Ⅰ型超敏反应的临床表现相似,但两者的发生机制有一定的区别,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与类过敏反应发生机制的比较见图1。
图1 Ⅰ型超敏反应与类过敏反应发生机制比较
随着中药的不断开发,其应用范围日趋广泛,在妇科和儿科的应用也随之增加。因妇女和儿童生理功能特殊,一旦发生过敏和类过敏反应后果较为严重。因此,妇女和儿童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注意个体差异:过敏性体质是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而妇女和儿童正是此类患者的典型代表。在疾病的治疗中,应把妇女和儿童的体质状态作为立法、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应据体质确定治病原则及具体用药。
加强预防意识:由于类过敏反应首次用药就可发生,而且妇女和儿童发生类过敏的概率远远高于其他人,加上妇女和儿童生理功能的特殊性,一旦发生类过敏反应后果较严重,因此加强对妇女和儿童使用中药引起类过敏反应的预防尤为重要。
遵循医嘱:临床用药如不对症,不仅达不到治疗的目的,相反会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因此妇女、儿童在使用中药过程中,应遵循医嘱,不随便用药,加强服药的依从性。
[1]谢毓晋 .类过敏反应[J].武汉医学杂志,1980,4(2):155-160.
[2]Strachan DP.Hay fever,hygiene,and household size[J].BMJ,1989,299(6 710):1 259-1 260.
[3]陈冬梅,郭 胜.论体质辨识在中医妇科临床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11,26(8):1 530-1 531.
[4]张 泽,张 君.小儿体质中医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3,5(2):118-120.
[5]王银林.高度重视中药不良反应[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4):536-537.
[6]梁进权,邹元平,王宁生,等.中药不良反应特点与发生规律的文献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6):574.
[7]李建红.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与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3,5(7):95-96.
[8]周林琼,周林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对策[J].海峡药学,2012,24(1):250-251.
[9]潘世荣.中药注射剂儿童不良反应分析及对策观察[J].健康之路,2013,12(7):386-387.
[10]池建军.中药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44.
[11]张小燕.常用中药在治疗妇科疾病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2,26(7):168-169.
[12]高洪平.儿科临床常用药物组合介绍[J].光明中医,2011,26(10):2 118-2 119.
[13]王桂英.儿科常用药对举隅[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8):126-127.
[14]严 平.儿科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应用[J].海峡药学,2013,25(5):261-262.
[15]王聿成,王 璞,董燕飞.妇科疾病非处方中成药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医学 报,2012,27(173):1 305-1 306.
[16]刘伟华,陶 蓓.妇科临床常见疾病处方分析与中成药应用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2):54-55.
[17]王丽娟.小儿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6):312.
[18]陈笑媚.中成药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3,9(2):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