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广西容县的封豫、覃武保、王维新等人意气相投,结三子社于都峤山,兴致一起就呼朋引伴,汇集到山上宴月观风,赋诗填词,切磋文艺。
王维新,字景文,号竹一,嘉庆十五年(1810)乡试考取第二名解元;覃武保,字心海,号爱吾,嘉庆二十一年(1816)斩获解元;封豫,字道昭,号望仙,道光六年(1826)选拔贡生,三人文采飞扬,情谊深厚,人称“都峤三子”。
在他们的带动下,容州大地文风劲起,研究创作成果盈山塞谷,堆砌起容州文学史上的巅峰。临桂进士、陕西乡试主考官况澄赠诗当时主管容县文化的李竹溪,称赞曰:
绣江自是弦歌邑,
安得人人富文藻?
鸿篇鳞萃颂南山,
可知诗教薰甄早。
一瓯薄酒共金兰
覃、封、王三家是容县的望族。覃武保祖先覃莫在明朝洪武初年以千户职征战镇守容州,被册封为武靖将军,解甲后定居周口坡头,因其军功卓著,朝廷钦命九代世袭将军之职。王家尊师重教,文脉相传,生生不息。
据容县封氏家谱记载,其容县始祖封文明为南宋开封府人,被任命为广南西路的容州通判,后定居容州,到封豫为第18代。封家人才辈出,代有名宦,被学者赞誉为广西三大嫡亲文化家族之一。他们的祖先封良儒、杨际熙、马必遂、王贵德、何与高于明朝万历年间在都峤山结社创作,人称“峤山五子”。
在文学热情的推动下,“三子”继承“五子”的传统,结社都峤山。覃武保说:“予与景文,情友也”,“予与景文少年则为好古情,游艺情”,可见都峤三子交往时间之早。如果把嘉庆八年(1803)19岁的王维新结集《绿漪园初草》,覃武保为之作序,作为都峤三子结社的标志,到1826年王维新离开容县出任武宣教谕而在形式上宣告诗社的结束,那么,都峤三子诗社就坚持活动了20多年。
封豫著有《清远堂诗集》《后生缘词》 《翠围山房诗草》《花村小梦草》 《封望仙诗赋稿》。覃武保著有《四书性理录》 《夕阳楼草》 《驴背集》《半帆集》。王维新的著作有:《古近体赋》 《绿漪园初草》 《峤音》 《丛溪集》 《十省游草》 《宦草》 《海棠桥词》 《红豆曲》 《都峤山志》 《天学钩钤》 《乐律辨正》 等等,其中以诗、词、散曲的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堪称广西文学大家。
生于斯,长于斯,文化底蕴深厚的都峤山自然成为都峤三子文事活动的主要题材。而他们对都峤山文化的研究创作成果,成为后人发展都峤山旅游经济不可缺少的资源。
王维新说“风月云霞、泉石花鸟”是都峤山最美丽的风景,具体为古洞风清、松涛月色、云霞夕照、鱼恋丹溪、鹿眠蒲涧、钟敲灵境、空壇妙药、山鸟啼残。王维新诗集《峤音》的40多首诗歌是作者在都峤山太极岩教书时所作,山色美景描摹细致,尽入诗篇。
容州文人在明月朗照的夜晚到都峤山上聚宴会文由来已久,雅称之“燕月”。因为王维新在山上教书的缘故,覃武保和封豫不时来到山上,共同研磨文艺。还有一些文人索性乔居都峤山,相互酬答,“弹琴坐到三更”“一瓯薄酒共金兰,添得伯仁为雅量,自足成欢。”(王维新《浪淘沙》) 《闻封道亨兄弟侨居南洞喜得邻近》 《由李根云封望仙处醉归》 《南洞燕月训仙根》 《偕覃爱吾游天峡回至涧岩值人留饮》《夜游灵景寺》等。这些文事活动,把这经久不息的文坛乐事挥洒得淋漓尽致。这群文人中间还有一组音乐爱好者,《咏潘副贡所抚琴》 《山中同何丈弹琴》 《新拟乐律》,“霓裳舞罢酒犹多,铁笛吹残天未曙”;“借君清琅之宝案,横我绿倚之轻琴”(王维新《琴曲》)等等。正是这群发烧友的推动,使王维新对音乐的研究日渐精微,最终写出音乐专著《乐律辨证》。在都峤三子的带动下,都峤山的大小山洞不仅仅是佛寺与道观,还是文人吟风弄月的中心,更有教书育人的学堂。山间人来人往,钟磬清越,乐声飘飘,书声琅琅,热闹非凡,正是“春花开遍虎头关,不是山人亦入山。昨夜儿童岩下望,争称灯火彻云间。”
给都峤山的风景名胜题写楹联是都峤三子的文事活动之一。在太极岩、娑婆岩、宝盖岩、宝玄观,至今都可以看到他们留下的楹联。王维新题太极岩楹联:“太一之理,水自流,物自生,流者流,生者生,凭谁作●;极乐之乡,云常动,石常静,动无动,静无静,与我为○。”对联中两个奇特的符号“●”“○”马上引起赏析者的思考。在中国古代哲学而言,“●”“○”最早被太极八卦图用来表示白天与黑夜的交替,进一步抽象为阴与阳的转化,表示万物的相互转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生相克。因而,把它放到太极岩上来是合适的。但是,把这个含义置于这副对联之中就很难有通畅的解释。
东汉哲学家王充首先提出“万物自生”的观点,西晋玄学家郭象深化了这个观点,认为世界没有造物主,万物都是自生自长的,没有联系的,孤立的。因此,黄蝶红教授把这个“●”解释为“主”,这样,上联就完整地表达了作者对古代玄学理论观点的反思。
下联“云常动,石常静,动无动,静无静”本来是一个辩证的观点:云是运动的,石头是静止的;运动的是静止的,静止的是运动的。这牵涉到禅宗一个有名的典故:是风动、幡动,还是心动。慧能法师说,是你们的心在动。修佛教的人要随缘,要以一颗平常“不动”的心看待人间悲欢得失。黄蝶红教授把“○”解释为“缘”,下联便切合禅宗的本意。
这副对联体现出作者对古代玄学理论的高度自信。王维新说:“吾幼好山水,托意元宗。”在此得到了印证。
“松方与竹订同心,竹竟与松成两地。”友情与思念推动都峤三子相互家访,而家访又不断地深化他们的友情,为他们的创作增添更多的内容。周口坡头覃解元家的松子冈、爱日窝、望南园、夕阳楼、绿杨池、慕古堂等景致一一出现在王维新的诗篇。而《孟冬下旬王景文来访,留宿山房,有诗怀旧,临别赠二绝句》,则是封豫在王维新造访其翠围山房时的即兴之作。对于他们之间的友情,覃武保有充分透彻的分析:我们是情人,是情友;少年时结下了好古情、游艺情;壮年时产生了学道情、用世情;出仕则有报国情、建绩情;退隐就会有泉石情、著述情。封豫《春夜怀李仙根、刘云衢、覃爱吾、王景文》,王维新《梦访封望仙》,都峤三子的兄弟深情穿越了时空,在他们的灵魂深处扎根、萦绕。
书灯官烛共流连
王维新的父亲叫王杰观,号恩贡养气斋先生,是石寨王家的私塾——设在都峤山上的王氏山馆的塾师。王维新从小跟随父亲读书,一直读到19岁。此后,王维新开始在王氏山馆里教书,同时继续学习应举乡试,所以说他“淹贯百家,渔猎群籍”,并非溢誉。而王氏山馆则成为王维新以诗会友的活动中心。学友的研习对答,使王维新的作品逐渐得到圈内人士的认可,年纪轻轻就名甲乡里。1810年,王维新参加乡试,考中第二名举人。
清贫的生活,严格的家教,刻苦的学习,使得王维新的身体达不到强壮的行列。他在《对菊》里称:“尔貌瘦于吾”。
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一个心态平和、追求执着又随遇而安的王维新。他了解自身的实力,不因中举而发疯;他看透科举考试的千年风云,不因考不上进士而沮丧,而是直面人生,敢于把自己三次进京赶考失败的经历载入诗书,传之后世。王维新自我评价云:“原于宦不合。”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块当官的料,所以做一个管教育的小官就最合适。“种成桃李树,自胜河阳潘。”既能养家糊口,又能继续自己的学术探索。这样,王维新于“道光丙戌以乡贡进士就挑得闲职”,出任武宣教谕。
之后,王维新从武宣到平乐,又从平乐到泗城,越走越偏僻。“世间荣贵何须道”“往日风流岂零落”(《武宣写概》)王维新没有去追求荣华富贵,而是一边搞教育,一边耕耘精神的乐园。1840年,王维新版行《都峤山志》《天学钩钤》《乐律辨正》。1841年至1848年,王维新在泗城府将自己生平所作重新进行删选,编辑为《古近体赋》《绿漪园初草》 《峤音》 《丛溪集》 《十省游草》 《宦草》 《海棠桥词》 《红豆曲》,正是这些不朽的篇章铸造了一个不朽的诗人、学问家。清末大诗人、大学者郑献甫(1801-1872)称赞他“料得精神清更健,书灯官烛共流连。”
王维新是在进京赶考的路上结识的郑献甫。郑献甫很欣赏王维新的作品,“踪迹并交文学椽”。后来,王维新管教育,郑献甫中进士后不久又辞官回广西办教育,在此过程中两人结下了很深的友谊。“正是相思不相见,汉南惆怅说题襟。”郑献甫希望王维新将他的作品邮寄给他参阅,“各有编摩互参订,萧斋遥望寄香芸。”(郑献甫《寄怀王竹一学博》)
王维新还与古文家吕璜等人有很深的交往。
《容县志》记载,王维新“于骈体文笔力沉雄,尤为擅胜。”而《登经略台怀古赋》则是他“笔力沉雄”之作的典型代表。“独镇江关,半依林薄。都峤矗于南端,大容翔于西郭。水东去而萦廻,城右连而岝崿……”雄壮的笔风飒然而至,一座雄险可与都峤山、大容山相比的江边高台跃然纸上。而容州数千年的重要史事随之滚滚而来,浩浩汤汤,“气盖九州”。
“有斯台之突兀,枕江浒而孤骞。上增置夫土木,形离楼而刺天。创飞龙之变化,穷舞凤之蹁跹……”在王维新的笔下,真武阁如同玉帝天宫般的壮丽,而周遭四时景物也一幕接着一幕上演,依旧把豪情推向高远的天空:“散一群兮鸦点,息万径兮人踪。”
此赋以经略台真武阁为中心,编织起宏大的文章结构,铺陈容州历史,描摹岭南景物,抒发个人情怀,行文“丽词雅义,符采相胜”。王维新怀着对故乡深深的热爱,希望容州重现唐、宋、元时期的辉煌,喊出“有回天之巨手,从古筦以标名”的呼吁。
王维新的词集为《海棠桥词》,词作“通计得五百二十首”。在都峤三子中,王维新精通音乐,使得他的词“韵律和协,殊堪吟唱”(《广西历代词评》)。浙江桐乡沈鸿评价说:“桂殿传来玉笛声,宫商开闭自分明。”而历史的发展使词与音乐早已脱节,“殊堪吟唱”的解释今日已缺乏公众的认知,但从520首《海棠桥词》的诵读中,和协的韵律还是让人能感觉到那是一首首美丽的情歌。
“镂玉曾工两宋词,又将红豆谱相思。”王维新的曲集称《红豆曲》,他把教学活动、农业生产活动引入散曲,在中国散曲史上是“罕有的”“独树一帜的”。而从一个塾师而言,用歌谣来启蒙孩童,无疑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伟大创举。彭君梅先生说:“王维新的曲作,扩大了散曲的题材内容,提高了散曲的意境,这对散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王维新的作品体裁多样,其中以诗的数量最为丰富,艺术成就最高。诗集有《绿漪园初草》 《峤音》 《丛溪集》 《十省游草》 《宦草》,留存至今的大概有800首诗歌。《广西百代诗踪》评王维新的诗曰:“雄放洒脱,意境恢宏”。而他的山水田园诗最能体现他娴熟的创作技法和高超的文学水平。如《白花江乘月夜归》:
竹梢月始上,放下扁舟轻。
虽从竹里穿,实自月中行。
明月送竹影,萧疏篷背横。
竹影展明月,幽光篷背生。
随洲转曲湾,所得为空明。
星光逐水动,天色随波清。
拨棹无几时,欸乃渐停声。
微觉人语接,不闻寒犬惊。
灯光一点来,知已近柴荆。
白花江是王维新对自家门前那一段梅江的命名。岭南大地,江河边有修竹,有修竹必有人家。月上竹梢头,船在竹下行,星星满天挂,满江是星星。在这样清朗的月夜中,月如船,船如月,竹影、月影、船影,萧疏清晰;天色、水色、月色,空明静谧;桨声、歌声、犬声,单调幽远;月光、星光、灯光,处处分明。王维新就是乘着这诗一般的弯月回归画一样的家园。
空把黄金埋白屋
封豫在20岁前就考取秀才,但乡试不顺,用了20年去考举人都没有成功,最后因年纪太大不得不放弃。在他45岁的时候才被“举明经”,成为贡生,获得候补训导的资格,但一直没有被授予实职,一生过着耕读教书的日子。
然而,封豫的才华并不因他失意的人生而失色。封豫是清代广西填词的先行者,著作现存有《翠围山房诗草》《封望仙诗赋稿》、《后生缘词》,共计存诗90首,词112首,赋7篇。有研究人士说,他的词对晚清词坛巨擘王鹏运、况周颐应该有一定影响。而他直接影响的就是覃武保和王维新。王维新说:“予少苦无指教,自交封望仙、覃心海始相与学为慢令。”王维新评价曰:“算只有、吾兄妙丽,堪称词伯”(王维新《雪狮儿·柬封望仙》)封豫的词更得到了后人的称赞,韦湘秋先生在《广西历代词评》中说:“都峤三子中,有一个诗词能手,这就是封豫”,封豫的词“酣畅流丽”“平易清新”。
对于“词伯”封豫的词,王维新很是推崇,他不仅为封豫词集《后生缘词》题诗,还为之作序,而这篇序言又是一篇罕见的对话:
萧然斗室,花雨满天,手执是篇而色然曰:望仙学道士也,胡取是名耶?是又欲造因矣!如来教诸健儿,慎勿造因,以一切有为,皆从因生,因不可造,乃冀后生耶?
望仙曰:佛则弗人,仙就是人。人伦有五,天合者二,缘合者三,得如皋陶之拜乎赓歌,一愿也;得如司马相如之弹琴宴笑,亦一愿也;得如高适之画壁欢呼,亦一愿也。故今生已获,吾于后生期之;今生未获,吾尤于后生期之。
……
予不能答,乃殿其语于后。
封豫,号望仙。王维新问,封兄你取这个号是不是想做道士?封豫回答,非也,仙还是人,人生应追求五种境界,有两种是上天决定的,有三种是机缘巧合获得的,比如出仕做官,夫妻恩爱,快乐人生,是我一生的追求,也是我永远的追求。如果今生实现,我下辈子还希望得到;如果今生没有实现,我更希望后生能够有缘实现。这就是“后生缘”。
“出仕做官,夫妻恩爱,快乐人生”是《后生缘词》的三大主题。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摆脱身份低微、生活贫困,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道路。封豫也不例外,他在《锦堂春山中寄怀》写道:
“欲建青云事业,
须凭黄卷生涯。
何时献赋金门里,
簪花凤池跨。”
封豫的叔父封玉亭于嘉庆年间在容县灵山开设私塾梅竹馆。在封玉亭年老体衰的时候,封豫就主持梅竹馆的讲学。除了赴考和三子社的活动,封豫大部分时间是和家人在一起。这样,封豫就有足够的时间去创建和谐温馨的家园。“鸳鸯枕上语分明。我不卿卿。谁复卿卿。”(《一剪梅》)封豫对他的妻子确是有着非一般的感情,即便是偶尔的外出,也希望自己能进入爱人的梦中,“东风为我作良缘。暗吹归梦去、画堂前。”(《朝玉阶忆别》)或者爱人来到自己的梦乡,“愿得今宵来入梦,图见面,解离情。”(《江城子·梧城夜思》)即便是在前途无望,心绪糟糕,借酒浇愁,碰上青楼女子向他招手相邀的时候,他也还是想着他的爱人:去!去!去!哥有老婆,你别诱惑我!请看《醉春风思归》:
烟草纷无数,历乱斜阳雨。年来客恨又途穷,住!住!住!把酒寻诗,挑灯觅梦,寄愁何处。
种着相思树,订就鸳鸯谱。怜她红袖倚栏杆,去!去!去!记得来时,纱窗话别,叮咛细语。
出差在外,封豫没有忘记老婆有交代,他俩共同浇灌的相思树已经根深树茂,枝交连理。但当封豫从远方归来与妻子相见,行为却一样是中国式的含蓄,更多的情感释放只能留到二人世界里:“入门应有恨,见面反无言……独怜相对里,仔细看啼痕。”(《孟冬初,自远归》)封豫夫妻如胶似漆,使好友覃武保大为白眼,他白纸黑字地劝诫他:你如此这般,还要不要兄弟?还要不要仕途?“家室初柔际,知交渐远时。未能尝夙恨,依旧转相思。”(覃武保《自梧郡回别望仙兄弟于舟中》)对此,封豫大概也进行过反思:
远寺一声钟动,
闲把瑶琴三弄。
倚遍玉栏杆,
满地月明花重。
情种,情种,
消尽十年残梦。
封豫的赋现存作品不多,内容也是以他的人生愿望为主,但是行文“绮丽绵芊”,句式整齐,妙语美文,读来引人入胜。如《五月鸣蜩赋》里,封豫不仅给小叶蝉的生活习性以细腻优美的描绘,还赋予蝉声以思乡的内涵,很有情趣。
1813年,封豫的《翠围山房诗草》完稿,王维新作序,对封豫诗歌作品的立意、选材、用语、构思等方面给予大力褒扬:“选色必求其艳,割锦必求其鲜,语尤耻其雷同,思必着其沉着。”湖南拔贡周鋕勋评《翠围山房诗草》诗云:“香奁亦是诗家格,曾学冬郎艳玉台。”清朝王宸评《翠围山房诗草》诗云:“冬郎体态陶潜志,白傅襟期杜牧情”。二者都说封豫的诗继承了“冬郎”的香奁体。“冬郎”是指唐代诗人韩偓,他的诗集《香奁集》大多描写男女之间的情感和妇女美丽的服饰仪容,后来流变成一种诗风,又名艳体诗。通观封豫现存的90余首诗,属于香奁体的并不多,但在《后生缘词》里,却是到处飘香吐艳。如《荷叶杯·拟艳》:
夜夜芳魂相遇,无据。今忽入温柔,绿窗双掩翠屏幽。留么?留。留么?留。
红袖添香夜读书是古代文人减轻读书压力的幻想,这种想法是本能的,但贫寒子弟是无法实现的,封豫也只能希望来一次梦中艳遇。
封豫有的诗词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命运暗淡的愤懑。“闻说龙门新跃鲤,故人已着锦衣回。”当王维新、覃武保考取功名的时候,作为年长的封豫,平日一致被看好的封豫,心情肯定是灰暗的。“虽有等身著作,赏音犹未相逢。饥寒奔走,叩门乞食,谁昔龙钟?”《朝中措·感怀》)尤其到他年迈依然出仕无望的时候,自然是无比的伤心:“秃笔题诗,凄凉湖海元龙气。胸中万字,难免贫如洗。仰首枯鱼,谁决西江水。今宵醉,唾壶击碎,一掬穷途泪。”(《点绛唇》)
封豫的风流文章没有被考官赏识,他只是一个秀才、贡生,一直到老,到死,他就像一块被遗忘在村野农舍里的黄金,只能嘲讽自己在这条道路上的执着与痴情:
自怜心性真无赖,欲建微名时已迈。雅负情痴,黄绢曾欺绝妙词。风流不入时人目,空把黄金埋白屋。梦到钧天,知是瑶台第几仙?
1856年,范亚音军队攻打灵山,年逾古稀的贡生封豫成为重点打击对象,被劫持关押。封豫的儿子封祥麟冒着生命危险直闯军营,提出用自己做替代,任由宰割,央求范军释放他年迈的父亲。范军为他勇敢的行为、真挚的孝道所感动,遂释放了封豫。但是,这次遭难使长期以来就郁郁不得志的封豫深受伤害,咸丰六年(1856)十月初七,封豫在乱世中撒手人寰,享年75岁。
才如江水命如丝
覃武保是嘉庆丙子科解元,但会试仍然不第。在王维新出仕三年后,覃武保也放弃了考进士的努力,于道光九年(1829)参加举人大挑,获大挑一等,补贵州都匀府通判,署(代理)荔波县令。
《荔波县志·职官》(清咸丰五年郑珍撰)记“覃武保,道光九年署知县。”据县志记载,覃武保在荔波县文昌宫后面建造义仓,发动官绅邓而亨、董芝茂、邱树桐带头倡捐仓谷3700多石,用于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借贷给农民;其次是建立基础教育。发动官绅捐修荔波县义学,聘请教师,对县城贫家子弟进行免费教育。制定各里义塾田谷章程,推动各乡里基础教育的发展。所以,荔波人评价覃武保说:“崇儒重道,廉慎自持,所置多善政,至今民不能忘。”(《荔波县志》清光绪元年苏忠廷撰)
但是,一个贵州苗民的进京上访改变了覃武保的命运。道光十年(1830)冬,“谕内阁、刑部议覆杨怿曾等审拟贵州苗民罗庭勷等京控一案,贵州荔波县兵米,按地亩摊买。据杨怿曾等查明,系历久相沿,自应仍循其旧。惟所用官斛官斗,验有损坏之处,且该县兵米,系分三处征收,而斛止一面,斗止二面,实不敷用。着嵩溥即饬该粮道,制造新斛新斗各三面,发交该县应用,其捐坏斛斗即行验销。至该处征收采买兵米,现讯有以秤代斛、将米折银情事,书役等从重多收,弊窦易滋,不可不严行饬禁。着嵩溥严饬该管道府,随时认真稽查。如有情弊,即行惩办。现署荔波县知县覃武保,着交部严加议处。前任荔波县知县杨以增、本任荔波县知县刘树棠、俱着交部照例议处。”(《清实录》道光卷之一百七十四)
对于新任知县覃武保来说,这个判决无疑是一声晴天霹雳!荔波县兵米“系历久相沿,自应仍循其旧。”清廷明知责任不在覃武保,为什么摘掉覃武保等人的一纸乌纱?这得从乾嘉年间贵州苗民反抗残暴盘剥的大起义说起,这次起义历时12年,起义波及湖南、贵州、四川、湖北四省的苗族地区,起义军占领了三省六府13个厅、县,几乎全歼了这些地区的朝廷驻军,并建立起苗族人民政权。从1795年开始,乾隆、嘉庆先后调集十八万军队,以耗费一千多两白银,战死福康安、和琳等四总督、提督和220多名三级将官的巨大代价,到1806年才平息这场起义,最后也不得不宣布“苗地归苗”,苗人“与汉人一体相待”,允许苗族自治,“尽豁新疆钱粮,永免征收”,才取得这片疆域的暂时平静。自然,大清朝廷对此心有余悸。
荔波苗民进京控告覃武保等人“违背”圣旨采买军米,况且事实确凿,朝廷总得拿点手段出来安民,所以就惩办覃武保三人。后来,杨以增易地为官,还官至河工总督。这是中国封建官场里很常见的事情,但覃武保忍受不了这冤枉:我不干啦!回家。
“未几,罢归,乡居授徒。”覃武保回到家乡,不久就到容县绣江书院讲学,继续他在贵州产生的教育梦。绣江书院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九年(1690),虽说容县宋朝有勾漏书院,明代有南山书院,但从延续时间、教育成果而言,绣江书院是时间最长、成果最大的。由于时世的变迁,绣江书院后来改名为容县师范学堂、容县中学,薪火相传了300多年,现在更是一派兴旺。绣江书院的存在对于清代容县人才的培养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容县士子考上文武举人、进士的,明朝合计60人,清代合计126人,清代容县还产生两名解元:刘简臣、覃武保。清朝容县科举长足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覃武保、黄金韶、封祝唐等一批具有较高国学研究水平的人直接参与讲学。覃武保在绣江书院讲学的时间长达20多年。
在都峤三子之后,容县举人梁金绶与王宸、李守仁、植绍琪、游梓春、潘学诛、梁竹溪、陆履芳、潘耘史等人成立都峤山诗社,自觉成为推动容县文学继续前进的发动机。覃武保对都峤山诗社是全力支持,他不仅参加诗社的活动,为诗社成员讲学,还一起研究文学。“游社宴方罢,又主题糕坛……列坐听崇论,烛花摇碧栏。”(《覃心海明府赴社约喜呈》王宸)“诗伯俨然在,主持风月坛。但饮不欲醉,袖出新诗看。”(《戊申九日都峤山诗社呈前辈覃心海》王宸)
但是,覃武保的命运实在是坎坷。1835年,容县大雪如棉花,平地尺余。1847年,容县大风,楼如扇摇欲倾。容县自良磨刀塘冯六举行反清起义,饥民参加者日众。1849年,容县出现饥荒,为了生存,饥民成群结队向富户索取钱米,行为日趋激烈。1850年容县十里天地会首领范亚音又率众起义,农民军劫持举人、秀才、生员、官绅,逼迫其家以钱物赎人,抢夺谷物赈济饥民。1851年,洪秀全在距离容县不到一百里的桂平县金田村发动反清起义,半年之间便席卷江南广大地区。其他地区的农民起义蜂起响应。1854年范亚音入主容县县城,设立司令部,在全县推行洪租制。
不堪困扰的地主富户求救于官府。地方官府黔驴技穷,大清朝廷内忧外患自顾不暇:你们自救吧!破例准许汉族地主自办团练,对抢掠者“击杀无论”。毫无疑问,这是一条火上浇油的政策。梧州郡守陈瑞芝命令容县黎村进士黄鹏奋总办团练,授以令旗,在黎村设立三义团公局,组织和义团、尚义团、行义团,黄鹏奋兼任山嘴堡和义团团长。当时自办团练,是以十家为一甲,设甲长;数甲为团,设团长;联团为总,设团总。由富户出资,筹办旗帜刀枪、器械粮食,利用山河险要,设关卡,筑城堡,建设简陋的乡村防御体系,对抗大大小小的农民武装。1854年石寨龙胆村大户陆劭展出资组建团练,人数5000多人,号称“同仁甲”,在都峤山上安营扎寨,为一县之最。容县的农民军与容县的团练在容州大地上展开了长达16年厮杀。
咸丰六年(1856)四月初一,覃武保等人被范亚音军以“私通同仁甲”为由,杀害于容县县城。而覃解元的 《四书性理录》 《夕阳楼草》 《驴背集》 《半帆集》也在这一场战火中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