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乃寿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教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构建高效优质的物理课堂谈点体会.
一、注重优化课堂资源,建立有效
课堂
所谓有效课堂,就是把教师有效备课、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有效学习有机结合,从而达到高效学习.创设不同层次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学习的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情,在课堂上思考着、质疑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讲“匀变速直线运动”时,教材中举出了一些实例,如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在开动后或停止前的一段时间内的运动,石块从不太高的地方下落的运动,石块被竖直向上抛出后向上的运动等,这些例子的共同点就是单向直线运动,因此,容易使学生狭隘地把“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为单向的.实际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仅限定了“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对速度的方向是否可变并未做要求,所以,有往返但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的直线运动也属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由“教”转化为“导”,突出学
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包办代替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留给学生适当充足的拓展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例如,在初中已经学过“速度”,当时感到很容易理解,怎么到了高中感觉这么复杂呢?教师要在比较中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概念.初中阶段这样理解“速度”:物理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一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叫速度,公式是v=s/t,其中s表示物体的路程.由于学习具有阶段性,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也是有阶段性的.初中定义中是用的“路程”,速度的定义和公式都不谈方向.初中阶段对于运动的研究只局限于最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而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发生变化,所以避开了速度的方向问题;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所以也避开了位移和路程的区别,笼统地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定义速度.通过对比的“导”,或许学生更了解到物理量有两类,一类是矢量,如速度、位移、力、加速度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二是标量,如长度、路程、时间、质量等,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矢量和标量运算方法不一样,标量可以直接相加减,而矢量的运算则复杂得多,要根据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重视实验的演示操作,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只有在实践中学习,学生的才智和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才能学会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不断品尝“发现”与“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探究的乐趣,而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例如,在讲“电阻”时,对于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如果只是将结论直接给学生,学生往往很难记住或者搞不清长度、粗细、材料三者与电阻的比例关系是正比还是反比.如果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分别在三种情况下(①材料、长度相同,粗细不同;②材料、粗细相同,长度不同;③长度、粗细相同,材料下同)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结论,将会使他们对三个因素的影响理解得更透彻.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就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交换意见,寻求解决的方法.有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发现问题:为什么实验中导体的温度都要保持一致呢?难道温度也是一个影响因素?于是学生动手设计方案,动手做实验,终于发现导体温度越高,电阻越小,即温度也是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一个因素.
四、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攻克教
学的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把抽象、枯燥的数字、图形知识转化成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像、视频,使动画与视听相结合,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同时得到刺激,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效率.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加大课堂容量,增强信息反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加强方法引领和指导,注重后
进生的转化
到了高中,有的学生出现“上课听得懂,做题能力难提高”的现象.这些学生在运算能力、速度和技巧性、逻辑思维方面不具有优势,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学习信心降低.作为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出发,从基础知识入手,作业布置应有梯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理解掌握高中物理学习的要领.教师对于物理解题方法的引导不能轻视,如图象法的应用、受力分析中的整体法和隔离法的综合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方法的应用等.教师要将理论知识细化、分解,耐心地对特殊群体的学生进行讲解,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