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平
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和设计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呢?
一、更新教学观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对化学知识总是不折不扣地讲明白、讲准确、讲完整,做到毫不遗漏地将化学知识“复制”给学生,学生也只好按照教师讲述的关键字眼逐一对照完成.这样的教学,教师确实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去备课、授课,但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这种极端的教法造成了所谓的“满堂灌”的状况.为此,新课程改革强调,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力求改变在教学中学生的被动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单一传授型的教学观念,既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又要成为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习的组织者、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促进者以及新课程的开发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确立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前提和条件的,取消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便不能存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便无从谈起.相反,越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越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有可靠的保证.
二、改革学习方式,认识“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辩
证关系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挖掘学生潜能的重要方法.传统的教学,由于较少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学习课本知识(间接经验)时往往脱离他们自己的直接经验,在接受课本知识时往往未能把概念原理建立在他们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由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单一化,即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都难以提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主体性、情境性、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情境性、自主性和实践性是它的基本特征;作为教学内容,体验性比知识性更为显著;作为教学手段,探究和发现是它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探究活动策略与方法的制定方面起启发、指导、咨询作用;要在探究活动的组织上起主导作用;在活动的操作层面上起示范作用;在学习活动的过程和评价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普遍应用,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信息化课程的优势是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与同伴交流合作、研讨问题的能力以及加强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众所周知,高中化学的理论教学一直是困绕许多化学教师的难题.
例如,在讲“物质结构”时,由于微观粒子及其结合、运动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使多数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话,学生通过观摩一些模拟动画,就能够得到直观、感性的认识和体会,进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既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对事物性质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加深,从而体验学习的乐趣.
四、优化教学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化学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还必须要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而通过常规的纸笔测试是难以评价这些素质的.高中化学教学的评价方式需要有重大的改变,有必要改变常规的纸笔测试一统天下的局面.
总之,改革是教学的生命,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正确、深刻地理解新课程理念,辩证地分析和处理各种在课程改革中产生的观念和做法,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开拓进取,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