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荀子师道观谈教师权威的重构

2014-07-14 09:20秦朝军
学理论·下 2014年5期
关键词:荀子

秦朝军

摘 要:“教育者不能没有权威”,教师权威是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当下,随着社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教师权威逐渐被消解,重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师权威迫在眉睫。荀子的师道观要求对教师的绝对尊重和教师对自身的严格要求,重提荀子师道观,正是希望我们能以史为鉴,为重构当下的教师权威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荀子;师道观;教师权威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262-02

荀子是先秦时期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他博学多才,即继承了儒家以礼治国的精髓,也兼容了道、法等诸家学说的精华,是先秦时期集大成于一身的鸿儒。五十岁时游学于齐,因其学识渊博,在稷下学宫讲学时“三为祭酒”、“最为老师”。荀子十分注重师道尊严,主张师云亦云,学生要绝对地服从老师,并对老师自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种师道观在当今主张师生民主的社会氛围下,看似有点过了,但其思想中对教师地位的尊崇、对教师本身的严格要求,还是对当下教师权威的构建有启示意义。

一、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荀子十分注重教师的地位,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相并列的地位。他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也,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礼论》)。荀子把教师和君王并列为治理国家的根本,认为教师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根本所在,这就把教师的地位抬高到前无古人后也鲜有来着的崇高地位。

对于教师的作用,荀子认为,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正“礼”。在荀子看来,礼是万物之根本,在治理国家、抚慰万民,使君王英明通达,使百姓安居乐业,使万事万物各安其位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认为礼可以使“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物变而不乱,贰之则丧也”(《荀子·礼论》)。礼的作用如此之大,而人非生而知礼者,对礼的认识和掌握就要通过老师的传授。他认为,“师者,所以正礼也;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荀子·修身》)。此外,荀子认为,教师与国家的兴亡有很大的关系。他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大略》)。他认为,教师是礼仪的化身,掌握着礼仪的准则和先王的规矩,教师担负着教育人尊礼仪和先王之道的责任。没有老师的教导,人就不知礼法,就会放从自己的本性,而做出危害国家的事。

二、教师必备的素质

荀子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师云亦云,学生要绝对地服从教师。“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謂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荀子·大略》)。如果学生违背教师的意愿行事,或有丝毫的背叛老师,不仅得不到君王的礼遇,还会受到朝野上下的鄙弃。荀子对教师如此的尊崇,自然对教师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认为,教师只是简单的传递学问是不够的,不仅要知识渊博,还要“以善先人”,“身为正仪”,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行为世范。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荀子·致士》)意思是,教师除了有渊博学问之外,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要有尊严的威信;二要有丰富的阅历和崇高的信仰;三要有讲授儒家经典的能力,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在逻辑,循序渐进,诵说时有条有理,不凌不乱;四要能钻研和精通教材的精义,并且善于阐发微言大义,而不是记问之学。另外,荀子还认为,对学生提出恰如其分的批评是也是教师应有的素质。“非我而当者,我之师也”(《荀子·修身》),意思是,批评我得当的人是可以当我的老师的,别人对我恰如其分的批评是我“解蔽改过”的过程,这一过程即学习的过程,教师只有深入的了解学生,才能一针见血指出学生的缺点,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对学生恰如其分的批评也是教师必备的素质。

三、荀子师道观对构建教师权威的启示

我国学者陈桂生在《“教育学视界”辨析》中也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权威有两个来源,一是一定教育机构赋予的权力;一是教师基于个人的素养和表现在学生中获得的威信。前者是外在的权威,是每个教师都可能有的权威;后者是内在权威,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得到的权威。前者是社会赋予的,后者是学生认同的[1]。现代社会,由于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教师外在的法定权威、传统权威逐渐弱化,以前主要依靠体罚、惩罚方式管理学生维护教师权威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诟病。知识获得的渠道多元、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对物质的追求等使的教师内在的知识权威、感召权威也不同程度的弱化。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旧的教师权威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师权威亟待重新构建。荀子的师道观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但其对教师地位的尊崇和对教师自身的严格要求还是对现代教师权威的重构有借鉴意义。

(一)教师外在权威的重构

由荀子的师道观,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之所以受到尊敬是因为教师的社会地位被提到与君王相等的地位。以稷下学宫的学者们为例,当时的学者们普遍受到君王们的重视,享受着很高的地位。荀子在稷下学宫讲学时,受到齐国君王的礼遇,曾“三为祭酒”,不仅学术自由,还有很高的政治待遇,自然就有很高的威望和权威。而现代社会中的教师却处在尴尬的地位,五十年代我们称老师为灯塔,那时的老师虽然清贫却受世人尊敬;文革时期教师被当成夜壶、臭老九,处于社会底层不说,还经常挨批斗,从来都是低人一头,教师的权威也就荡然无存;80年代之后,教师的地位有所提升,但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在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中,教师的收入却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教师的工作苦、压力大、工资低,很多学生部愿意选择老师这个行业,他们认为教师“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多,吃的比猪差”。这几句话虽然不乏调侃的意味,但也真实的反映了教师的生活现状。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就可见一斑。因此,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赋予教育者更多的权力,是重构教师权威的必由之路。

教师地位和权力的提高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展开。一是,社会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即使没有很高的学历也可以通过努力取得很多的经济利益,而一些学历高的人却面临着工作难的困境,这就出现了“读书无用论”的声音,教师权威在这种现实冲击下自然被弱化;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得知识不再仅仅只通过教师这一条途径,因此,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传递知识的载体,在知识的学习中教师也就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这些社会的变化导致教师的权威逐渐被消解,因此,赋予教师崇高的社会地位,是提高教师外在权威的保障。二是,细化法律法规,保障教师的权利。《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条文对教师的地位和权力做了明文规定,但仅有这些原则性的法律文件是远远不够的,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法律细则来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例如,在批评学生问题上,很多老师不敢批评学生,甚至出现“杨不管”这样极端特殊的例子,究其原因,是因为,老师在管教学生的过程中,总是处于弱势的地位,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出了问题之后没有法律保障,只能老师自己承担所有责任。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的第16条明确规定班主任有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条例颁布后虽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也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我们还是应该为条例的颁布喝彩。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法律来保护教师的权利,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放心从教。三是,提高教师的待遇。只有教师活的有尊严,教师这一职业才更有吸引力,更能受人尊敬。虽然相比以前拖欠教师工资的时代,现在的教师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随着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国家也出台政策要求教师的工资和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相当,教师的工资水涨船高。但是,因该看到,教师的工资在社会群体中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教师的福利待遇和公务员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提高教师经济地位是重构教师外在权威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教师内在权威的重构

由荀子的师道观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只有有渊博的知识,是正义的化身,并对学生评价恰如其分,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受到学生的尊敬。因此,教师内在权威的构建首先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曾有一项调查,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是那些谈吐优雅知识渊博的人。教师在转道授业的过程中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用学生最熟悉却又包含理论知识的话语把知识愉快而顺畅的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而不是因循守旧。其次,教师是道德的化身,代表着正义的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意识的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只有那些道德品质高洁,为人做事正派的教师才能树立起道德权威,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言行,并使学生产生崇敬之情。最后,教师对学生要有恰如其分的批评。学生作为一个求学者,知识和思想品质方面还都不完善,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对于犯错的学生,教师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滥用权力,而是要给予恰当的批评。批评并不是目的,而是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手段。不幸的是,很多老师并没不能做到恰当的批评,甚至有些老师把自己的情绪带到教学中来,对学生恶意辱骂甚至拳脚相向,这都不利于师生关系的構建,更不利于教师权威的构建。

总之,教师权威在教学中是必要的,没有教师权威做保障教育是无法高效而规范的进行的。教师权威的重构是一件必要而又迫切的事,只有社会和教师个人相互努力,外在权威和内在权威相协调一致,教师的权威才能很好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朱永新.滥觞与辉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蒋南华,罗书勤,杨寒清,译注.荀子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4]艾会波.荀子教师观辨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11).

[5]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田国秀.关于教师权威的辩证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18(3):5-37.

[7]陈锦燕.教师权威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研究,2006(8).

猜你喜欢
荀子
《孟子》《荀子》引《论语》考论
荀子弟子张苍考论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天人观研究述论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和谐
荀子的生态环保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