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2014-07-14 17:32汪诗蕊
学理论·下 2014年5期
关键词:项羽刘邦

汪诗蕊

摘 要:秦朝在秦二世胡亥的暴政下走向了灭亡,秦末农民起义烽烟四起,刘邦与项羽一成一败这样的结果值得我们后来深思。楚汉烽烟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是作为同时代的两位人物,刘邦和项羽一成一败,其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和客观原因出发,对两人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刘邦;项羽;楚汉相争

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119-02

秦朝在秦二世胡亥的暴政下走向了灭亡,秦末农民起义烽烟四起,在各路烟尘中一直走到最后的主要有两支力量:一是刘邦,二是项羽,这两个人从发展上看也基本没有什么差异,但是在最后的争锋中,一成一败,刘邦开创汉代的辉煌,二项羽却凄惨的死于江畔。这样的结果其原因到底是什么?值得我们后来深思,性格品质差异等诸多的原因,但其根本在于其政治思想之上。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根源。

一、刘邦其人、其事、其政

刘邦此人,大家都知道,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草根英雄,在今天看来就是普通的百姓,甚至是市井无赖。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也没有什么高深渊博的文化,可以说识点字就不错了。刘邦就是出身于这样的农民家庭。但是,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却很敢闯、敢拼,在家乡混了个不大不小的官职,可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公务员,但是刘邦这个人的性格却很豪爽,在当官期间也是比较仁爱的,这种性格品质注定了其后来的成功。

刘邦这个人先天条件不优越,后天的修炼也不多,也没有像历史上的其他英雄那样的文才武略,论文化素质可以说不高,论武艺也不是什么武林高手,就是这样的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了。

刘邦的个人发展在仕途上从最开始来说志向也并不是十分的远大,也就是解决温饱,衣食无忧,老少有所供养,这样一个普通人却在后来有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作为。

刘邦的很普通,他做的事情也很普通。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刘邦在后来的起义只有所做的事情中有几件是可圈可点的,能够初步的展露了这个人的才能和头脑。从起义开始说起,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以及其他的大小事情都会隐隐有天意示警。在这一点上刘邦就进行了充分的利用,斩白蛇起义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笔者认为其实只不过是遇到了一条巨蟒,狭路相逢,刘邦只能与之厮杀,其是当时他本人内心也是很害怕的,但是杀死白蛇后,刘邦充分的利用这一事件为起义做好了舆论上的造势,很好的建立起了自己的威信和事前的号召工作,这也充分体现了其谋略。另一件事情是当他年轻时,见到秦始皇出巡是,内心的想法是希望自己也能成为那样的人,反映了他内心的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都体现了刘邦在做事上的谨慎、周密、谋略和胆识,这也为其后来能够成功提供了可能性。

刘邦的整个人生的政治发展是从起义之后开始的,在反抗暴秦的统治中、在楚汉相争的对抗中刘邦充分展现了自己政治上的管理才能,政治思想上的宽厚仁爱,政治主张中的亲民等。

如前文所述,刘邦个人才能素质不高,但是他最大的优点是会用人。它能够很好地看出每个人所擅长的才能,把他们安排在相应的岗位上,如他明确韩了信的军事才能,就给予其大量的空间任其开疆扩土,给予他至高无上的权力;他能接受张良的计谋和军事策略,听取他的主张;他能看到萧何在经济管理上的才能,让其管理调度钱粮。“汉王刚得到一个出国的逃卒,还不知道他到底怎样,就马上让他跟随左右”[1]。在任人唯贤的基础上,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很好的把这些人笼络在自己的身边,驭人有道。同时在政治思想上,有仁爱之心,亲民爱民,当他带兵攻入咸阳时,下令不许骚扰百姓,不许抢掠烧杀,保证了政局的稳定,这些做法固然有顾虑项羽之嫌,但其更多的出于对百姓的爱护和关怀,此举也使其很好地得到了民心,为今后的成功打下了群众基础。

二、项羽其人、其事、其政

项羽这个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可以算做是富二代,“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与楚。”[2]虽然他家道中落,国破家亡,但是其族人显赫威望与政治基础及声望仍然还在。从家世上说,它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后,这样的名头是足以使他不用做“斩白蛇”那样的策划就能够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在这一点上是刘邦这样的小百姓永远都比不了的。而且项羽的个人素质也是很好的,天生神力“力拔山兮气盖世”,能单手举起千金鼎,同时出身武家,武功高强。说他能拔山举鼎固然是夸张了一些,但筆者相信其力气很大,武艺高强是一定的,至少与刘邦短兵相见的话,应该是能够占尽优势的,在这一点上刘邦更是无可比拟。

项羽的性格上也很豪爽,但是却很自大,可能是因为依仗自己的本事高超,可能也是因为受到了太多的追捧而骄傲自大。总之,他的自大,不容别人都是其性格上的缺点,《史记》中司马迁用“刚愎自用”一词给予了项羽这种性格准确的描述和写照。

再来说说项羽比较著名的几件事情上,先说在早期起义的用人方面,在用人管理上项羽远不如刘邦,其实最早韩信张良等人都是投靠项羽门下的,但是项羽对待这些人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韩信在项羽帐下官职卑微实际上和无名小卒没有什么区别,对于韩信的军事上的建议却不屑一顾,以至韩信自认才华和抱负不能展示出来,而弃他而去。同样的,张良这位谋士更是以救助天下为己任,曾经组织过刺杀秦始皇的暗杀行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可看出此人的匡时济世之情,在他给项羽的军事谋略和策划中,也基本都被其否决不予采纳,无法实施。最后也离他而去,这充分说明项羽缺乏纳谏和识人用人的胸怀。另一件更加家喻户晓的事情就是鸿门宴,显示出项羽的优柔寡断,给了刘邦逃跑的机会,反映出了他缺乏政治决断和干脆。而其最佳的衷心支持者范增,也因为他个人的猜忌,相信了刘邦的反间计而失去了,其最后的支撑也没有了。这一件事又体现了其在信任人方面上的缺失,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政治统治的思想上,项羽更是缺乏统治者应有的胸怀和长治久安的统治谋略,在这一点上同刘邦的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胜利后对待咸阳的态度上,项羽十分的残暴。刘邦进入咸阳不扰民,不杀掠,对投降的秦兵进行安抚政策,当这一切交到项羽手上时却被付之一炬,项羽进驻咸阳后坑杀了十万秦兵,即使是在人口众多的年代,十万人也是很大的数量了,更何况是秦末十万人的生命就这样被掠夺了,是何等的残忍啊,其政治理念中严重缺乏爱民和仁政的思想。在对待其所寻来的被立为楚王的楚王后人上,先是为了得到百姓拥护尊其为义帝,而后又因嫌其碍眼而将其诛杀,可见项羽缺乏仁爱的事实,也缺少政治谋略,楚王后人是其群众基础得来的象征和有力号召力量,他却将其诛杀,自倒大旗,失去了民心。这些政治上的表现明显不如刘邦,失去了治国统民的先天优势,而他在政治上,主张暴力更是以国家的长治久安无益。

三、楚汉相争成败结果的究竟

在对二人的基本情况阐述之后,让我们共同来看一下成功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

性格原因:从主观上来看两个人的性格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刘邦性格宽厚,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同时也能够勇于承认错误,这种性格品质对其成功是很有帮助的。而项羽自认为自己天生力大,武艺高强不屑于其他人的建议,总是独断专行,在与刘邦的对抗中虽然实力强大,但却屡遭失败,最终不敌。这种自大傲慢的性格导致其失败的根源。良好的性格品质有时往往是人生成功的关键。试想,项羽如果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广开言路,想必也就不会失败。而项羽性格中的犹豫不决也是其性格中最大的缺点,鸿门宴中如果能够当机立断,除掉刘邦,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诸多麻烦。

力量上的原因:在力量对比上,项羽的实力远超于刘邦,刘邦退出咸阳让给项羽就是最好的说明,如果不是自身力量实在弱小,刘邦怎会拱手相让。但之后的局势却直转急下,坑杀十万秦兵,火烧咸阳城,让项羽彻底失去了民心。特别是杀害了义帝,本来是师出有名,最后却落了个背信弃义,他对百姓的无视,使其失去了百姓的支持,最后孤独惨死。可见,团结力量在斗争中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力量无论如何都是十分渺小的,即使项羽再力大无穷,也敌不过天下千千万万的老百姓,造成了他孤立无援,力量一点点削弱直到失去。而刘邦在政治中注重团结和充分凝聚各方力量最终成就了霸业。力量对此上的不断变化也是项羽导致失败的原因。

政治思想上的原因:其实项羽并不适合统治天下的王者,如果作为一名勇猛的将军再合适不过了,他可以建功立业的。这种原因是因为他缺乏政治统治思想,“项羽裂地分封的结果是,既承认割据的合法化,又引起诸侯王之间的许多矛盾。”[3]他的思想在于征伐和杀戮,而不是在于治国安民。而刘邦的思想眼光长远,它不僅仅是局限在战场上,而是有自己长久的打算,政治觉悟和素养都在项羽之上。他更多的是考虑到了今后如何平息战争,统一国家不再有战乱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具有王者所应该具有的政治素养,心怀天下。所以,作为统治者和领导者应有心系天下、心系百姓的政治抱负。

综上所述,刘邦和项羽一成一败的原因主要是体现在性格、力量、政治才能三个方面。这也充分的启示我们在现实中要培养自己健康的性格,工作中注重群众的力量,同时要不断提高个人的素质,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人。

参考文献:

[1]程念祺.大风一曲振河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12.

[2]张传玺.秦汉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336.

[3]潘国基.秦汉史话:上册[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62.

猜你喜欢
项羽刘邦
说项羽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朽木颂
汉初刘邦集团“入都关中”事迹查验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不识字吗?
梦遇项羽
从《鸿门宴》《项羽之死》看项羽的罪与罚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