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楠
摘 要:前人研究《三国演义》主要是从三国时期的人物、军事策略、成书的年代、版本、主题等方面进行。然而,对于在西方视野下《三國演义》中的等级制研究较少,由于西方视野涵盖面太广,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西方政治学的代表,在他们的视野下来理解《三国演义》中的等级制。
关键词:西方政治;等级制;三国人物
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121-02
中西方的政治思想的比较总体来说集中在起源、内容、途径和方式四大部分。而在这四个部分中,最重要的是起源的不同导致了内容、途径和方式的区别。中国的文化是向外包容,向内斗争的,而西方的文化恰恰相反。古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得益于其自由、平等的政治制度。古希腊城邦政治制度产生于城邦政治环境之中。随着罗马国家的不断扩张,使得城邦政治的视野日益显得狭窄,其局限性愈益突出。因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与治理大国相应的学说和思想体系。中国是较早形成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很少有人违背君主的意愿,君主也根据统治的需要在不同的时期选择不同的思想。这样的政治环境不利于科学思想的发展。另一方面,较严厉的思想限制使思想自由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多数思想家把传统思想当作政治行为、礼仪和道德规范的主要来源,使中国的教育偏向于政治教育。中国诸子百家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无法在传统的范围之外展。
柏拉图政治中的等级制思想主要从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的角度出发的。国家正义主要包括勇敢、自我克制以及智慧,而个人正义主要包含理智、激情和欲望。这些特点对应于不同阶层的人物。柏拉图的思想影响最深的是精英政治。另外,他还对于不同国家进行了模式体制的划分。首先,是贤人政体,认为最有理智来管理国家的是哲学家,这是一种理性政治。其次,是荣誉政体,即军人政体,是由一个国家中最勇敢的人来承担的,这是一种只要开始就很难停下来的政体。再次,是财阀政体,就是所谓的富人政体,这是一种害怕穷人远远大于害怕敌人的政体,往往贫富差距非常大。接下来是民主政体,这种政体需要的是一个好的文化作为依托,要不然就会成为群体暴力。民主最大的特点是一定要保护少数人而服从多数人,此外还需要有一些刚性的程序。最后是僭主政体,是通过采用非法的手段来夺取政权的政体,比如军阀割据。亚里士多德的等级思想主要是从人的外在性追求和人的本性的政治性的角度开始的。政体主要是从一个人管着、还是多数人管着、是为一个人服务还是为一群人服务来进行区分的。如果是一个人进行统治的话,可以划分成为为多数人服务的君主政体和为少数人服务的变态政体。如果是多数人统治的,则可以划分为为多数人服务的共和政体,即不同阶层均享有平等权利以及为少数人服务的民主政体。在管理理念上坚持中庸,特别关心中产阶级,主要是从中产阶级对于上层和下层的作用来重视的。另外还主张首要在分配上的正义,即得到应得到的。其次在程序上的正义,即怎么样得到应该得到的。最后是矫正正义,即对于弱势的补充。
中国自始以来都是一个有着浓厚官本位思想的国家,这和中国古代政治中的等级制是分不开的。官本位思想主要体现在国家的社会价值观是以“官”来定位的,官位越大社会价值越高,官位小的自然小,其他的各个社会阶层地位也是比照“官”来定位各自的。在《三国演义》中通过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胜败中也可以看出其中所包含的等级制以及官本位的政治思想。
魏国中政治核心和最高统治者当属曹操,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中也有对他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在当时注重人道德品性的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曹操可以摒弃一个人之前是品性上的恶而重用的有能力的人的非同一般的开放思想。只有在封建社会中等级最高的人才可以制定这样的用人制度,而等级趋于他之下的人即便有这样的思想,也没有打破封建禁忌的勇气与担当。在三国时代中,等级制度和法令最严格的就是曹操所属的魏国,他对于所有的将领都是一视同仁的。例如《三国演义》中的一片断:曹操在睡觉的时候是不允许周围有人打扰的,这也是他为了吓唬他人而故意梦中杀人的原因。有一次魏国大司马曹仁想见曹操,而这时曹操正在睡觉,负责看守的许褚则不让曹仁进去。曹仁的地位非常高,并且是曹操的兄弟,但是许褚严守曹操所颁布的法令。事后,曹操知道此事,表扬了许褚。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在魏国法令是高于等级制度的。在曹操的一生中,从未当过皇帝,但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皇权的位置高于王权。
蜀国主要的政治代表是刘备和诸葛亮。虽然两人同为蜀国的代表,但是刘备的等级制度以及法令没有诸葛亮严明。《三国志》中也有一段对于刘备的评价,“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迁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因为桃园结义,刘备与关羽和张飞情同兄弟,无论关羽和张飞犯了什么错误,刘备都会忽略等级以及法令以兄弟之情处理。关羽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虽然立下了军令状,但最终以却以忠义之名逃脱了责罚。刘备也为自己的这种兄弟之间没有严明的等级制度以及法令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关羽没有经过刘备的同意就去攻打樊城,以至于丢失了荆州,甚至丢失了性命。张飞在对待手下的士兵只知道随性的打骂,依然没有法令,以至于还没有去灭吴就被手下的人害死。这也就造成了刘备最后为了报仇而失去了方略。归根到底,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严明的等级制度和法令来规范。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刘备通过自己的真心真正得到了人心,不仅仅得到了诸葛亮,还得到了很多贤士。《三国志》中也有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从这段评价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在治国方面对于官位、制度、赏罚都是在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法令下实行的。就在刘备取得四川的时候,诸葛亮替他制定政规法令,治理蜀国应当从严。这时法正提出不同意见,建议诸葛亮要放宽政策,并且要以汉高祖刘邦的立法为标准,执法从宽。诸葛亮对当时情况做了具体分析,认为汉高祖刘邦入关的时候,摆在面前首要的任务就是去除秦朝的严刑苛法,所以宽刑省法,缓解人民的痛苦是必需的。而益州在刘璋统治时期积弊很多,没有权威,就必须从严制法。
吴国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就是孙权。在东吴主要是以世家大族为一个一个的集團进行活动的。主要有顾、陆、朱、张为主的世家大族,这些家族主要是在东吴建国后逐渐繁荣起来的,并主要占据了东吴政权的主要权利阶层,即等级制的高层。其中,陆家和顾家的势力相对较大,分别担任丞相和军政大臣。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三国志》中也有对于孙权的评价,“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就如评价所言,孙权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用人并且绝对的信任和放权。他在不同时期可以连用四人,从周瑜到鲁肃再到吕蒙最后到陆逊。周瑜为孙权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鲁肃为孙权看清了三国时期的形式,吕蒙为孙权获取了荆州并且杀掉了关羽,陆逊为孙权击败了刘备。
三国对应的是魏国,蜀国和吴国,虽然三种国家和等级类型都同属于封建制度下的国家类型,但是从西方的视野下理解,还是有所差别的。魏国是在曹操的努力下所创建而曹丕称帝的,曹操不仅仅是军事家,还是诗人更是政治家。当时是乱世,汉室即将衰败,不能用柏拉图的僭主政体来衡量。在古代中国的哲学和政治学是混在一起的,在当时乱世之中,战争成为人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从柏拉图的角度来分析,这是一种既有贤人政体也有荣誉政体的混合型国家。从亚里士多德的等级制度来分析,曹操建立是为自己个人的抱负而服务的,这属于一种变态政体。蜀国的君主是刘备,但是国家一切主要都是来自于诸葛亮的政治策略和主张。刘备在恢复汉室的正统思想下建立了蜀国,也不是僭主政体。从柏拉图的等级制理论分析,和魏国一样也是贤人政体和荣誉政体的混合型国家。刘备是用情感来治理国家的,他爱民如子,整个蜀国的治国理念也是在匡扶汉室,解救天下苍生于水火的政治文化中建立起来的。所以符合亚里士多德的君主政体。吴国是在一代一代的基业上而建立起来的,离不开的是吴国中的各个家族对于国家的资助,比如鲁肃倾其所有而报国。孙权最大的特点是知道什么样的人才在什么样的位置上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在柏拉图的视野中,吴国属于财阀政体和荣誉政体的混合体。吴国的各种军事措施是为江东的各个百姓服务的,但更大的是为每个家族服务的。在亚里士多德的角度来看,属于民主政体,即各大家族通过权利为各大家族服务。
虽然从总体来看,三国中各国都属于封建社会的君主制体制,但是因为当时是乱世,为了能够实现统一天下的抱负造就了很多人才,更重要的是造就了很多的政治体制以及在这些体制下的等级制度。可以用左思《咏史》的中:“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来概括中国等级制的特点。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为代表的西方的视野下仍然可以找到与之相对匹配的政治体制和等级制。还可以通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所描述的各种体制的特点来比较全面的分析三国中每一个国家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钱国忠.东西方科学文化之桥李约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3]石国亮.世界国体政体要览[J].研究出版,2010.
[4][明]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5]胡跃.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思想政治刊.2006(5):7-9.
[6][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黄劲松.中西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