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祖 历史之源

2014-07-14 17:11程小凤
学理论·下 2014年5期
关键词:五帝史记

程小凤

摘 要:《五帝本纪》作为史家绝唱之开篇,司马迁不仅表达了“五帝”开启中华历史之帷幕这一观点,更告诉了后人五帝是我们的华夏始祖,同时,他还深刻阐述了五帝的英雄作为借以丰满其完美形象。五帝时期虽然距今甚远,但以历史巨著来还原与探析历史之源的话题仍旧亘古不变。解读《史记·五帝本纪》,察微原著当中的细枝末节会发现太史公撰述时的诸多问题及这些问题背后他想表现的思想与意图所在。

关键词:史记;五帝;雅驯;华夏始祖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115-02

一、《五帝本纪》开《史记》之首

我们常言三皇五帝,何为三皇?又何为五帝?清人梁玉绳所著《史记志疑》中有言:“盖先儒举三皇之名不一,或以天皇、地皇、太皇为三,或以羲、农、黄帝为三,或以女娲、或燧人、或祝融、或共工合羲、农为三,或以盘古至燧人统为三皇,或以羲、农、黄帝为天皇、地皇、人皇”[1],可见三皇说法冗杂不一,长久以来亦尚未达成统一标准。三皇之号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外史》,①而在《风俗通义·皇霸》第一引《春秋纬运斗枢》则将三皇具体人物化,认为天皇、地皇、太皇(即为人皇)分别对应伏羲、女娲、神农,②此中并无黄帝。关于五帝,《大戴礼记》及《史记·五帝本纪》皆认为乃黄帝、颛顼、喾、尧、舜,《战国策》、《吕氏春秋》、《资治通鉴外记》中有很多不同说法,但其共同点是都赞同黄帝为五帝之一,③非能上推三皇。余之观点则认为司马迁将黄帝并入五帝当中且以黄帝开《史记》之篇首尚有一定道理。

为何太史公是从五帝开始下笔而不是更早的三皇呢?梁玉绳又说:“凡斯众说,半归诬诞,总以年代悠远,莫由详定,自应削而不记,故曰略三皇可也。”此外从五帝本身来说,其被置于《史记》开篇可能与司马迁所处社会背景有关,由于春秋战国诸子之学对后世影响颇大,因而《史记·五帝本纪》史文多采自《五帝德》、《尧典》、《舜典》、《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孟子》、《韩非子》、《尸子》、《庄子》、《墨子》、《帝系》、《礼记》、《吕氏春秋》等书,所依据之文献来源很广,内容会更可靠些。

虽司马迁因时代过于久远且多有荒诞而略三皇,但其从五帝开始记载亦遭致后人诸多质疑与非议。刘知几《史通·叙事》记:“至于三五本纪、日者、太仓公、龟策传,因无所取焉”,崔述《补上古考信录》记:“夫《尚书》但始于唐虞,及司马迁做《史记》乃起于黄帝,谯周、皇甫谧又推之以至于伏栖氏,而徐整以后诸家,遂上溯于开辟之初,岂非以其识愈下”,近代学者及众历史教材亦视其不可信,认为五帝只是远古传说而已。那么黄帝、颛顼、喾、尧、舜是否真实存在过呢?吾之回答:“然也!”关于“帝”字,其甲骨文写法是“”,许慎《说文解字》将帝解释为“谛”,王之号也,而王国维先生据甲骨字形则将帝解释为“蒂”,本意花蒂,延伸意为传承和血缘。

二、以黄帝论五帝形象

《五帝本纪》句首太史公如此写道:“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2]韩兆琦所著《<史记>评注本》中解释少典是诸侯国号,有说少典娶有■氏女,生黄帝、炎帝[3],为史公所不取,关于这一点,司马迁不取之原因在于其并不认同黄帝与炎帝为兄弟,可能由于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如若二者为兄弟却手足相残结果以黄帝胜于炎帝一统族群而告终结,则不符合太史公欲赋黄帝“德”之品性。梁玉绳《史记志疑》中说:“公孙非姓也,黄帝乃少典国君之后,故称公孙。轩辕是其号,汉律历志‘黄帝始垂衣裳,有轩冕之服,故天下号轩辕氏。然则黄帝何姓?曰:姓姬。”可见梁玉绳并不认同司马迁关于黄帝姓氏之说法。本人较为赞同梁、于二人观点,且黄帝姬姓极可能与周代有密切渊源,因为周以姬为国姓,譬如文王姬昌,又譬如武王姬发。

由于“诸侯相侵戎,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因此黄帝以其德才统一各部,兼收并蓄,以虚怀若谷之胸襟接纳四方诸侯。而在此过程中“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一事不得不提。日本学者大野圭介在其《<史记·五帝本纪>浅析》一文中认为:司马迁将黄帝与蚩尤之战加进《五帝本纪》是因为蚩尤乃汉朝祭祀之神明,故而不能忽视,但在太史公笔下蚩尤暴虐无道并终为黄帝所征服,炎帝同被黄帝征伐书中却未曾想提,可见司马迁在选材时是以内容为依据来决定取舍。①蚩尤其人梁玉绳则如此附案:“宋李■太平御览卷九引史记曰:‘蚩尤能征风召雨,与黄帝争强,帝灭之于冀。”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中记载了孔子“蚩尤庶人之贪者”和管子“蚩尤受庐山之金而平五兵,明非庶人”两种不同说法[4]。其实蚩尤本人乃上古时九黎族酋长,我想既然能任堂堂部落首领之人必定有其所长,涿鹿之野中虽然战败但其威力却使得蚩尤二字成为战争代名词,尊其者称之为战神,贬其者则称之为祸害,但由此可见不同人有不同看法,司马迁之所以将蚩尤叙述为残暴之人目的是为了塑造和反衬黄帝之正义,故太史公主要以自身需求作为写作出发点。其在《史记·自序》中便曾写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此书在整个著述过程始终贯穿自我,力争做到“择其言尤雅者”,“雅”不仅指其行文之歷史性与文学性,亦指是否符合其撰述需要、创造英雄人物需要以及缔造理想帝王需要。

据以上基调司马迁所述之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亦皆为一部部英雄人物史诗。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帝喾“聪以知远,明以察微”;帝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帝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可谓德、才、武兼备之人也!

三、质疑与思考

通读《五帝本纪》全篇后,不禁为黄帝、颛顼等之高寿所惊诧,同时凌乱于当中人物辈分关系之错综复杂。常言人生七十古来稀,更何况古代医疗技术落后,常人皆年不过七十甚至六十载,而韩兆琦评注本中注释“相传黄帝在位百年而崩,年一百○五岁”,“相传颛顼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相传帝喾在位七十年,年一百○五岁”,可见黄帝、颛顼与帝喾概为百岁之人,当然如若言其具神性而非常人能及我亦无话可说。此外,大致梳理一下书中人物关系,可依据“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一曰玄嚣……其二曰昌意”,“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列出以下世系: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另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可列:黄帝—昌意—颛顼—鲧—禹,综合上述得知禹乃舜之四世祖;同时《五帝本纪》又记:“舜万豫荐禹于天……诸侯归子,然后禹践天子位”,故可知舜将帝位禅让于禹。帝舜传王位给了四世祖?乍听起来甚为惊悚与荒谬,其自相矛盾之处实在令人费解,因此后人质疑《史记·五帝本纪》也非全无道理。众所皆知,太史公身为史学家本应是个严谨之人,其写书时难道没有发现此中问题吗?本人妄加猜测认为:排除司马迁撰述不细心(估计概率很小)这个缘故以外,只有他本人对待五帝历史持高度相信态度这个观点可以说得通了。

黄帝“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颛顼“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帝喾“顺天之义,知民之急”,帝尧“乃命羲和,敬顺昊天”,帝舜“类于上帝,■于六宗”,读原文不难看出五帝乃神人之结合,祭天、顺天、感天,理性而不祛魅。韩兆琦在其评注本《史记》此章末尾处做了一段简评:“尧、舜被儒家称为‘圣人……司马迁依据《尚书·尧典》写成尧舜两位古代帝王,从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黄帝,孔子、孟子并没有对他说过更多的话……司马迁依据《五帝德》、《帝系姓》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甚至还有些秦汉之际的方士的说法,将之写成了华夏民族的始祖,这是具有开创性的。”圣人可谓介于神人之间,得天命、教化于人,故而天人感应体现其中,以五帝为祖也许并不符合史实,如韩兆琦者亦质疑过黄帝时代是否为我国最早时期,但是他们却肯定了黄帝作为华夏始祖确立于《史记》当中使得其成了中华民族之伟大旗帜,为各族人民所皈依,为华夏后裔所认同。

的确,后人皆声称自己乃炎黄子孙本就表明了一种认同感与归属感,历史是非似乎已不重要。五帝开司马迁著史之首,为后人将五帝奉为中华之祖奠定了基础,以此为源才有了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元明清,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五帝是否存在过,是史实还是传说,这些都改变不了民族信仰与根基,若要通透地解读《史记·五帝本纪》,便不能以条条框框来限制自身思维,只有跟随着撰述者去层层剖析方能知晓其欲表达的到底是什么。

参考文献:

[1]梁玉绳.史记志疑(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司马迁.《史记》评注本(上册)[M].韩兆琦,评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

[4][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五帝史记
唐 玉真公主 楷书琼宫五帝内思上法卷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第三回 三皇五帝(下)
五帝钱如何化煞
五帝是谁对研究中国文明起源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