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翦
摘 要:通过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对民族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进行考察,运用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并找个别学生进行访谈,最后对大学生的网络群体特质进行归纳与总结,得到以下关于大学生的四个网络特质:去中心化的边缘参与,无情的批判,更加个性化的彰显,阅读的零散化,以期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后现代;大学生;网络;群体特质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081-02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角色定位、边缘参与、个性的塑造、思维的零散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的大学生是国家栋梁之材,是21世纪的建设者,当代大学生毕业后,要肩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学生与父辈在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差异,产生这种鸿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深受现代网络的影响,特别是网络的后现代特征,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群体的后现代特质,对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后现代网络大学生的特质
后现代是“对现代主义的回应,它以排斥‘整体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并以此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1]。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在西方出现的一种具有反西方近现代科学哲学体系倾向的思潮。大学生基本上处于青春期,其对个性的张扬和向往自由的叛逆情绪吻合了网络的后现代特质,使得大学生具有与传统观点不一样的特质。
(一)去中心化的边缘性参与
参与性是网络的基本特点,即每个人,都有自己加入到一定的网络群体中的权利,这种参与是一种边缘性的参与行为。当网络突破时空的限制,大学生可以利用这种时空的交错感来找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角色或情感体验,因此网络不可避免地重塑大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方式,建构不一样的认知意义与价值观。大学生在重塑自身思想的过程中,会对某些东西产生一定的依赖,如搜索引擎,抑或他人的观点与判断。与此同时,大学生对世界周围的事情带着一种边缘参与的态度,游离于不同的群体社区,“中心”的观念在大学生的心中早已被网络走马观花的形式所解构,重新对原来的观念进行定义,直到这种定义被合理化为止。重新定义的观念会对传统的、旧的观念权威产生怀疑和并提出挑战,打破信息不对称的状态。
实际上,去中心化不仅是大学生“中心权威”的解构,更重要的是“中心重构”,有些不良用意的人,会利用大学生同情弱者的人性光环去解构他们原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因为这种网络技术与人际关系的交织,构成来源于现实又凌驾于现实之上的复杂网络,构成分布式的“中心”,即以点为中心的思想已经不复存在,任何一个网络角落的大学生都可以成为思想的传播者,即网络思想的“中心”。
网络的这种后现代去中心化边缘性参与,它不提倡个人的主张,但提倡个体差异主张,形成多元的风格,反对单一的风格。“后现代网络文化是一种高级文化的堕落,是一种有意地堕落,有意把自己高高在上的思想放在大众文化之下,颠覆以往传统或现实中的规范和原则,建立一个完全不同的网络社会,强调表达欲望的回归”[2]。这样大学生追求的是一种精英文化的消解,用一种表面化、生活化的方式来代替精英文化,这致使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扁平,缺少了一种思考与理解的深度,追求感官的直接需求。
(二)无情的批判性
对后现代网络中大学生的特质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批判是构成后现代网络大学生的本质特征。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过程来看,其形成的过程就依附在早期的批判运动中,并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而发展,其引领者——康德,把批判哲学引到更深的层次。虽然这时的网络还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这是后现代主义的发源地,伴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契合后现代的无情批判精神,大学生对现实中的种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进行了全方位、毫不留情的批判,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以发泄自己作为一个弱者在这个现代社会中的无助与无奈,并呼吁其他的网民一起支持自己的观念和态度。这时的大学生“處于批判运动的主体,处于一个半知或全知的真理掌握者的地位”[4]。然而对于大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重复他人的思想和话语,也不是任意地对别人和其他的事物轻易地下结论,而是在自己批判的过程中找到自我思考的价值,从而得出有益的启示,而这种启示理应成为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力和生命力。大学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就应该对自己习以为常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和思维习惯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不轻易地苟同于他人的思想,坚持自我的批判性和对客观社会的哲学思考。
(三)更加个性化彰显
根据我们的调查与访问,网络对大学生的另一个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能够获得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说话的机会,并从中获得某种情绪的释放,因此表达的欲望和传播的随意性成为大学生在网络中彰显个性的机会。在网络中,网络服务商为了减少大学生对信息获取过程中消耗的时间与精力,会尽最大可能地提供一个大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与活动。大学生利用这些网络上的工具,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相关的途径进行发表与传达。在这个过程中提供某种特权的服务,使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扭曲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为有钱就可以买到某种特权,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当毕业回归社会时,同样以网络的看法去看待现实中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人格的扭曲。
网络中的个性化服务需求,驱使网络服务商把分散的个性化服务转化为集成的网络服务,把分布在不同时间和区域的信息与服务,整合在一起供大学生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而大学生兴趣爱好的不稳定性,致使大学生兴趣爱好游离于各种各样的主题服务与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或者是不断地更换自己在网络中的个性信息,久而久之,成为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个体。
(四)大学生阅读的零散化
网络阅读的零散化和片状化是网络的另一个后现代特点。它让大学生接收更多的网络信息,如在各种各校的公众场合,旅途途中、公车上、火车上、课间休息等等,大学生都可以利用自己的手机进行上网,去了解一些简短的文化信息、或一些简短的时事报道。这种嵌入式的信息获取,打破了过去那种只能从书刊报纸上直接获取信息的方式与途径,消解了大学生生活中的无聊感,然而这阅读的零散化也造成大学生情绪的零散化、叙事的零散化、语言的零散化。
1.大学生情绪的零散化
大学生在浏览网络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与自身相似的境遇,这时容易引起大学生内心的共鸣。大学生会因为一句话,一段文字,一张图片,时而高兴、时而兴奋,时而伤感、时而惆怅……,整个人的情绪都被网络彻底地零散化。他们已经没有了自我中心的意识,有的只是彼起彼伏的零散化情绪,这种情绪已经被深深地烙上后现代网络的印记。例如大学生所发的微博,其内容是大学生内心某种情感的偶然即时记录,它契合大学生隐性知识的零散性、片段性、灵感直觉化的特点,伴随着随机性发生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大学生情绪零散化的具体表现。
2.大学生叙事零散化
大学生网络叙事的零散化。在传统的笔记叙述中都存在着一个自我的主体,而后现代的网络中解构了大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消解了大学生的自我中心,时而以自我为主体,时而以网络中虚拟的角色为叙述的主体,容易造成大学生多元性格的存在,对大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角色造成不良的影响,容易致使大学生用网络中虚拟的角色来面对现实中的人与事,在大学生遇到困境时喜欢沉浸于自己在网络上的虚拟角色,有意逃避现实的趋势。这种时而面对现实,时而逃避于网络的行为,塑造了大学生叙事的零散化,与传统的叙事相比,大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都处于一种不完整的叙事情节中,没有开始、没有经过、没有发展、没有高潮、没有结局,有的只是某个时间片段上的心情记录,而且是一种没有逻辑结构的叙事行为。用现代的术语来讲,有即兴记录的意味,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完全肢解了思维的完整性和叙事的结构化。
3.语言零散化
大学生网络叙事的零散化必然造就了大学生语言的零散化。后现代网络突显了大学生的无意识结构,大学生的网络语言处于无地位的状况[6]。“我只是语言体系的一部分,是语言说我,而非我说语言。”[7]同时这种语言具有一定的零散化特质,这种零散化特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规则的零散化和语义的零散化。语言规则的零散化表现为:大学生在网络上根据自己即兴所想进行即兴写作与表达,没有完整的规则或逻辑,它既限制了大学生的网络表达规则的形成,又建构了大学生的网络语言规则。在一定的社区和网络群体中,这种规则由网络上交流的小团体进行定义,对外界具有一定的抵御性质,只有加入到这种社区和网络群体的大学生才能够懂得其中网络语言规则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参与其中才具有使用的意义。语义的零散化是指后现代的网络中,语言交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随意性、零散性、跳跃性,从而拆解了形而上学的中心及其本源。当网络出现零散化的语义时,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会产生不同的语义效果,语言的意义即将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产生,又通过网络交流不断地进行语义转换,最后又逐渐消解,最后取代原来的语义。
二、小结
本文探讨了大学生网络下的后现代群体物质,得出大学生网络下的后现代群体物质有四大方面:去中心化的边缘参与、无情的批判性、更加个性化的彰显和阅读的零散化与片状化。这是网络群体后现代特质最为明显的地方,这四个方面的特质揉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网络的匿名性与随意性。由于大学生的线束力有限,事非分辨能力有限,容易听信网络上的虚假信息,造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因此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是接下来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后现代主义[EB/OL].(2013-07-12).http://baike.baidu.com/vi
ew/847.htm?fromId=2660.
[2]董廣辉,吴时敏.浅析现当代观念摄影所体现的后现代主义特征[J].美与时代,2011(5):73-74.
[3]张俊列,徐学福.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下的教学思维变革[J].当代教育科学,2008(12):40-42.
[4]张汝伦.后现代的批判[J].天津社会科学,1996(5):15-19.
[5]贾巍.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平台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120-123.
[6]李艳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零散化”审美特征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78-79.
[7]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