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4-07-14 15:15黄立,陈竟玲
学理论·下 2014年5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周敦颐

黄立,陈竟玲

摘 要:周敦颐作为我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理学家和哲学家,他的理想人格思想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他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与建构,是对中国以往哲学的继承与超越。他的理想人格思想中:基本要求是“无欲”;核心思想是“诚”;可贵之处是“独立”;完善过程是“修养”;终极状态是“和谐”。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如何塑造理性人格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当代中国大力提倡的大公无私、诚实守信、人格独立、修身养性、身心和谐,无不与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相对应。

关键词:周敦颐;理想人格;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047-02

人格在不同学科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哲学中,人格是指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既具有感觉、意志和情感等机能的全体,它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一切其他存在的基础。在中国的古代哲学中,人格被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深入探究。在当代,人格在心理学上即指个性。个性是“在某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它包括气质、性格、能力三个方面[1]。理想人格是特定时期社会理想在人身上的体现,表达了社会存在与发展对人的要求。

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家和哲学家周敦颐(1017—1073),又名廉溪先生,其流传至今的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他所开创的理学,起“上承孔孟,下启程朱”的作用。为学,他知识渊博,独树一帜;为官,他胸怀洒落,清正廉洁[2]。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既是对以往哲学的继承,又是对以往哲学的超越。分析周敦颐的人格思想,对于当代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与构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

人生的意义何在?人怎样成为一个完人?如何处理义利关系?不同时代、不同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不同的回答。任何社会阶级或集团,皆有自己的理想人格。作为宋代理学开山鼻祖的周敦颐通过他的著作与为官中,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理想人格思想:基本要求是“无欲”;核心思想是“诚”;难能可贵是“独立”;完善途径是“修养”;完美状态是“和谐”。下面分别从这几个方面论述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

1.“无欲”:周敦颐的理想人格之基本要求

孟子曾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周敦颐在《通书·圣学》中写道: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道公福,庶矣乎!这些说明了要具备理想人格并成为“圣人”,就必须做到“无欲”。只有首先无欲,然后才能静虚、动直,接着明则通、公则溥,最后方可无私,完成人格的塑造。可见,在周敦颐看来,只有先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才能让道德、正义之光普照内心,才能在为人处事中中通外直、惠及他人与社会。

2.“诚”:周敦颐的理想人格之核心思想

周敦颐十分看重“诚”,他的“诚”的内容包括:仁、义、中、正、公。他的理念是缘于他对《中庸》中的“诚”的顿悟与发展。他在《通书.诚上》中写道:“诚者,圣人之本”。同时,在《通书·诚下》中,周敦颐写道:“圣,誠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这上面的“诚”既是道德的根源,又是道德的最高原则,也是“圣人境界”。“诚”在周的思想中有着不同理解。如在“无妄,则诚矣”中,“诚”指的是不相欺骗。从宇宙观的角度来看,周所说的“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中的“诚”意思是宇宙本体的代称,相当于“无极”。周敦颐的“诚”,一方面是万物的本体、不动的,如“寂然不动者,诚也。”另一方面又是善行的源泉、可动的,如“至诚则动,动则变,变则化。”由上可见,“诚”是理想人格的核心思想以及宇宙观的中心。

3.“独立”:周敦颐的理想人格之可贵之处

中国的文人,常借用山水草木抒发情趣、表达意愿,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他们笔下的物体不只是类的东西,而且是他们心灵的代码、志向的象征。同样地,周敦颐在《爱莲说》这篇文章中,用“莲”形象地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人格形象。这种人格的难能可贵之处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独立的品质。周敦颐不仅热爱超凡脱俗的莲,同时在为政的路上清正廉洁,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当今,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各种思想错综复杂、良莠不齐。我们不应像莲一样,不被腐朽的思想侵蚀吗?

4.“修养”:周敦颐的理想人格之完善过程

周敦颐的理想人格中,“圣人”人格可以通过修养逐渐达到。周敦颐所说的通往圣人人格的极境的道路中,有一个由低到高、逐步升华的过程。周敦颐的道德境界有三个等级:士、贤、圣。《通书·志学》“圣人”为最高的理想人格。他认为,在人格修养上,如果达到了“士”的阶段,还应向“贤”的方向努力;如果达到了“贤”的阶段,还要向“圣”的目标迈进;而作为圣人,还要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3]。周敦颐指出在修养中,还要能做到“迁善改过”,才能最终成为“圣人”。可以说,修养的起点是立志,即“志伊尹之所志”;然后是学习,即“学颜子之所学”;接着是成为“圣人”。这个过程也就是自我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反思自己、完善自己并力求一步步达到“圣人”的境界的修养过程。

5.和谐:周敦颐的理想人格之完美状态

周敦颐的人格思想中:“诚”,体现天道与人道的和谐;“无欲”,体现了内心的和谐;“尚中贵和”的精神,强调了“和”的理念。在周敦颐的人格层次中中,“士”约束自己达到外在的统一;“贤”能合乎道德地自觉行为;“圣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通天、地、人,达到与“天人合一”的完美和谐状态。此时,“圣人”不再是神,而是现实的、外在与内在一致性平民化的人了。

二、周敦颐之理想人格思想的当代启示

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中闪光之处,对当代仍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周敦颐的理想人格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当代理想人格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今,我们应努力构建适合当代中国实际的理想人格。具体来说,当代中国的理想人格应该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大公无私

当今,在一些人的思想、行为中,只有自己,而无集体、他人。如一些人损人利己、假公济私,甚至为了一己私利而干出违背良心、伤天害理之事。奸商、贪吏、恶民比比皆是,丑陋百出。周敦颐的“无欲”观,告诉我们如何处理义利的关系、公私的关系。在利益面前,人们首先应去除不正当的欲望,从而无欲养心。同时,周敦颐的诚学思想中的“公”,体现了克己奉公的精神。当今,我们应建立“公”的道德体系并弘扬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4]。

2.诚实守信

孔子认为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对待他人,都应重视“信”。如他说,“谨而信”,意思是对朋友要讲求信用。西汉的董仲舒将“信”列为五常之一,认为社会应大力推广。西方,诚信的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家喻户晓。有的国家甚至将诚信作为法则写进法律条文中,迫使人们去遵守。现代诚信应既是基本的道德规范,同时是一种文化的品格和价值观念,又更应是一种明文规定的制度[5]。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些不誠信的行为,如部分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商人见利忘义的现象、官员虚假政绩的现象等,都时有发生。周敦颐的“诚”的理念,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在学校和社会上,大力提倡诚实守信的观念与行为,使诚信的理念在个人身上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为。

3.人格独立

周敦颐的“莲”的图画,让我们看到了伟岸的莲与人格独立的重要性。莲的伟岸,在于它的中通外直;人格独立,人方可成为完整的、健全的个人;国家的独立,才会不受人压制,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在当今社会,还存在不少假、丑、恶的行为和浑浊的环境。我们应该具有莲的品质与独立的精神,才会不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自我、随波逐流。作为个人,如果在迷茫困惑时,具有莲一样的高贵品质和坚强的毅力,就能排除杂念、邪念,从而正确地行为。作为国家,如果具有莲的气节,就不会屈服强敌,独立自主地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事务。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从而不抹杀学生的天性和求同存异、大胆创新的能力。

4.修身养性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周敦颐强调“无欲”、“迁善改过”。在他看来,个人只有不断加强修养,方能成就理想人格。修养的重要性与途径在许多时候都被人提及过。如在王海明的《伦理学原理》的著作中,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自我,是他的稳定的、恒久的、整体的心理状态[6]291。在王海明看来,道德修养的方法分为学习、立志、躬行、自省四种方法[6]323。所以,作为学生而言,应首先做到努力学习并且树立远大的志向;接着躬行,包括独处时的慎独;最后是自省。只有个人不断地修身养性,才能塑造理想的人格。

5.身心和谐

“和”的理念自古至今存在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人们的思想中,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认为,“美在于和谐,和谐在于对立统一”。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孔子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周敦颐的人格思想也体现了丰富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及个人的内心的和谐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在周敦颐的诚学思想中,包括“仁”、“义”、“中”、“正”、“公”五个方面。其中,“中”的要义是和谐。同时他所强调的“孔颜之乐”,乐在“天人合一”的和谐的状态。当今,我们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胡锦涛指出,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中的“和谐”指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自然这几大关系的和谐统一”。个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个人的和谐指的是个人身心的和谐。爱因斯坦认为应将学生培养成为“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由此可见,和谐之于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多么的重要。我们每个人应力求保持身心的和谐,然后做到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总之,我们应在全面、客观地把握周敦颐的理想人格的基础上,对其理想人格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当代转化,从而促进当代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建构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使中华民族能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朱宝荣.应用心理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06.

[2]郑晓江.周敦颐的“君子人格”与“君子之政”及其当代价值[J].武陵学刊,2010(5).

[3]肖莉.对周敦颐“圣人”人格的心理学思考[J].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19.

[4]崔华前.周敦颐的道德精神及其现代价值反思[J].船山学刊,2005(2).

[5]张多来,周晓阳.和谐社会视野中大学生诚信建设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2009:49.

[6]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周敦颐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周敦颐教子:立于诚信,懂得仁爱
周敦颐:左手莲花,右手阴阳鱼
周敦颐赏莲图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语录体”著作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