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异物的风节鞭笞人心的恶劣——《聊斋志异》中以义报恩的精灵

2014-07-14 04:38彭海燕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广东高州525200
名作欣赏 2014年12期
关键词:知恩图报橘树蒲松龄

⊙彭海燕[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 广东 高州 525200]

作 者:彭海燕,文学硕士,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和高校德育教育研究。

《聊斋志异》中有许多有情有义的精灵。对这些精灵,作者蒲松龄没有赋予它们以人的外形,而是试图以纯粹的精灵外表来负荷最完整最优美的人性,以虎、蛇、犬、鸟、象、鸿、树、石等异物的风气来鞭笞人心的恶劣,从而寄托自己的一腔孤愤,实现自己对知己之情的渴求。

“义”指正义、道义、信义、公义、情义,如大义灭亲、义不容辞、有情有义等。中国人从古到今都看重“义”,推崇“义”,有时为了“义”,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义举在小说中不乏其例,比如《三言》中的《范巨卿鸡黍生死交》《羊角哀舍命全交》等。而《聊斋志异》中的一些异物精灵也具有人的“义举”,它们或勇于改过、或帮助主人、或营救主人、或以物赠主,或与主人相依相伴、或与同伴不离不弃,甚至为了报答知己而不惜粉身碎骨。这些异物精灵虽不曾言语,却最可人、最贴心,最能体现作者蒲松龄对完整优美的人性的渴求。

一、《聊斋志异》中以义报恩的精灵

1.勇于改过、有情有义的虎

卷五《赵城虎》篇中的老虎,在山中吃掉了赵城老妪的独生儿子,被老妪告之于公堂。这只老虎竟能良心发现,主动跟衙役到县衙认罪,县官判老虎为老妇人养老。没想到老虎真的承担了奉养老人的责任,甚至比亲生儿女还要周到。数年后,老妇人去世,这只老虎跑到老妇人的坟前“嗥鸣雷动”,像儿子一样为母亲的去世表示悲痛。当地人都非常感动,立“义虎祠”于东郊,赞扬这只勇于改过、有情有义的老虎。

但明伦对《赵城虎》有评论曰:“虎代子职,生而能养,死且尽哀,奈何以毛里顾复这人,而竟不如虎!”何守奇也大赞“虎义矣”。蒲松龄巧妙地利用老虎知恩图报的闪光点来烛照社会生活,是针对现实生活中人多不如虎、多有忘恩负义之辈而发出的慨叹。

2.代人洗冤、智勇双全的狼

卷十二的《毛大福》篇写兽医毛大福曾为一只生病的狼洗疮敷药,狼的同伴以金钏为谢。不巧金钏是被杀客商之物,毛大福因此涉嫌杀人而被捕,于是狼就把杀人真凶找了出来,为他洗刷冤情。但明伦评:“世之目恶人者必曰狼,狼固无不恶于人也。若此狼也者, 金聘医则礼,解其侵陵则忠,围吏啮索则义,衔履雪冤则智且勇而仁在焉。匪特薪也,人之不愧此狼者与有义?”对《毛大福》篇中的这只狼从礼、忠、义、智、勇、仁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赞美。《毛大福》篇末还记载了一则相类似的狼报恩的故事:一稳婆帮助一雌狼分娩,第二天,“狼 鹿肉置其家以报之”。作者以此证明“此事自古有之也”,说明像狼这样被人们认为是凶残的动物不忘报恩的故事不是绝无仅有的。

3.帮助主人、营救主人的犬

《聊斋志异》中有两篇《义犬》故事,其帮助主人,营救主人、对主人表现出来的忠义也同样让人赞叹。卷五的《义犬》讲述的是潞安某甲的父亲吃了官司,某甲“括囊蓄,得百金”,打算进城为父亲疏通关节。他刚出门,家里的黑犬便跟出来了,某“呵逐使退”。走了好远,狗又追上来,“鞭逐不返”。某甲“以石投犬”,紧接着某甲“怒鞭之”,狗“愤 骡首,似欲阻其去路”,又被某甲认为不祥,“益怒,回骑驰逐之”,看到狗走远了,才转身放开骡子飞奔进城。到了黄昏,某甲一摸口袋,才发现银子竟丢了一半。夜里,他辗转反侧,这才顿悟“犬吠有因”,可是路上行人不计其数,“遗金宁有存理”?他逡巡返回,发现自己的黑狗死在途中的草间,“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某甲感其义,买棺厚葬了它,人们称之为“义犬冢”。卷九的《义犬》篇讲的是一个客居芜湖的商人,出高价买下了一条正待宰杀的狗。商人在回家途中,被船夫所害,扔进江里。那条狗“哀嗥投水,口 裹具,与共浮沉,流荡不知几里”,将商人拖至浅处搁置后,又唤人来救他,终于使商人转死为生。后来狗又孤身寻寇,引导商人捉住了那个逃亡在外的船夫,“缚而搜之,则裹金犹在”。对此犬之义举,异史氏曰:“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4.忠于主人、眷恋同伴的蛇

卷一的《蛇人》篇赞美了相遇相知、真诚深笃的友情。作者不仅描写了二青、小青这两条蛇之间的亲善、友爱关系,而且还写出了二蛇与养蛇人之间的真诚而深笃的情感。当养蛇人对放归山林的二青、小青叮嘱:“深山不乏食饮,勿扰行人”时,“二蛇垂头,似相领受”,一日为主人,终身听其谆谆教诲。对此,“异史氏”感慨地说:“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圜。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辄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亦羞此蛇也已。”

5.悲喜与共、生死相依的鸟

卷三的《鸲鹆》篇讲的是鸲鹆设局的故事。它为我们展示了动物与主人之间的生死相依之情。这只八哥鸟,与主人数十年相依为命,当主人遇到困难一筹莫展时,主动向主人建议卖掉自己以此筹集返乡的路费,后来又想办法回到主人的身边,何其有情有义。

卷八的《鸿》篇则是鸿送黄金的故事,描写了动物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天津弋人捉住一只雌鸿,雄鸿“哀鸣翱翔,抵暮始去”。次日一早,等弋人一出现,早已等候多时的雄鸿连忙吐出黄金半铤。弋人恍然大悟“:是将以赎妇也。”于是弋人释放雌鸿“,二鸟徘徊,若有悲喜,双飞而去”。这种悲喜与共、不离不弃的情感,连人类也自叹不如,难怪作者感叹曰“: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但明伦评道“:金赎妇,果效双飞。或谓鸟亦犹人,我云人不如鸟。”

卷八的《禽侠》篇则高度赞美了一只为帮助舐犊情深又弱不自保的鸟而向恶蛇进攻的大鸟超凡脱俗的义行。对此但明伦评道“:禽鸟中有志士,有侠仙,人有自愧不如者矣。”

6.舍身相救、智勇双全的鼠

卷二的《义鼠》篇表现了在强敌面前舍身相救、不离不弃的同伴之情。这篇纪实小文描写一个叫杨天一的人亲眼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便捷欻然遁去。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之而去”。读后,我们在扼腕叹息之余,也不禁为那只不惧强敌、死生不负同伴的义鼠所深深感动。但明伦评道“:此鼠不惟义;亦智矣哉。”

7.为报答知己粉身碎骨的石

卷十一的《石清虚》篇邢云飞偶得佳石,珍爱有加。“每值天欲雨,则孔孔生云”,由于佳石的奇异珍贵,加上豪势强权的自私暴掠,他与石头经历数次相离相分。也许一般人也就放弃了,但是视石如宝的邢云飞不但没有放弃,还愿意以减少自己的寿命与佳石相伴,甚至受刑受死也要保护佳石。他这种以身殉石之情也感动了石头。石头有灵性“能自择其主”,即把珍爱石头的人选作知己;而那些不懂欣赏、只想居奇货的人不但得不到,更不能见证奇石的奇异。邢云飞死后,石也粉身碎骨,最终人与石之间相互始终,葬在一起。人将石头视为知己,一生苦苦寻求;石也通灵,视人为知己,最终相依相伴。但明伦对石头与人之间的知己之爱,有一段很具有感情的评论:“天下之宝,当与爱惜之人……一日倾心,终身不改……相依为命,生死不渝。石不能言,所自信者,介如耳。自言石清虚,则择主之明,从主之忠,谁谓其可转乎!”

8.通人性、重情义的树

卷七的《橘树》篇刘县令七岁女儿过生日那天,有位道士送来一盆“细裁如指”的小橘树。其父不当回事,刘女见了却十分喜爱,“不胜爱悦,置诸闺闼,朝夕护之唯恐伤”。她父亲离任那年,树已“盈把”,而且开始结果,父亲不准备把树带走,刘女“抱树娇啼”,舍不得离开。直到眼见将树移栽到庭院时才被哄走。刘女的这种富于童趣的表现,动人心弦。橘树以后多年长势喜人,却不开花结果,等到刘女长大后嫁给姓庄的丈夫,其夫又到此县任县令时,橘树才突然结出丰硕的果实。四年之后橘树又忽然很少结果,刘女说:“君任此不久矣”,到秋天丈夫果然离任。橘树和刘女之间,无法用言语交流情感,但橘树俨然是一个通人性重情义的挚友。异史氏曰:“橘其有夙缘于女与?何遇之巧也!其实也似感恩,其不华也似伤离。物犹如此,而况于人乎?”

9.知恩图报、赠送象牙的象

卷八的《象》篇讲述的是一群大象把熟睡中的猎人请到一棵树上,请求猎人除掉了凶残的狮子。猎人本认为自己这一去肯定凶多吉少,没想到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大象竟送给猎人很多象牙作为回报。大象“且杀身图报而不惜,岂第脱牙相送已哉”的精神和品质正是人类社会中人们所淡忘和缺少的。

以上这些异物精灵,在《聊斋志异》里都被赋予了温情脉脉的人性,使它们具有知恩图报的美好心灵。蒲松龄满怀深情地描写这些精灵的“义”与“报恩”,是因为蒲松龄作为一个重情的传统文人,希望“真诚、友爱、重情重义、善始善终”的道德风尚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薪火相传。

二、蒲松龄的报恩思想来源

蒲松龄一生潦倒,却深受“以德报德”“知恩图报”的儒家伦理思想的渗透。他对那些关心、支持、爱护他的亲人与朋友,始终心存愧疚、心存感激。

1.对妻子 贫寒的家境,使蒲松龄长期奔波在外,家事重担只能委于妻子刘氏一身。刘氏温良恭俭,毫无怨言地以孱弱之躯养儿育女、操持家务。正如蒲箬在《柳泉公行述》中所说:“嗷嗷数口,频度凶年,尚能觅佣作堵,起屋增田,男婚以期,女嫁以时。呜呼!夫孰非我母赞襄之力哉?”蒲松龄对这位跟随自己在穷困中度过了大半生的妻子,表达了无限深切的感念之情,在六十三岁时所作的《二月二十三日,询内人病》中用“食指日已繁,家贫赖节省”对辛勤操持家务的妻子充满了感恩之情;而在《语内》“未能富贵身先老,惭愧不曾报汝恩”中又充满一种未能报答妻恩的深怀愧疚之情;当刘氏溘然长逝,蒲松龄的悲痛之情自不待言,一连写了六首《悼内》诗,以寄托哀思。其中“五十六年琴瑟好,不图此夕顿离分”“、魂若有灵当入梦,涕如不下亦伤神”“、泉台若复能相识,千载团 正未休”,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2.对友人 与蒲松龄交谊甚厚的王如水曾在蒲松龄困难时期资助过他,蒲松龄对此念念不忘:康熙十九年四月,蒲松龄的母亲病逝。当时蒲松龄的家境十分困苦,又恰逢灾荒之年,借贷无门,兄弟们无力殡葬母亲。王如水虽然也不富裕,却倾囊相助,才使得蒲松龄兄弟们办理了母亲的葬事。此后,灾荒连年,庄稼欠收,又加子女拖累,蒲松龄一直没有力量偿还这笔债务。康熙二十四年,蒲松龄写了五言古诗《薄有所蓄,将以偿所负,又为口腹耗去,深愧故人也。慨然有作,情见乎辞矣。寄怀王如水》,诗云“:受恩不在多,饥食感斗糠。……我乃负君贷,无乃太乖方!清夜时一念,身如负刺芒。”该诗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描述了王如水慷慨解囊、乐于相助的过程,表达了作者无力偿还债务的愧疚心情。

3.对恩师 蒲松龄在毕际有家当家庭教师时与看望姑母的王士祯一见如故。王士祯听说蒲松龄正在创作《聊斋志异》后非常好奇。他看了部分手稿,对蒲松龄的文笔称赞不已,并为《聊斋志异》题了一首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王士祯对《聊斋志异》的理解,可谓深得旨趣,其题诗对穷书生蒲松龄鼓励很大。袁世硕先生在《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中说“:王士祯身为朝廷显官和极负盛名的诗坛泰斗,能够垂青于一位靠舌笔耕耘的穷秀才,经常致以书札,屡赠以自己的著作,又毕竟是颇为可贵的。”蒲松龄用《偶感》“潦倒年年愧不才,春风披拂冻云开。穷途已尽行焉往?青眼忽逢涕欲来。一字褒疑华衮赐,千秋业付后人猜”来表达对王士祯的感激之情。

所有曾经帮助和支持过他的人,蒲松龄都铭记在心,但现实的困顿使他无以回报,他只好在他的作品中,借那些知恩图报的形象,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迹了。

三、以异物的风节鞭笞人心的恶劣

《聊斋志异》常常写物幻化成人形,投身于人间,与人类交往。但是,在这些小说中,蒲松龄并没有赋予笔下的这些精灵以人的外形,让它们与那些人格化的花妖狐魅一样在外表上和人一致,而是让其以纯粹的物的外形现身人间。作者的创作意图非常明显,他是借助于物的外形与内心的错位来制造令人心仪的崇高和优美。法国汉学家克罗德在《文学家蒲松龄》中说:“《聊斋志异》中尚义的动物,它们感天动地的义举,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见到的。”在卷九的《义犬》,异史氏曰:“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这句话道出了蒲松龄创作此类小说的意图:他是以犬来讥讽那些“竟不如犬”的世人的,其余的篇目也以动物的风节鞭笞人心的恶劣,表现作者对世情的鄙夷和愤慨。

为了证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再引用《聊斋志异》中的两则“异史氏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此非定论也。蒙恩 结,至于没齿,则人有惭于禽兽者矣。”(《花姑子》)“一狐也,以无心之德,而犹思所报;而身受再造之福者,顾失声于破甑,何其鄙哉!”(《小翠》)

此两则的核心思想就是“报恩”,而且,作者通过这些“知恩图报”的典型,猛烈抨击了浇薄的世风,甚至发出了“人有惭于禽兽者矣”的沉痛感慨。

虎、蛇、犬、鸟、象、鸿、树、石等精灵虽为异物,却具备了人的“有情有义”的优良品质。在它们身上,既寄托着作者美好的生活理想,又隐含着他对丑恶现实的一腔孤愤。这些动物,虽未幻化成人形,但又不是自然界一般的动物、植物、非生物,而是同样具有人兽合一特征的艺术形象。蒲松龄赋予笔下的这些精灵以知恩图报的美丽心灵,是渴望唤起人们的良知,用爱心使世界多一份温暖!

[1] 蒲松龄.聊斋志异(三会本)[M] .张友鹤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以下引文均出自此本,不再另注)

[2] 袁世硕,徐仲伟.蒲松龄评传[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3,139.

[3] 蒲松龄.蒲松龄集[M] .路大荒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75,622,647,531,539.

[4] 袁世硕.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M] .济南:齐鲁书社,1988.

猜你喜欢
知恩图报橘树蒲松龄
十二生肖·狗
小金橘树
给橘树弯腰
『别人家的孩子』蒲松龄
会跑的小橘树
《神探蒲松龄》:并没有那么差!
蒲松龄
素材积累·词语
童年趣事